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游局:利用“新手段”传承“老艺术”


发布日期: 2020-12-01 09:50:03 浏览次数: 字体:[ ]

市文化和旅游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加大精品创作、推动剧种研究、拓展传播途径、夯实民间基础、进行数字化保护记录,结合政务公开新模式,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五音戏保护传承模式,坚守文化阵地,以艺为媒不断强化城市之间文化交流,扩大淄博影响力,擦亮唱响五音戏这块文化的金字招牌,助推淄博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剧种发展带来新气象。

一、活态传承+政务公开,“老艺术”“新保护”筑牢发展根基。

2014年起,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实施五音戏艺术文献、演出音视频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收录了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历代五音戏艺术家的舞台演出及教学、传习活动。2017年12月,山东首家现当代戏曲名人专题纪念馆——鲜樱桃纪念馆开馆。通过艺术家捐赠、剧院收购、影印复制等形式,该馆收集展出五音戏泰斗鲜樱桃的戏装、唱片、书画、影像等实物300余件,其中大多数展品是首次对外公布。结合政务公开工作,云端存储,线上展示,互联推广,常设展览,有助于人们了解鲜樱桃戏比天大的精神,也为更多观众认识五音戏提供了方便。

自2009年起,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启动五音戏进校园工程,由名家指导编写《淄博市中小学美育资源系列·走进五音戏》校本教材,形成网课,线下进校园辅导几十场,线上授课数百场。此外,剧院还联合中国戏曲学院、青岛大学等高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五音戏进校园的途径。

二、创研结合,“两条腿”不偏废。

推陈出新、传承发展,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坚持创作、科研相结合,既盘活了一系列传统资源,又为剧目创作带来活力。

淄博是蒲松龄的故乡,蒲文化做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心的重要创作源泉。聊斋题材一直以来都是五音戏艺术创作的品牌,不断将淄博“聊斋文化”与五音戏“非遗”特色集中呈现,充分展示淄博地域特色共同集萃的立体格局。2020年10月至11月,五音戏《珊瑚》在全国4省7地市保利大剧院巡演,总行程达4200公里。

在激活传统、发掘创作源泉的同时,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加强理论研究,为剧种后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2016年,我局与山东理工大学戏曲文艺研究所签署《传承与发展五音戏科研合作协议》,启动“齐文化视阈下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就五音戏的发展流变、地域文化特征及语言、音乐特色等进行系统考察。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档案·五音戏》《五音戏传统剧本精选集》等专著也已结集出版。

三、跨界探索,剧种传播多样化。

不囿于传统、不盲目创新,近年来,借助跨界交流融合,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拓展五音戏的传播途径,带动了不同剧种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新媒体手段拍摄五音戏微电影《拐磨子》,开通一条让更多观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通道,让传统经典重放异彩,进行跨界探索的创新办法。利用网络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网络直播演唱会、戏曲网络教学、名家公益课堂,五音戏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音戏还先后走进北京、上海,登上央视春晚,访问韩国、俄罗斯,斩获文华大奖,夺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连续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淄博五音戏艺术节,充分展示出淄博文化强大艺术生命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坚守文化阵地,活用政务公开新方法,不断增强传统艺术普及力度,夯实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尽情展示淄博文化风采,擦亮靓丽淄博文化名片,共同助推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