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稀土主要的生产国和进出口贸易国。长期以来,我国稀土产业存在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低价出口和走私严重的问题。 国务院稀有金属部际协调会议,提出关于“进一步规范稀有金属出口秩序,加大审单、查验力度,加强监管,将打击稀有金属走私工作常态化”。因此,深入了解稀土产品的商品知识、产业链、定价机制及行业状况,以及如何防控稀土走私出口,是海关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认识稀土 根据稀土物理化学性质的某些差异和分离工艺的要求,通常把稀土分为“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两组,也有将稀土元素分为轻中重三组的分类方法,但是没有一定之规。 (一)“稀土”的性质 “稀土”又称“稀土金属”或“稀土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镧、铈、镨等17种元素的统称,其中包含15个镧系元素以及与其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相近的钪和钇。因其提纯难度大,又常以氧化物的“土”状颗粒状态存在,所以就有了“稀土”之称。 稀土元素在地壳中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其赋存状态主要有3种: 一是作为矿物的基本组成元素。这类矿物通常称为稀土矿物,如独居石、氟碳铈矿等;二是作为矿物的杂质元素。这类矿物可称为含有稀土元素的矿物,如磷灰石、萤石等;三是呈离子状态被吸附于某些矿物的表面或颗粒间,这类矿物主要是各种粘土矿物、云母类矿物。目前已经发现的稀土矿物约有250种,但具有工业价值的稀土矿物只有50~60种,目前具有开采价值的只有10种左右,现在用于工业提取稀土元素的矿物主要有4种:氟碳铈矿、独居石矿、磷钇矿和风化壳淋积型矿。 (二)稀土的用途 稀土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有“工业味精”和“新材料之母”之称。稀土产品主要包括稀土金属、稀土氧化物和稀土合金。 在冶金工业方面:稀土金属或氟化物、硅化物可以改善钢铁、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机械制造业。 在石油化工方面:用稀土制成的催化剂,用于石油催化裂化以及合成氨、橡胶、油漆等的生产过程。 在玻璃陶瓷方面:稀土氧化物等可作为抛光粉广泛用于光学玻璃、眼镜片、显象管、示波管、平板玻璃、塑料、金属餐具的抛光以及玻璃脱色、光学玻璃、特种玻璃制造、陶瓷工业等。 在新材料方面:稀土被广泛用于电子及航天工业、微波与电子工业以及固体激光材料、电子发射阴极材料、贮氢材料、高温热电材料的生产。近年来,稀土被用于超导材料制造,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稀土还广泛用于照明光源,投影电视荧光粉、增感屏荧光粉、三基色荧光粉、复印灯粉、农业、皮革加工、毛线、地毯染色等方面。 我们无法想见,如果没有稀土,世界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或许我们就无缘得见时下流行的苹果、黑莓手机,无法构想未来绿色世界的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场,更无缘见识航天和军工产业中那些匪夷所思的奇迹。 二、产业现状 (一)我国稀土产业概况 我国稀土资源集中分布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江西赣南、广东粤北、四川凉山和山东微山等地,形成北、南、西、东的分布格局,并且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北方主要是内蒙,南方主要在江西。 我国稀土顶着好几顶“世界第一”的桂冠: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第一;出口量占世界第一。我国稀土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稀土产业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为世界稀土市场的供应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国土资源矿产部公布,2009年的数据我国稀土资源储量是1859万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 2011年,中国稀土冶炼产品产量为9.6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随着稀土工业的发展,我国稀土产品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的企业有169家,已能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单一稀土金属、稀土盐类、稀土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等400多个种类、近千个规格的稀土产品,而且不断向高附加值、精细化、深加工产品及下游应用产品延伸,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大量供应各种级别、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出口产品占据着国际市场87%左右的份额。 (二)稀土的市场价格 1.