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麻街道农民足不出村尽享“文化盛宴”

发布日期:2017-01-05

浏览次数:

朗读

  元月1日,在沂源县南麻街道刘家沟村的一片空地处,笔者发现,一个小型舞台和文化广场悄然在这里落成,平整干净的水泥地,崭新的健身器材,处处让人觉着新奇。
  “这是村里刚建起来的健身娱乐场,每到傍晚,大伙儿就凑到这儿,啦啦呱,健健身。”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刁晓勇介绍说。每到傍晚时分,这里已经俨然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吃完晚饭,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来这里运动。
  刘家沟村以前世世代代是一条穷山沟,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健身。
  “早先年,集体无经济来源,即使想把村里文化活动搞起来,也只能作罢。大伙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枯燥乏味,现在有了政府的文化惠农政策支持,一切都变成了现实了。”刁晓勇说。
  刘家沟村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并不输给城市。看书、打球、下棋、健身,已经逐渐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村里还组建了文艺队,闲睱时,村民凑在一块训练和交流,很是热闹。
  在南麻镇,农村发生静悄悄变化的村举不胜举。
  一连几年,南麻街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围绕村容村貌建设、邻里道德建设、新农村新生活建设、文化惠民建设等工作重点,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弘扬新文化。去年拿出转款120余万元扶持各村文化广场建设、广场建身器材配备、文化一条街建设。
  去年以来,南麻街道在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协调各方面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目前全镇各村(居)都有自己的文艺队伍,文娱活动,也从以前的节日化走向了现在的常态化。2016年完成52个村(居)的村级文化综合服中心建设工程,实现100%全覆盖,各中心分别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娱活动室、儒学讲堂等功能用室。全街道建立了村级民间剧团14支、广场舞队52支,体育活动队35支、工艺制作队、书画队、电影队等26支文化队伍,成立社会文化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少儿艺术团、“送戏下乡”文艺演出队、老年体协活动队等15个艺术团体,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阵地,契合了“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乐农民”的主题意旨。不仅最大限度地让农民群众参与到了活动中来,享受到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盛宴,还让农民群众通过展演活动构建起了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方式,在广大农村传播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正悄然改变着全镇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不管啥时间,走进每一个山村,文化惠农的成效开始显现,山村的农民群众在悄悄地“变脸”。
  西上高庄村的王纪英大妈,今年70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天天晚上都到村里的文体广场上跳舞。“村里的文化健身设施都很齐全,一到晚上,跳广场舞的、打羽毛球、打篮球的,可热闹啦。你看,我这老太太越活越年轻了。”王大妈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在南麻,村村不仅有文化广场,还有文化一条街。
  在每个村的主要街道上,墙面都粉刷一新,传统文化、四德工程、中国梦等主题宣传以“墙绘”的方式呈现,图文并茂,耳濡目染。每一条文化街,成为一扇扇展示乡村文明的窗口。
  浇花泉村在文化广场的宣传栏贴着两张光荣榜。
  一张是“美在家庭”光荣榜。上面是经全村选出的最干净最整洁的10户家庭。每个家庭都配上一组照片,家家窗明几净、院落整洁有序。另一张是“最美家庭”光荣榜。评选出的则是家庭幸福、与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的10户美德示范家庭。
  南麻街道开展“美在农家”活动,以“村容美、庭院美、居室美”和居住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卫生进家”“绿色进家”和“低碳进家”,激励村民以全新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美丽家园。同时,实施“四德”工程,村村挂上“四德榜”,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挑着梦想出发,担着希望回家。唱着山歌入梦,日子如诗如画。”
  齐家屋村绘在墙上的“中国梦”,舒展着文明南麻的生动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