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赋能交通执法“智慧+”提升服务效能 |
|||
|
|||
|
|||
案例简介 关键词:治超非现场执法 “智慧+”服务 有解思维 涉及领域:行政执法 服务对象:货运企业及从业人员 取得成绩:深化交通执法信息化赋能,积极推进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和“智慧+”服务,运用“有解思维”打通了超限超载治理的瓶颈问题。自系统启用以来,通过非现场执法系统路段的货车超载率从16.3%降到了0.85%,车辆日超载吨位数从17.71万吨降到了1.39万吨,降幅达92.2%,因货车超载等违法行为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 案例详情 淄博地处鲁中交通枢纽位置,重工业发达,车辆超限超载问题突出,整治难度大,严重影响了道路通行的安全性和便捷度,对空气质量和城市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淄博市交通运输局充分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手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和“智慧+”服务,用交通执法的信息化赋能打通了超限超载治理的瓶颈问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家中央级媒体深度采访报道了我们的做法。 一是创新求变,深化信息化赋能交通执法。淄博市交通运输局创新执法方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坚持信息化赋能交通执法,在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上下功夫,打破以路面执法为主的传统执法模式,统筹建设非现场执法系统。规划建设环节综合考虑全市公路路网布局及交通量等因素,将全市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点位纳入统一规划,防止各区县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做到科学设置、合理布局、适时调整,构建起了系统高效的全市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布局。以思想“破冰”实现行动“突围”,破解了长期以来超限超载的治理难题。 二是强力推进,科技治超体系初显成效。2021年以来,淄博市交通运输局加快推进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进度,在原有9处非现场执法系统的基础上,全市新规划21处,计划年内完成11处。截至目前,已经建设完成5 处,正在设备调试期7处,在建2处,预计年内我市可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非现场执法点位共14处、115车道(套),基本覆盖全市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重点县乡公路。非现场执法系统的建设使用一是弥补了货车超限超载监管空档期,提高了执法效率;二是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促进了执法公正;三是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增强了货车驾驶员交通安全法治意识;四是大幅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有效提高了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水平。超载率和超载吨位数的降低将有效提升公路路网通行年限,降低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投入,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和提质增效。同时,公路通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道路运输安全性和便捷度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通过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实现了让群众出行更安心,让企业运输更便捷,真正用务实举措服务于“六稳六保”。 三是拓展突破,信息化执法链接“智慧+”服务。淄博市交通运输局坚持“柔性执法”,按照“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的原则,推行非现场执法“智慧+”服务。在全市范围内设置17处自行卸货停车场并向社会公开,对通过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检测到首次违法且符合轻微违法的车辆,又能主动到卸货停车场消除违法行为的,不予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目前超载车辆经过非现场执法点位即可收到超载的提示信息,点开信息链接即可了解到附近停车场的位置、配备的机械装备、倒运车辆和联系人等信息,可直接导航到就近卸货场自行实施卸货转运,方便超限超载车辆及时消除违法行为。自试运行以来,大货车司机前去咨询、复磅、卸货转运的情况明显增多。同时,为提升执法服务水平,体现对大货车司机的关爱,设置了“卡车司机之家”,免费为大货车司机提供加水、充电、休息、法律咨询等七项服务,纠正了从业群体对“非现场执法就是为了罚款”的片面认知,营造了良好执法氛围。通过建设非现场执法系统和推行“智慧+”服务,以及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举措,因车辆超限超载产生的罚款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平稳下降。有效降低了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促进了道路运输企业守法经营,规范了运输市场秩序,用交通执法的信息化赋能优化了营商环境。 下一步,淄博市交通运输局将全力推进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力争3年之内完成覆盖全市各区县国省道重要“咽喉”要道的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布局,将非现场执法系统融入我市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总体规划,以交通执法信息化赋能为突破口,持续完善“智慧+”服务,全力提升交通执法服务水平。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