市场价格严重背离价值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稀土价格没有真实反映其价值,长期低迷,资源的稀缺性没有得到合理体现,生态环境损失没有得到合理补偿。201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我国采取了收紧稀土开采,加快产业整合以及下调出口配额等多种手段,虽然稀土产品价格逐步回归,但涨幅远低于黄金、铜、铁矿石等原材料产品。2000年至2010年,稀土价格上涨2.5倍,而黄金、铜、铁矿石价格同期则分别上涨4.4、4.1、4.8倍。 2.不同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差异极大 价格最高的是金属铽,其次是金属铕,再次是氧化铽。如2010年9月,金属铽(99%)价格在FOB787美元/千克,金属铕(99%)价格在FOB720美元/千克,金属钕(99%)价格在FOB77.5美元/千克,价格差幅在10倍左右;氧化铈(≥99%)价格在FOB38.95美元/千克,氧化镝(≥99%)价格在FOB285美元/千克,价格差幅在7.3倍左右。 三、管理政策 (一)我国对稀土产业的管理政策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一曾经多少有些自豪色彩的说法,如今似乎面临拉美式资源魔咒,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国际市场的定价优势,相反,超强度开采不仅导致中国稀土储量快速下降,而且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破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超强度开采,国内部分稀土矿区面临资源枯竭,包头稀土矿主要矿区资源仅剩三分之一,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储采比已由20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15。稀土开采、选冶、分离存在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酸化,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为保护稀土资源,目前我国国内从开采、生产、出口三个环节对稀土进行管理。 1. 在开采管理方面:国土资源部负责新设稀土探矿权、采矿权的发证管理。目前已停止发放稀土采矿许可证,同时控制矿产品开采总量,2010年下达的开采总量为8.92万吨。 2. 在生产管理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稀土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对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生产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总量指标。2010年,稀土矿产品产量计划性指标为8.92万吨,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指令性计划为8.6万吨。 3. 在出口管理方面:一是不断提高稀土出口企业资质标准。减少稀土出口企业,出口企业数从2005年的175家减少至2010年的32家。二是控制稀土年度出口总量。多年来,为履行国际义务,保障国际需求,同时缓解一直面临的巨大环境压力,我国适度控制了稀土出口总量,但仍努力保持了相当数量的出口。在出口配额方面,2009年我国出口配额为3.4万吨,在2010年调至3万吨, 2011年同样保持在3万吨,2012年出口配额增加至3.1万吨。三是取消对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同时加征出口关税至10%-25%,将稀土原矿、41种稀土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二)当前我国稀土出口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稀土行业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出口管理难度大,走私问题凸显,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成为行业内最大的困扰。稀土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用途广、价值高,而且品种多、体积小、外观形态难以分辨,受巨额非法利益的诱惑,走私活动屡禁不止。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据初步估算,每年我国走私出口的稀土量至少在2万吨左右,但全国近三年查获走私稀土总量仅为1.6万吨。走私标的物以稀土氧化物和金属为主,按走私一吨稀土至少偷逃国家税收2万元人民币计算,国家每年平均损失超过4亿元人民币,触目惊心。 四、走私风险 受国内国际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中国海关将稀土列为重点打私项目,但不法分子为谋求非法利益,采取各种手法将稀土产品走私出口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稀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产生极大影响。根据相关案件分析,其走私手法不外乎传统的伪报、夹藏、低报价格3种,具体分析如下: (一)伪报 一是伪报成外形相似货物。稀土产品种类多、体积小、价值高,外观相似难以分辨(如稀土氧化物多为白色粉末),不法企业易于利用这一特征通过伪报品名走私出口稀土。