淄博在全省率先完成整建制农村旱厕改造


发布日期: 2017-12-12 10:54:41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以前这种臭气熏天、夏天蛆蝇成群、冬天寒风刺骨的简陋厕所,如今,在鲁中大地广袤的农村,已全部被水冲式“卫生间”所替代。“旱厕改水冲,真是党和政府给咱老百姓发的大红包啊!”高青县常家镇河沟孙村村民郭成家一语道出了千万农户的心声。

  这一切,皆源于一场被称之为“厕所革命”旱厕改造的行动。2014年底开始,淄博市通过强化制度保障、试点推进、资金支持和项目管理,全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截至2017年8月底,全市2478个应改村的37.5万农户全部完成改厕任务,成为全省第一个整建制完成旱厕改造的市。昔日农村的卫生死角变净、变靓,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乡村厕所之变,让“方便”更方便
  “以前俺村都是旱厕,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都是,一进厕所能熏人一个跟头。”11月30日,淄川区双杨镇辛庄村村民王秀华说到农村的厕所,一脸的感慨,“这还不算,最怕的就是往外挑粪。先从粪坑里倒上来,再用扁担挑到地里去。我们老两口都60多岁了,孩子也不在家,一说起挑粪就愁得慌。”
  王秀华告诉记者,这些年农村的条件好了很多,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路灯也安上了,老年人还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剩下一个厕所了。而这正是农村普遍的状况。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年轻人进城,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掉入茅坑的事时有发生,一个小小的厕所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最大的困扰,甚至成了很多年轻人不愿回村发展的最直接原因。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淄博市将旱厕改造提升到了农村民生和乡村发展的高度,并将其列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县乡镇财政分别拿出一定的资金补助农户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下大力气解决这个困扰乡村千百年的难题。
  “市里专门出台了农村旱厕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村民改建一个旱厕可享受到省、市、县三级补贴,各镇、村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一路算下来,改造一间水冲厕所,基本不用农户自己出钱。”淄博市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工办主任阎炳义介绍说,为了保证改造效果,淄博市还采取“统一招标耗材、统一施工队伍、统一施工规范、统一检查验收”的方式,从物料准备、厕所改造、便器安装、卫生厕所维护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
  据了解,辛庄村采用的是生物一体化处理的小型设备,5户一组,加入微生物菌分解粪便、污水,经过循环处理后达到净水排放标准,最后统一汇总到村后的大型化粪池里。“农户只需要把自己家原来的厕所打扫干净就行,施工队施工,旱厕改水冲,地面、墙上都贴了瓷砖,有的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说,现在咱农村的厕所不输给城里的卫生间。”辛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衍栋说。
  农厕服务站,折射乡村新生活
  厕所改造,除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少疾病的传播。粪便无害化处理后,还可以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惠民工程,要想真正落实也并不容易。这首先是因为乡村的特点:分散。一个村庄小则一二百户,大则五六百甚至上千户,情况不同,想法各异,整建制进行厕所改造,需要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
  “当时我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有人有顾虑。说这个厕所改完了,坏了怎么办?虽然是一个厕所,也是动土,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老百姓都很慎重。后来我们村干部带头改,党员带头改,在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农户那里先做试点,改完了让村民来看,这才打开了局面。”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村委委员李光介绍说。
  为了保证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淄博市还制定了年度旱厕改造实施方案,并将厕所改造纳入了年度考核清单。张店区形成了多部门联动的农村旱厕改造联席会议制度;淄川区出台了农村旱厕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指导镇、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改厕类型;博山区探索了适合山区的改厕模式,利用山区农户厕室内外自然落差,在地势低洼处垒砌化粪池等……
  各区县还探索建立了一套后续管护的长效机制,在乡镇村成立了农厕服务站和旱厕清运公司,全面建立了“有场所、有牌子、有车辆、有人员、有电话、有制度、有经费、有配件专柜、有活动记录、有粪液利用”的改厕管护服务组织,解决广大村民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厕所革命”还带动着乡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并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整个乡村社会发展的层次。
  “厕所都这么干净了,厨房也得打扫打扫吧。到了街上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这就叫环境影响人。”李光对记者说。
  从生活到生产,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与城市相比,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乡村与自然的联系都更为密切。这就决定了,乡村厕所改造要尽可能地与自然相融合。
  旱厕改造,显然也是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考量的。从生活上更加方便卫生入手,与生产上的迫切需求相结合,在推进农村旱厕改造过程中,淄博集中力量打造循环农业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个从“厕所”到“农田”的绿色发展闭环。
  12月1日,记者亲眼看到了这一闭环的独特之处。这是位于桓台县荆家镇东孙村的一处生产基地,总共200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无公害韭黄。
  下过霜之后,韭菜叶子已经被打得枯了,村委会主任孙长家用手薅了一把,对记者说,“再长出来的就是韭黄了,这片地都是无公害种植,地头价也得几十块钱一斤。用肥也很讲究,除了用煮熟的黄豆,每年都得灌一遍有机肥。旱厕改造给我们提供了很大方便,腐熟后的粪便抽取出来就放在基地边上的大发酵池里,等天气暖和了用水往地里冲,都是上好的肥料。前两天有个基地要买这些肥料,我没舍得,自己地里还不够用呢。”
  “从供给端来说,以前农民没那么多钱买肥料,就靠人畜粪便上田肥田,现在一些农户土地流转出去了,改厕后粪便的处理反而成了问题。其实之前农村也有自发提供抽厕服务的,但是比较贵,抽一次也得百八十块钱,抽出来的渣液处理也不规范,随便倒在沟里,或者树林里,一下大雨容易污染河流。”荆家镇镇长荆茂田介绍说,“从需求端来说,这些年随着土地综合整治的开展,规模经营逐步扩大,一些合作社、基地种植蔬菜比较多,对有机肥料的需求量很大。”
  基于这种情况,荆家镇结合旱厕改造引导成立了专业化的清运公司,政策补助配备了粪便清运车,建起了4个500立方米的沼气池,服务可以覆盖全镇11000多户。这些经过腐熟的粪便被定期运往绿色生产基地,变成了有机肥料,回归自然的同时提升了地力,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一条“农户+清运公司+蔬菜基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也应运而生,推动着当地农村走上了一条绿色、环保、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生活到生产,从卫生环境到产业格局,随着一个个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诞生,在广袤的鲁中大地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了乡村的方方面面。2017年6月,我市“农村五化”、旱厕改造等五项重点工作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农村现场会上的闪耀亮点!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