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课堂改革经验入选省第一批教学改革“双减”典型案例 |
|||
|
|||
|
|||
近日,省教育厅公布第一批教学改革“双减”典型案例,我市《深耕课堂促“双减”落地》榜上有名,成为全省首批7个典型案例之一。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我市聚焦减负增质,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和教育信息化优势,坚守课堂主阵地,向教科研要质量,向“45 分钟”要效率。 一是围绕“教什么”,开展课程标准解读系列活动。由市基础教育研究院牵头,组织邀请全国课标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围绕新课标倡导的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等新理念,多方式、多角度、全学段开展课标解读,推动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落细、落准。 二是着眼“怎么教”,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以我市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项目为统领,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基本原则、教学流程和评价标准,为课堂规范化提供基本遵循。分学段、学科认定教研基地学校,立足基地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范式研究,示范带动全市课堂教学优化创新。三是立足“怎么评”,开展教学评价方式创新。以我市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为辐射,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测试数据为依托,利用大数据手段对教学效果进行精准评价,引导教师精准备课、高效上课、个性化指导。四是融合“信息化”,推进城乡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充分发挥我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优势,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制定《淄博市中小学信息化生态课堂建设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实施方案》,推动信息化生态课堂、网络教研、网络双师同步课堂城乡全覆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市以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被教育部评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 下一步,我市将在深入推广课堂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抓住课程、教师、学生三要素,持续推进教、学、评、研、训一体化研究,探索建立“1+1+N”学科发展共同体,在教研机制上为“双减”的持续推进筑牢根基。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