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淄政办发〔2011〕13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制定的《淄博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淄博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

市中小企业局  市财政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

为全面加快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引导和支持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中小企业办、省财政厅山东省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3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特色产业是以高度密集的中小企业为主体,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技术特长,经过多年积累发展起来,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密集型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的中小企业逐步在特色产业镇和产业集群快速集聚,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特色产业。集群化已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区域性品牌正在形成;研发检测、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市场等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技术、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不断向龙头企业集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截至2011年,全市各类特色产业集聚了8100余家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6万人,实现销售收入4300亿元,实现利税410亿元。但是,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关联度低、专业化分工协作差,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

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实现由点状到块状,再由块状向串状经济的集群式演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形成区域品牌效应;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集中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中小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使特色产业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要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聚集度;延伸加宽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业内部的协作配套能力,围绕产业链条发展配套产品和生产性服务业,加深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十二五”期间,以现有的省市示范特色产业镇、中心镇为基础,通过累积式的投入、培育和延伸,努力在全市形成30个特色产业带,培育出5个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0个过100亿元、15个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

1.新材料产业。以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德惠莱装饰瓷板有限公司、淄博森钛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航钛业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高技术陶瓷新材料产业和钛合金新材料产业;以沂源经济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新力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山东沂源鸿坤玻璃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玻璃纤维新材料产业;以淄川区罗村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淄博嘉坤锆铝新材料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以张店区南定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博洋新材有限公司、淄博高新铝材料产业园为骨干企业的铝材料产业;以桓台县唐山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东岳集团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氟硅材料产业;以博山区域城镇、周村区王村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鲁桥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万乔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政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新型耐火材料产业。

2.新医药产业。以淄川经济开发区、双杨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金城医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凯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沂源县南麻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鑫泉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中西成药及药用包装产业。

  3.精细化工产业。以临淄区金山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建兰化工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高性能助剂产业;以金岭回族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齐旺达集团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塑料加工产业;以张店区杏园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万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张店东方化学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医药中间体及有机化工原料产业;以周村区永安街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宏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嘉周化工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有机化工产业。

4.电子信息产业。以张店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美林电子有限公司、淄博泰光电力器材厂为骨干企业的电力电子产业;以桓台县马桥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创尔沃热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欧锴空调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电子暖通产业;以博山经济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祥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山博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微电机产业;以桓台县唐山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锦华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淄博思达电器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电工电器产业。

5.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淄川经济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雷帕得弹簧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博山区白塔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海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淄博安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汽车板簧产业;以八陡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宏马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宝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汽车驱动桥产业;以桓台县果里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华泰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淄博格尔齿轮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

6.装备制造产业。以淄川区昆仑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天晟煤矿装备有限公司、山东瀚业机械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矿用机械产业;以周村区北郊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三金玻璃机械有限公司、淄博晶鑫机电制造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玻璃机械产业;以博山经济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佶缔纳士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博泵科技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泵业装备产业;以临淄区凤凰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博港型材有限公司、淄博乾能机械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特种钢制造产业;以周村区南郊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风机厂、淄博利华通风设备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风机产业;以张店区傅家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化工设备厂、淄博华星化工设备厂为骨干企业的搪玻璃设备制造产业;以临淄区皇城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万昌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淄博圣通化工装备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石化设备制造产业;以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萌水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大亚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富合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金属磨料产业。

7.建材陶瓷产业。以淄川区双杨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统一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亚细亚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建筑陶瓷产业;以岭子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山水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淄川宝山水泥厂为骨干企业的水泥产业;以博山区山头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国华陶瓷有限公司、淄博华浩陶瓷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陶瓷琉璃产业;以淄川区昆仑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淄博昆仑瓷器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陶瓷文化产业;以周村区城北路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金润德不锈钢管有限公司、山东鲁王建工钢构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轻钢建材产业。

