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4-19
浏览次数:
4月10日,黄河三角洲首家自升式海洋牧场平台交付仪式在烟台市中集来福士龙口基地举行,吹响了海洋渔业产业由浅蓝向深蓝进发的号角,实现了东营海洋牧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这一平台由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投资建造,船体为钢制结构,设计型长20米,型宽20米,型深2米。采用4条长30米的圆柱形桩腿及液压插销式升降系统,采用太阳能绿色发电配合传统柴油发电机保障长期不间断供电。
平台具备海洋水质、水文、气象监测,海上值守瞭望,船舶停靠,生活办公,垃圾存储,海上垂钓、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的建设,对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渔业,提升渔业的增值空间和渔业传统服务起到了有效的带动作用,将为实现“海上粮仓”建设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海洋牧场,即在一定海域内,基于生态学原理营造多营养层级的海洋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开展生物资源养护和海水增养殖生产的渔场。科学规划布局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牧场渔业,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构建科学、生态、开放的牧场渔业发展新模式,是当前促进海洋与渔业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提升、现代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东营市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和现代渔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抢占了先机。2017年,省海洋与渔业厅支持东营市建设四个省级海洋牧场,即利津鲁鑫公司田园型海洋牧场、河口通和公司底播型海洋牧场、垦利海盈公司底播型海洋牧场、东营康华公司装备型海洋牧场。
记者了解到,这四个省级海洋牧场建设规模达到30万亩海域,建设内容包括:海洋牧场岸基“四个一”工程(一个监控室、一个展示厅、一个研究院、一个体验馆),20个深水养殖网箱及管护船只等配套设施,3座多功能海洋牧场综合管护平台,多艘休闲垂钓船,以及文蛤、杂色蛤、毛蚶、竹蛏等贝类苗种投放等,投资总额超过一亿元。
“以精致渔业、旅游业开发为突破,全力突破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口,全力探索现代渔业发展新模式,促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杨建新介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营市确定把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海上粮仓”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作为实现海洋经济与渔业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保持渔业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完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来推进实施。
长期以来,由于水产品养殖方式粗放,品牌意识淡薄,东营市大量优质水产品以批发形式被外地大客户收购。养殖户承担着巨大的养殖风险,可是由于没有自主品牌和定价权,始终处在价值链的最底端。针对这一问题,东营市将统筹建立市级海洋牧场指挥管理中心,实现海陆联动、资源共享。按照“海里养、陆上加、国外销”的目标,全市将新建1处-2处达到出口检验检疫标准的黄河口贝类精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由“论堆卖”到“论袋卖”“论个卖”,提高贝类产品附加值。
此外,东营市还将聘请中国海洋大学、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全面开展东营海域本底调查,科学编制《黄河三角洲(东营)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引领全市海洋牧场建设规范有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科技支撑是发展海洋牧场的关键一环,东营市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中国水科院等科研院校全面建立了科技人才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企对接和产学研结合,建立和完善海洋牧场技术支撑体系,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进海洋牧场的现代化建设。
道路已清晰显现,东营市建设、发展海洋牧场的目标也日益坚定。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设海洋牧场60万亩;到2025年,全市负15米以内适建海域海洋牧场建设率达到80%以上,形成100万亩建设规模,逐步建成产业融合化、管理信息化、创新合众化、设施装备化、品牌高端化、效益生态化的黄河三角洲海洋牧场集群,打造山东“海上粮仓”的重要增长极。(记者 魏东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