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印发《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淄文发〔2018〕129号) |
|||
|
|||
|
|||
各区县文化出版局,高新区、经开区、文昌湖区地事局,市直文化单位,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8年12月25日
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确保将中央和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结合我局工作职责,现就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实施乡村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活动覆盖工程、文艺创作繁荣工程、文化产业孵化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文化人才培育工程等六大工程,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繁荣乡村文艺创作,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壮大乡村文化产业规模,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 到2020年,乡村文化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繁荣,以齐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阐发传承弘扬,乡村文化遗产实现深层次保护利用,乡村文化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领军人才日益涌现,农民群众文化文艺素养得到提升,对文化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六大工程 (一)实施乡村文化设施提升工程,筑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1.建设“5+N”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制度化、实用型、创新型的“5+N”模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即每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必须具有1个农家书屋、1个文体活动室、1套文化活动器材、1支文化活动队伍、1个文体小广场等基本条件;“N”,即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具有拓展性、创新性的功能,因村而宜,可以有一项,也可以有多项,如一面文化墙、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历史文化展厅、一个标准百姓大舞台、一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一个注册民间剧团、一座乡村记忆博物馆等,并倡导建设数字文化广场、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等新兴文化设施。具体抓好四方面建设: (1)标准化建设。农家书屋拥有不低于500册的社科类、文学类图书,具备图书馆分馆的功能;文体活动室提倡党员活动室、稷下讲堂、舞蹈培训室、书画室、器乐排练室、棋牌室等一室多用,具备文化馆分馆的功能;文化活动器材包括锣鼓、电子琴、二胡、扬琴、坠琴等乐器或灯光、音响、桌椅等舞台移动设备;文化活动队伍包括已注册的民间剧团或10人以上的文化志愿队伍,能够正常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文体小广场不低于500平方米,拥有10件以上健身器材,有条件的可以建设百姓大舞台和LED大屏。 (2)制度化建设。农家书屋管理人员、文化中心管理人员、文化志愿者、健身器材维修人员信息公开并有明确标识;各功能室开放时间有明确标识;各功能室名称及功能介绍有明确标识;图书馆分馆借阅制度、文化馆分馆课程安排有明确标识;图书借阅、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活动器材使用、文化中心财务管理建有档案。 (3)实用型建设。关注四大人群需求:婴幼儿需求,可增添婴幼儿活动区,如沙盘、滑梯等;儿童需求,可增添艺术培训、托管中心、学生自习室等项目;家庭妇女需求,可增添亲子教育、健身、广场舞培训等项目;中老年人需求,可增添电影院线、棋牌室、茶水间、食堂等项目。 (4)创新型建设。即各村(居)文化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具有拓展性、创新性的功能,可以建设文化墙、电子阅览室、历史文化展厅(村史馆)、百姓大舞台、数字文化广场、无线网络等新兴文化设施,也可以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如艺术培训、课外辅导、健身、快递接收站、外卖等社会机构。 (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2.加快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农家书屋网络化建设工程,推广农家书屋总分馆制和“一卡通”管理模式,构建以区(县)级图书馆为总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农家书屋为馆藏点的总分馆服务网络,到2020年底完成全市8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分馆建设,全市出版物“通借通还”率达到60%。加快推进“书香乡村”建设,精心组织农民读书节、读书月和“三农”主题书展等活动。构建以区(县)级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网络,到2020年全市8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完成文化馆分馆建设,有统一调配的培训老师资源库。(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3.推广先进基层文化创新典型。推广推介“淄川文化云”、高青县“小微文化”、桓台县“百姓大舞台”、沂源县“乡村文化理事会”等改革创新经验,推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文化新品牌,真正形成“一区(县)一品牌、镇镇有特色”的淄博文化品牌系列,打造叫得响的“文化淄博”品牌。(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4.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网络载体建设。全面推广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淄川文化云”建设经验,启动淄博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集内容与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网络体系,包含文化活动、场馆展示、艺术课堂、文化资讯、志愿风采、文化地图、非遗传承、共享直播8大模块,采用“1+10”平台搭建模式,全面整合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5.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对贫困地区基层文化机构设备购置予以支持。2018年,全市474个省定贫困村全面完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6.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全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志愿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成立淄博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通过淄博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完成全市文化志愿者信息入库工作。到2020年,全市8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都建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二)实施乡村文化活动覆盖工程,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加强文化活动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艺汇演展演、“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戏曲、图书、期刊、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2.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创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办法,激发各文艺院团发展活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分管领导:曹丕祯、王巧妹 责任科室:文化科、艺术科) 3.办好各项文化惠民实事。全力抓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各项实事落实,继续实施“一村(社区)一年一场戏”“一校一年一场戏”工程,每年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3000场,为中小学送戏500场。(分管领导:曹丕祯、王巧妹 责任科室:文化科、艺术科) 4.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六艺’秀淄博”系列活动。以“讲淄博、唱淄博、写淄博、画淄博、展淄博、舞淄博”六种艺术形式来反映和讴歌淄博人、淄博事,展示淄博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成果。(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5.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下乡等各类活动。组织文化下乡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送演出、送春联、送福字、送服务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热土欢歌”、新创作小戏调演、周末戏曲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三)实施乡村文艺创作繁荣工程,推出一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 1.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组织动员广大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分管领导:王巧妹 责任科室:艺术科) 2.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探索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资金政策保障机制和艺术家下基层挂职锻炼制度,组织艺术家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筛选一批重点优秀作品,在出版、展示、推介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分管领导:王巧妹 责任科室:艺术科) (四)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孵化工程,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 1.