8.纺织服装产业。以周村区丝绸路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海润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丝绸文化产业;以高青县田镇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兰骏集团有限公司、淄博钜创纺织品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新兴棉纺织产业。

9.造纸印务产业。以临淄区朱台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齐峰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临淄华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特种纸产业;以桓台县唐山镇为基础,重点发展山东鸿杰印务有限公司、淄博贵和吉星纸业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造纸印刷产业。

10.家具产业。以淄川区西河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梦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淄博明君红木家具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红木家具;以周村区南郊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福王家具有限公司、山东凤阳家具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家具产业。

11.商贸物流产业。以淄川区将军路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川服装城、大海商场为骨干企业的服装仓储商贸产业;以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淄博保税物流中心为骨干企业的现代物流产业;以桓台县索镇镇、淄川区双杨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鲁中煤炭仓储物流有限公司、淄川建材城为骨干企业的仓储物流产业。

12.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沂源县东里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沂源县华联绿色果业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果品加工及保鲜业;以博山区池上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上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豆禾食品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有机农业;以高青县花沟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大地肉牛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肉牛养殖及加工产业;以常家镇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山东农凯米业有限公司、高青县民禾粮业有限公司为骨干企业的米业加工产业。

三、促进我市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立足于全市特色产业的阶段特点,坚持特色产业发展与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发展条件下的产业布局调整、主体功能区划分结合起来,与大力发展中心镇、经济园区结合起来,认真分析研究区域经济优势和特点,明确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考核。要搞好产业定位,抓好产业布局,实施重点突破,尽快培植壮大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试点引入工业地产模式,以工业地产方式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为企业和项目解决土地制约瓶颈,同时节省基建投入和时间成本。“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培育30个示范特色产业镇。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指导和服务,对列入全市发展规划的特色产业镇要进行重点管理和指导。对产业聚集度高、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综合经济实力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的特色产业镇,给予重点扶持。财政、国土、科技、税务、工商、质监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要结合各自职能,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使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资源向特色产业倾斜,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努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在特色产业集聚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研发、检测、技术推广、电子商务、信息、融资、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培植30个公共技术类服务平台,省市两级示范特色产业镇重点建设特色产业研究院、区域性和行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龙头企业等建立协作关系,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加快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满足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全程电子商务、产品研发检测、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对服务于特色产业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在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用地指标安排以及税费减免优惠、信贷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商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提高产业链配套协作水平。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抓好项目凝炼。引导企业向产业链的上游、下游延伸;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引导特色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集聚化程度,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形成特色产业内部良性竞争、互利共赢的发展态势。

(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一企业一技术”活动,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加快落后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特色产业的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大力推行联盟标准,提高内控指标,提升产品质量,规范特色产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采用出资委托或购买的办法,集中推广采用先进共性技术、工艺,提高特色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五)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区域品牌。特色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的高度集聚,未来的竞争优势在于以区域品牌和制定行业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一是注重打造区域品牌,把特业产业镇作为区域品牌进行经营,做好区域品牌的注册登记工作,扩大品牌影响力。二是注重打造行业标准。充分认识制定行业标准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以产业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规范行业发展。对一些优势行业要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注重特色产业品牌创建,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管理先进、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优质产品基地;支持有一定基础、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企业及产品,开展马德里商标注册、著名商标推介和品牌上榜宣介活动;支持无品牌生产企业开展商标注册,创建自有品牌;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和集体商标注册。

(六)不断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统筹和利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特色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对重点特色产业分区县给予重点支持,采取集中资金、集约投入方式,每年支持2-3个特色产业集群,3年内支持一遍。重点扶持特色产业中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骨干企业和延伸产业链的项目。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安排的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且工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财税贡献大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各区县应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特色产业特点的金融品种,开辟绿色通道和直通车,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特色产业。符合条件的特色产业应积极推进中长期集合融资、融资租赁、上市融资等。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强信用担保对信贷的放大和增信作用,每年担保贷款额的1/2以上用于特色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发起或参与设立面向特色产业发展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