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26
浏览次数:
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政务服务“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淄博”。2023年以来,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主动响应、大胆探索,对政务服务工作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变革性重塑,创新推出了一批改革举措、改革典型、改革经验,共同推动政务增值服务改革破题起势。今天,我们来看:
淄川区: 构建“四诊疗法”服务体系 助力项目建设驶上“快车道” 淄川区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创新推行接诊、巡诊、会诊、复诊“四诊疗法”服务体系,着力构建“项目诊疗”闭环链条,有效解决项目建设难点堵点,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一个服务平台。新建企业服务中心作为“项目医院”,将78项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中心集中办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申请材料压减50%、办事环节缩减67%、相关窗口数量减少70%、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组建三支服务团队。设立“川速办”项目服务团队、专区帮办代办服务团队、项目审批专家顾问团队三支队伍,提供“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服务,帮助企业详细了解“病情”、科学查找“病因”、精准高效“治疗”。截至2023年底,通过批前辅导、项目联审、项目诊疗、上门服务等方式,为100余家企业提供审批“前延”服务,制定解决方案120余个。推行五种服务改革。实施要素齐全事项“简易快办”、难点堵点问题“重点督办”、新业态新领域“特事特办”、企业投资项目“全程帮办”、线上线下融合“智慧云办”五种服务改革,助力项目快速投产达效,跑腿次数由至少跑19个部门到“一次办好”。
主动上门开展批前辅导。抽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10余名业务骨干,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组建全要素诊疗服务队,进园区、访企业、走镇办,围绕重点建设项目问题清单,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同时常态化开展巡回审批服务课堂,实现“一线事、现场办,现场事、实时办”。截至2023年底,已为凯盛新材、金泽地产、工业自动化产业园等11个项目办理分阶段施工许可,助力企业至少提前1个月开工建设。建立重点问题交办制度。针对“巡诊”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重点问题交办台账,落实区重点项目指挥部、产业链专班、项目服务队联席会议等机制,对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确保项目企业问题解决到位、动态清零。定制惠企政策“加油包”。诊疗服务队开展一线走访“巡诊”,编制《惠企政策汇编》、《模拟案卷》、《项目审批手册》,绘制主题式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审批流程图,制作项目审批手续办理辅导光盘等,推进要素齐全事项“无感审批”和重点难点事项“全程帮办”,有效提升政策兑现和精准服务能力。
针对痛点难点进行“攻坚会诊”。设立每周二“项目会诊日”,组织审批部门业务骨干、专家顾问开展联合审批辅导会和“项目诊疗”政策解读会,破解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类“疑难杂症”。截至2023年底,召开“项目诊疗”政策解读会22期、项目批前辅导会53期,366个项目通过批前辅导加速落地或开工建设。针对创业项目开展“业前会诊”。创新推行一站式“创业咨询”服务,为创业意向群体定制“创业咨询业务梦想清单”,一次性解决企业手续“办哪些、找谁办、怎么办、何时办”问题。与农商银行、齐商银行合作设立“金融一角”,解决创业者金融贷款难题,助力更多创业梦想落地生根。截至2023年底,提供“创业咨询”300余次,助力熙林农业、不远民宿等30余家企业成功创业。
突出亲人般帮扶。组织选派474名干部担任服务企业专员,联系服务838家企业和重点项目,推行“保姆式”、“店小二”、“直通车”服务,定期深入企业项目调研。强化数字化赋能。开发“一次不跑·事就办好”远程智慧帮办系统,配置25套帮办服务客户端,通过远程视频、多方通话等方式定期线上“复诊”,目前开展“复诊”30余次。实现全过程服务。梳理形成重大项目重点督办、中小微企业项目全程帮办、要素齐全事项简易快办“三张清单”,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定期研究调度、实时跟进办理,项目办结时限由85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企业事项一次性办成率达到95%以上,推动了项目建设提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