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淄博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淄博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2.培育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小镇。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分管领导:吴晓晖 责任科室:文化产业科) 3.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推出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转变,推介特色乡村文化体验、乡村文化风俗、乡村文化技艺、乡村文化美食,形成具有淄博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到2022年,初步形成具有淄博地域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十大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产品,培养一批乡村文化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村,利用品牌优势带动形成“一村一产品、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格局。(分管领导:吴晓晖 责任科室:文化产业科) 4.推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红色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完善出台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精品农业体验旅游活动。(分管领导:吴晓晖 责任科室:文化产业科) 5.加大齐长城沿线文旅项目开发。积极争取国家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力度争取齐长城文物保护项目,推进齐长城沿线村落“齐长城风情小镇”开发,配合实施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工程。(分管领导:宓传庆 责任科室:市文物局) (五)实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大力推广推介齐文化 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阐发传播。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稷下书院标准化建设,在全市图书馆联盟基础上,建立全市稷下书院联盟,形成齐国故都独有的特色与优势。办好文化名城讲坛、稷下大讲堂和稷下学堂等,丰富活动载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设立稷下讲堂,推动齐文化进乡村,到2025年,全市镇综合文化站稷下讲堂实现基本覆盖。(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2.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完成《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2016-2025)》的编制,协调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2016-2025)》落实和示范区核心区项目建设。(分管领导:吴晓晖 责任科室:文化产业科) 3.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认真践行“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加强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保护。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创作一批红色主题的戏剧、音乐、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艺活动。(分管领导:曹丕祯、宓传庆、王巧妹 责任科室:市文物局、文化科、艺术科) 4.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积极推动《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立法进程和《淄博非遗》编写进程。评选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积极申报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非遗“走出去”活动,组织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继续承办山东省非遗精品展,全面展示淄博非遗工作及传承发展状况。总结“2018中华瑰宝淄博非遗展”走进台湾活动经验,积极开展非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我市非遗项目知名度。(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5.推进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做好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的充实、改造、提升工作,着力打造2个示范区(县)、5个示范镇(办)、10个示范村(居)历史文化展示馆。鼓励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即村史馆。(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6.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农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民居及优秀民风民俗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倡导在省级以上文明村中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到2022年,在全市打造3个“乡村记忆”区县、10个“乡村记忆”乡镇(街道),4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6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民俗博物馆),100座“乡村记忆”民居。(分管领导:宓传庆 责任科室:市文物局) 7.加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齐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陈庄—唐口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到2020年,打造成齐文化重要的对外展示窗口,为农民群众提供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的场所。(分管领导:宓传庆 责任科室:市文物局) (六)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壮大乡村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1.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着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以“文化名城”建设为牵引,抓好齐鲁文化之星等项目申报工作,激发、带动基层文化工作者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结合工作实际向编制部门申请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引进相关文化人才,为“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按照省文化厅要求做好选派文化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推荐基层人才挂职研修等工作。(分管领导:张振香 责任科室:组织人事科) 2.培育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评选市级重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市级非遗保护性项目,扶持市级“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继续开展各类非遗传承项目培训。(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3.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对现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进行登记,及时补充专业人员,做到专岗专用。每年市、区(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举办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班,对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员进行培训。(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4.发展壮大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培育打造一批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庄户剧团、民间班社,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注重加强结对子、种文化,为乡村培养一批文艺人才。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增强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分管领导:曹丕祯 责任科室:文化科)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文化系统要将乡村文化振兴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要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各项工程任务的时间表、任务图,加强工作督促检查,严肃责任追究。要定期召开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席会议,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财政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加大对庄户剧团和民间艺人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 (三)严格工作考核。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创新督查方式,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将乡村文化振兴各项任务纳入全局工作督查大盘子,列入年底局机关各科室工作考核、公务员个人年度考核,局属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各区县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提高分值占比,切实确保工作落实成效。 (四)扩大新闻宣传。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开展全方位、长流水、不断线的宣传报道,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报纸、电视、网站等进行融媒体报道,邀请中央或省级媒体对乡村文化振兴开展一次专题报道。 附件:1.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