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电热锅做出产业“大文章” |
|||
|
|||
|
|||
日前,山东省工信厅公示了2023年“山东制造·齐鲁精品”名单,淄博市周村区企业山东多星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花纹不粘智能显温锅榜上有名,成为全区此次唯一入选的产品。 这无疑是对多星电器产品质量的“官方认证”,而来自民间的评价则更“接地气”。前不久,一段关于多星电热锅售后维修的视频迅速在网络走红。视频主人公樊记花家的多星电饼铛用了15年,从未出现任何问题,最近因为有点糊锅,到多星电器售后维修点修理,维修人员用几分钟时间换了个小零件就修好了,连工带料只收了6块钱。视频下方,全国各地的多星用户纷纷留言:“一锅传三代。”“用不坏,根本用不坏。”“嘎嘎扛造。” 记者了解到,自1990年面世至今,多星电热锅已经更新到了第十代。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省名牌产品,这一老品牌的突然“翻红”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周村深厚的电热锅产业“土壤”之上。 据统计,周村现有电热锅生产及配套企业400余家,主要产品包括多功能电热锅、电饼铛、电水壶等,年销量超过5000万件,占国内总销量的98%以上,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中国电热锅产业基地”称号。一口小小的电热锅,何以衍生出如此庞大的产业? 周村电热锅产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与当时其他新兴产业一样,电热锅产业起步之初,一度面临工艺落后、样式单一、作坊式生产、“山寨”盛行等窘境。是任其无序发展、自生自灭,还是革故鼎新、涅槃重生?执政者和相关企业用实际行动作出了选择。 为引导电热锅产业高质量发展,周村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成立了山东省家用电器行业协会电热锅专业委员会,加快推动电热锅产业精准转调和转型升级方案从纸面落地落实。建立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等环节严把产品质量,严禁伪造他人商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并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小作坊,为电热锅产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周村电热锅企业也逐步意识到,低端低效生产和同质化竞争,只能使产业一步步走进发展的“死胡同”。痛定思痛之下,企业纷纷开始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多星、汇宝、巧姐儿等骨干企业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围绕设计、工艺申请专利350余项,产品的多样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同时,积极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采用国际先进的电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等数控设备,以及自动化拉伸机组、自动化钎焊机组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装备,目前拥有各类先进生产加工装备1200余台(套),有力提升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压减落后产能,增加技术含量,此消彼长之下,效果立竿见影。一组数据显示,与2017年底相比,目前周村电热锅行业企业总数减少了20%,但实现年销售收入60多亿元,较2017年底增加了20%;企业总资产达50多亿元,较2017年底增加了66.7%;科技研发人员达20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0余人),较2017年底增加了150%。 周村电热锅产业的“自我革命”还远不止于此。一些本土电热锅企业借助给海尔、美的、苏泊尔、荣事达等知名企业代加工的机遇,主动与一线品牌沟通,争取在周村设厂或建立分支机构,有效补齐了电热锅产业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部分电热锅企业还充分利用网络销售平台、自媒体平台等新营销渠道,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近期多星电器开启直播带货后,网络热度和销量迅速攀升,直播频次也由之前的每周两次增加到每天一播。据统计,自开播以来,多星电器的产品销售额已接近23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 从“增长点”到“产业链”,周村电热锅产业成功带动了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小到一个控制器、电源开关,大到锅体成形、组装,再到后续物流配送,都由专业企业分工负责。为进一步形成集聚效应,周村还投资14亿元建设智慧厨电产业园、微电器工业园,入驻产业链配套企业16家。经过30余年的发展,目前周村已经形成了集产品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整体组装、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完整电热锅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厨电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展销集散中心。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