如近年全国海关查获多起出口走私稀土案件,发现了稀土金属伪报成常见的贱金属及其制品,稀土氧化物伪报成非涉证涉税的去污粉、磷酸氢钙、铁红粉等走私情事。根据近年来全国查获的稀土产品走私案件分析,主要犯罪嫌疑人多为稀土类专家,他们一般会根据每票稀土矿石外形的不同特点,分别用硅藻土、硫酸铝、玻璃成型剂等与稀土外形相似的货物申报出口,以省去关税和配额费用。二是伪报成不相关品名。根据黄埔海关出口数据监控,2009年德庆某稀土公司在黄埔关区出口稀土产品共计66吨,而2010年出口数据为零,而相似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几家稀土类生产型企业中,极不正常。据掌握,部分不法企业将稀土类产品伪报成家具、地砖等普通出口货物走私出口,以此逃避稀土监管措施。三是伪报成稀土合金。我国对稀土原料和稀土应用性产品的区分是根据产品的用途来确定的,前者受出口配额限制,后者则不受限制。稀土合金一直没有被定义清晰,其处于稀土原料和应用型产品之间,出口时也不受配额限制,但稀土合金在发达国家存在被重新分离和提取稀土元素的可能。据了解,不法分子将稀土产品伪报成镝铁合金等稀土合金品名走私出口,逃避海关监管。四是伪报贸易方式逃证逃税。不法企业利用广告货样品等特殊贸易方式少量、多批次分口岸逃证伪报出口稀土。如2010年8月,宁波海关查获1起走私出口稀土案,发现了采用非法买卖配额和伪报贸易方式两种手法走私出口稀土,该案案值合计约人民币1800万元,涉嫌偷逃税额约300余万元。海关发现涉案公司自2007年以来,在国内采购混合稀土金属等商品,从江西赣州、江苏徐州等数十家稀土配额企业处非法购买配额并“借壳”低报价走私出口稀土;此外,涉案公司还采用广告货样品等方式,以每批次50公斤至1吨不等的数量在多口岸走私出口稀土,其申报价格仅为正常FOB出口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 (二)夹藏 由于每种稀土矿石存在的形式不同,不法分子将稀土夹藏在玻璃、硅藻土、硫酸铝、铁矿甚至大理石等物质中走私出口,以这些货物的名义报关,从而实现鱼目混珠。 (三)低报价格 稀土产品价格值税负高,且属于出口配额管理商品,低报价格走私非法获利的空间巨大。自2010年以来,国家大幅削减了稀土出口配额数量,稀土产品的出口价格随即飙升,如氧化镝从2012年年初的120美元/吨上涨到9月份的285美元/吨,氧化铈从年初的不到5000美元/吨上涨到9月份的39000美元/吨。价格的大幅上涨,必然刺激不法企业低报价格走私稀土的不良动机,加大了低报价格走私的风险。 五、打击难点 近年来,在海关缉私部门打击稀土走私的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发现案件难、破网除链难等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走私职业化。在以往查获的相关案件中,涉案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通常都在就职行业浸润多年,熟练掌握物流配送、资金结算、出口报关、国际贸易等职业技能,并熟练运用到走私犯罪中,非常熟悉规避政府主管部门和海关的监管“套路”。 二是分工专业化。在团伙性走私稀土案件中,涉案人员往往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单线联系,并建立攻守同盟。即使被海关查获其中的某个点,也会采取“丢车保帅”的策略,保全整个走私网络,待风头一过再重新开张。 三是作案隐蔽化。以黄埔海关查办的“315”专案为例,该走私团伙的主要犯罪分子都是异地作案。在湖南办出口公司,在黄埔、宁波口岸伪报出口,在天津注册公司收取境外款项,活动区域横跨天南地北,隐蔽性极强,一旦案发,有充足的时间销毁单证,负罪潜逃,由此增加了案件经营、侦办的难度。 六、对策建议 有效打击稀土出口走私违法活动,深入推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今后要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源头管理,严禁无证开采。 稀土产区滥采滥挖的现象比较普遍,采出的稀土矿通过各种方式流失到一些中小稀土企业手中,而这些企业制造成本低,通过简单加工成初级产品后,就成了走私稀土的主要源头。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稀土主产区的稀土私采问题,彻查滥采滥开,从源头上杜绝稀土走私,继续保持打击违法违规的高压态势,通过运用卫片、视频监控、巡查、举报电话、全国“一张图”及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等手段,加强对重点稀土产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违法勘查开采和超指标开采行为。继续加大稀土违法勘查开采打击力度,严肃查处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责任。相关重点省市应将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稀土矿山,及时向社会公布指标分配情况并报部备案,对稀土矿山生产的产品流向和数量逐一造册登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二)完善配额制度,遏制非法买卖。 目前,我国已能生产1000多个规格的稀土产品,新产品也不断涌现。但国家对于稀土出口时,仅将稀土产品简单分为氧化物、盐类和金属三种,管理不便。近年来我国稀土走私活动猖獗,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限制稀土的出口,而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上百种稀土出口产品,仅有40多个税号,部分产品与税号脱节,既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又导致稀土走私现象时有发生。