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起凤,打造康体养生特色小镇

发布日期:2017-08-18

浏览次数:

朗读

     去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确定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日前,住建部公示了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我县起凤镇榜上有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起凤镇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到保障实施“一体化管理”,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创新引领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说到起凤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马踏湖的湿地风光和声名远播的中医整骨技术。
    马踏湖古称“少海”,历史源远流长,“少海”之名见于《左氏春秋》——“齐景公有马千驷,与晏子游于少海,田于青丘”。据史料记载,马踏湖在春秋时期即为齐国苑囿中的一块圣地。相传,春秋首霸齐桓公在此会盟诸侯,众马践踏,平地成湖,传说的真实性虽有待考证,但是湖区内确有古会城遗址,曾是齐桓公与六国诸侯会盟之地。
    湖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现存五贤祠、会城遗址、青丘、冰山遗址、鲁连井、锦秋亭、徐夜书屋等历史文化古迹。战国时期鲁仲连、颜斶隐居于此,三国时期诸葛亮、宋朝大诗人苏轼、元代史学家于钦、清代诗人王渔洋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诗篇。“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正是苏轼当年泛舟马踏湖时写下的名篇《横湖绝句》。
    湖区的传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民俗活动中。过去的起凤镇河道纵横交叉,可以说是家家临水、户户通船,当地居民撑“溜子”、鱼鹰捕鱼已有百年历史。苇编技艺自清代流传,产品远销海外。湖区美食远近闻名,马踏湖白莲藕成功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金丝鸭蛋腌制技艺和大型苇编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贤祠庙会、五一文化旅游周、端午节龙舟赛、马踏湖民俗风情旅游节暨荷花灯会等特色民俗节庆精彩纷呈,还有水上婚礼、放荷灯、纺纱织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到起凤的游客带来了多样的民俗体验,逐步打响了“马踏滨湖,人文湿地”品牌,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等。

    中医整骨百年传承

    起凤田氏整骨兴起于清朝道光年间。相传,其创始人田殿举在年轻时爬树砍柴时不小心失足落地,摔断了右腿,经过当地大夫数月的治疗未见成效。后河北的一位中医骨科老医生,给他进行了手法整复,然后外敷膏药,带束板夹护,又内服汤药,不久便完全康复。田殿举感恩之余,得知老医生孑然一身,晚境凄凉,于是拜老医生为义父,极尽孝养。老医生便将家传整骨术和接骨膏的秘方,授予田殿举,并告之说:“此方善治骨折,如将鸡犬腿骨折断,贴膏固定不过十余日,即可愈复,奔跃如故。”在得到整骨术和制膏技艺的真传后,田殿举开始在乡间行医济世,救人无数。田殿举先生乐善好施,治病不分贵贱、资费有无,以治病救人为先。从此,“田氏整骨”的技艺和膏药远近闻名。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田殿举又发明了超越义父的田氏整骨秘方和制膏秘方,此后代代相传。
    解放后,田氏数名后人在起凤镇医院特设了中医整骨专科。在整骨过程中,配以X线透视等现代化临床诊断设备,技术日益提高,疗效日益显著。为了更大范围地造福人民,田氏中医整骨第四代传人田宜瑚主动向国家献出了历经四代、珍藏了百余年的祖传接骨膏秘方,并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全新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使祖传医术有了新的发展。
    田氏后人对先辈的医疗经验深入研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在坚持“继承而不拘泥,发扬而不离宗”的原则下,融合传统正骨和医疗先进技术于一体,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子。现已形成了以中医正骨为主体,西医手术为辅助的整骨模式,求医者遍及齐鲁大地,辐射到了周边各省,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的患者都慕名来求医问药。
    传承170多年历史的田氏整骨技艺,以骨健康为特色,逐步向古法医疗、生态养生和运动保健等特色医养产业方向发展。据了解,起凤镇现有整骨专科医院5家,年接待病患10余万人次,其中,桓台起凤整骨医院特色整骨绝技荣获“中华老字号”,“龙凤接骨膏”被授予国家专利。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按照全镇“四纵三横”的主干道路框架,起凤镇启动实施了宫夏路、中心路、少海路等改造提升工程,道路“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完成马踏湖旅游主干道、环湖路及配套桥梁建设改造。实现了镇村公交全覆盖,初步形成以公路交通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交通体系。
    在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建设方面,起凤镇现有中小学8所、省级标准镇综合文化站1处、社区教育中心20个、村级体育场所24处。镇村建有文化广场和文化大院,成立镇文化团队,年举办“文化下乡”演出50余场次。建有起凤镇便民服务中心1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服务。投资建成“十里商业长廊”,店铺密布,经营门市摊点2500余户,镇域内建有大型连锁超市和商业中心15家、银行网点7处、邮政网点1处,快递、通讯、互联网等网点实现全覆盖。
    起凤镇全面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探索分段式污水处理新模式,建设完成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处,配套管网建设25公里,日处理能力200吨。

    创新引领特色发展

    近年来,起凤镇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一方面依托湿地休闲观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手工业,重点发展湖区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医养”协同发展,将生态优势不断放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成立了山东马踏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中国远洋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方,协力运作湿地旅游开发。积极推动镇级投融资平台建设,探索PPP投融资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016年,起凤镇“马踏湖生态旅游小镇”入选山东省特色小镇,省市县在资金、土地、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对起凤镇示范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制定了配套扶持政策。在有效扩权方面,围绕特色小镇建设,起凤镇被赋予更多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产业支持方面,县设立生态旅游和先进制造产业开发引导资金,对于马踏湖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和奖励;项目扶持方面,对全县符合起凤镇发展定位的旅游项目、制造项目和服务项目,优先在起凤布局;财政扶持方面,县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金融保障方面,县级投融资平台优先支持起凤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授权淄博会城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独立的镇级融资平台开展金融融资。
    “规划引领、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彰显特色”是起凤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加快特色小镇建设,起凤镇设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清晰界定保护范围,注重地域风貌特色塑造,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突破,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向,高标准配套道路、供气、供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高城镇载体功能。
    生态旅游、特色医养等特色产业相互融合、齐头并进,生态开发、科技创新等新产业动能不断培育,对镇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推动了商贸、娱乐、文化、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综合发展,共拉动城镇人口就业2.8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9万人。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带动下,全镇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镇的产业承载力和人口吸纳力明显提高。
    下一步,起凤镇将加快马踏湖游客中心、起凤镇文体健身广场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特色小城镇。  
                             (张阳 魏娅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