基于稀土矿石所含元素的稀缺性的不同,国家的进出口配额上应区别对待,而不是目前实行的将17种稀土元素归为同一类配额。否则就容易让不法分子刻意将有配额限制成分的稀土,伪报为其中含量低又无限制的稀土或其他相似成分,以到达规避监管的目的。建议应按照允许出口、限制出口和禁止出口的分类原则,细化出口稀土产品目录和配额总量分配,对于非法出卖配额的企业,一经查实,采取减少配额量或不予发放配额等惩罚性措施。 (三)加强海关审价,规范企业申报。 由于稀土价值巨大且价格波动剧烈,建议加强此类产品审价工作,并及时更新价格库资料,增加价格资料来源,加强反价格瞒骗工作和开展专项稽核。与此同时,严格海关监管,规范企业申报管理,要求稀土出口企业必须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准入、环保标准等要求。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对变相出口稀土产品、从非法渠道采购出口产品及其他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等行为的企业,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加大稀土行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现场对出口稀土的反价格瞒骗能力和验估技能。通过专业培训,弥补海关关员特别是一线审单、审价及查验关员,对于出口稀土存在的各种风险的认识,提高反价格瞒骗能力与水平,掌握稀土行业的专业知识,提高验估技能。 (四)强化情报搜集,实施精确打击。 稀土走私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组织货源、收货囤积,到报关代理、境外客户等各环节,都有专人或专门的机构在运作,形成纵横交错的走私通道。在“利益”的推动下,稀土走私在各个环节变得“皆有可能”。从事稀土出口业务的贸易公司与稀土供应商之间,一般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也为一些商家囤积稀土提供了方便。通常是低价集中采购,然后运输到某个地点囤积,一旦时机成熟,即成为走私稀土的充足货源,这给稀土走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货源充足、国内外商家对接的情况下,报关人员能否成功申报成为稀土走私链上的一个关键环节。从海关破获的稀土走私案不难看出,每一单走私出境的稀土产品都是由一些专业的报关团队运作,他们通晓报关的各种手续,很多稀土产品就是在报关公司“精心”包装后蒙混出关的。为顺利将稀土走私国外,不法商家与报关公司分工负责、默契合作,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程序。当走私的稀土规模较大时,相应地,风险也会比较高,这时商家就会高额买办、涉险闯关。稀土走私者往往都心存侥幸,为降低被查获的风险,会有选择地对相关口岸进行分析比较,从不同口岸实施走私。综上,海关打击稀土走私,特别是要成功打击团伙性的走私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组织货源、收货囤积、报关代理、境外客户”等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报工作,要加大对有组织专业走私出口稀土恶性团伙的情报经营力度,在矿产开采、出口许可等源头领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共用,在充分摸清楚“采、购、储、运、销”走私链条的基础上,选准突破口,着重对于利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快件、旅检等渠道走私稀土活动,及时开展“网上缉私”,准确掌握人员架构,固定犯罪证据,狠打恶性走私团伙,增强专项打击行动的效果。 (五)推进科学检测,提高查验效能。 加大对出口申报为与稀土产品外观相似的货物的查验、检验力度,利用专业设备定性检测,提高查验效率,防范以伪报品名方式走私稀土。如果不品尝的话,稀土与面粉从外观上几乎分不出差别。走私分子恰恰利用稀土这一特性,走私出口。吨价高达几十万元的中重稀土,与面粉或滑石粉混装起来,绕过海关的检查,溜向关外,然后再在国外提炼。无色无味的粉末搅合在一起,很难分辨。目前对于稀土走私,海关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没有快速检验的办法。海关快速有效检测手段的缺失,也是稀土走私难遏制的原因之一。据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海关明知道有走私,但没有快速检测手段,如果个个检测,就会造成货物积压,进出口流程就有可能因此全被打乱。”这位负责人介绍道,海关检测需送到检测中心,花费时间会很长。针对此种情况,钢研纳克研制出了只要几秒钟就能检测出来集装箱中是否有稀土的检测仪。这款检测仪外形颇似吹风机,开箱之后,检测仪能识别单独或混合的稀土元素。据悉,目前天津海关等几个地方海关已在试用该检测仪,试验设备的检测效率。如果一旦可行,海关打击稀土走私又多了一样法宝。 参考文献: 1.《稀土贸易调研报告》,海关总署宁波商品价格信息处(2010年); 2.《稀土走私通道调查:完整黑色链条已形成》,华厦时报(2010年); 3.《中国稀土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 4.《中国稀土走私数量惊人,稀土配额管理形同虚设》,新华网(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