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共淄博市委

淄博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淄博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淄发〔2023〕4号

 

各区县委、人民政府,高新区工委、管委会,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工委、管委会,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军分区:

现将《淄博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淄博市

淄博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淄博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

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鲁发〔2022〕19号)要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聚力实现“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以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定位,努力打造产业转型、创新创业、绿色低碳、协调联动、改革开放、共同富裕、安全和谐七大发展“新高地”。

——打造产业转型发展新高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协同推进传统产业“存量焕新”、新兴产业“增量换乘”,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到2025年,传统产业基本完成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开始挑起大梁,“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55%、42%,数字农业走在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迈上中高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创新创业发展新高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科教人才强市。到2025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60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新增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大学生12万人以上,建成区域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和科创策源地。

——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高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到2025年,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水资源深度节约集约利用,防洪减灾能力大幅提升。碳达峰碳中和有序实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增量能源消费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提供,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5%以上,美丽淄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打造协调联动发展新高地。积极融入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坚持全市一体、全域统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竞相争先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区县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5万吨以上,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

——打造改革开放发展新高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营商环境位居全省前列,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0万户左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示范区,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开发区提档升级,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到2025年,高水平开放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打造共同富裕发展新高地。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逐步实现,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均衡性和可及性进一步增强,实现更高水平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加快建设全域共同富裕先行城市。

——打造安全和谐发展新高地。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社会安全意识、底线思维显著增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基本形成。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有效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粮食、能源、资源、金融、生态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一排底线”更加牢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完善,法治淄博、平安淄博建设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实践,公平正义更加彰显,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

二、深化创新驱动,高标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聚力打造科教人才强市。

1.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管理机制,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转化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支持骨干企业联合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等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打造全市创新发展新载体。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560家。

专栏1 重大创新平台

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耐火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滤清器工程实验室、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等。

产业创新平台:新华制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华医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鲁泰纺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东岳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瑞阳制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鲁阳节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金城医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齐都药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染坊丝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凯盛新材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山东药玻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

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国产化替代科技攻坚和关键技术攻坚行动,聚焦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经济领域,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行动计划,强化政策集成、金融赋能、场景驱动,推动融合创新,加速破解产业“卡脖子”、“卡链”、“断链”制约。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在原材料、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及成套装备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争年均实施相关领域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20项以上。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增长机制和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科技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规律,健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计划,加快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科技型企业梯队及梯次培育环境。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800家、2700家。

4.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引育并举,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产业领军人才精育计划、青年菁英托举计划、国际化人才汇智计划等人才培育工程。深化“人才金政50条”,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梯次培育机制,高质量储备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深入推进“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实施“科技副总”产业创新赋能行动,推动科技人才赋能产业发展。推进“硕博人才储备计划”、“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到2025年,力争新增各级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新引进大学生12万人。

5.支持驻淄高校高水平发展。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淄博校区加快发展,提升齐鲁医药学院专业建设水平,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淄博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以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目标,支持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以时尚创意专业群为核心打造特色高职院校,支持淄博市技师学院转设淄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5所。实施高校院所集聚行动,加快推进淄博大学城、科学城建设,建设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淄博)产教融合基地,推动山东理工大学与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共建山东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推动淄博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动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共建山东丝绸设计学院。

6.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以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抓手,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科创产教园区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环山东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支持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推行“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精准产学研模式,促进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加快先进适用项目落地转化。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推动驻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高等院校和企业面向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建立产业导师特设岗位,推动院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制度化,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

7.营造创新创造良好生态。改革优化科技项目组织方式,积极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定向委培等方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科技创新,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中试基地、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等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充分激发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活力。到2025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

三、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区县协同发展强市、质量强市、数字强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更具影响力的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8.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聚焦绿色化工、机械制造、绿色建材、先进纺织、特色轻工、高端陶琉等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进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全面提升产业内涵发展水平。全面推进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打造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标杆。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到2025年,传统产业基本完成改造升级。

专栏2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绿色化工转型升级工程:以“控油增化、高端终端、炼化一体化”为导向,加快聚烯烃材料、聚氨酯材料、氟硅材料、工程塑料等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智慧化发展,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端绿色化工基地。

机械制造转型升级工程:紧扣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加快大型船舶动力系统、大型真空泵、齿轮减速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等项目建设,推动机械制造产品向高效节能、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绿色建材转型升级工程:坚持“控总量、优结构、提档次”,实施华源节能材料产业园、卓意玻璃纤维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打造中国北方高端绿色建材生产供应基地。

先进纺织转型升级工程:突出“科技、时尚、绿色”发展导向,实施一批高档环保面料生产研发、染整等重点项目,提高产品层次,进一步打响淄博先进纺织产业基地品牌。

特色轻工转型升级工程:以“增强研发创新,提升质量品牌和绿色发展能力”为核心,实施二氧化碳基降解塑料、高强度瓦楞纸、高档皮革面料、中高端白酒、旅游休闲特色食品等产业链延伸项目,推动轻工产业品牌化、功能化发展。

高端陶琉转型升级工程:以打造“国瓷”为引领,加快陶瓷创新谷、颜神古镇、昆仑陶瓷风情小镇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陶瓷琉璃从工业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叫响“中国陶瓷名城”。

9.推动“四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推动新材料、新医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四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全面打响“新材料名都”品牌,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中心;新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70亿元,打造医药上市公司集群,建设一流的生物药、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和研发基地;智能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00亿元,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智能装备产业名城;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60亿元,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群。

专栏3 “四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具有基础优势的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特色金属材料三大领域,聚力打造聚氨酯、氟硅材料、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先进陶瓷材料、功能玻璃及玻纤、高档耐火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链,高端铝基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端合金新材料等特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着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

智能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加大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成台套装备研发,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链,加快向整机、成套设备和智能系统集成方向演进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名城。

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化学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三大重点领域,塑强从医药中间体到原料药再到高端制剂的化学医药产业链,突破血液制品、生物疫苗、诊断制剂等生物药、创新药关键领域,提升大中型医疗设备、智能医疗装备领先优势,打造国内领先的化学药、生物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材料—设计—制造—封测—场景应用”全产业链提升,加快技术创新链、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四链”融合,重点打造以MEMS全产业链集群为标志,以集成电路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测试、IGBT等产业集群为支撑,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5G通信器件等产业为重要增长极,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产业格局。

10.打造一流企业方阵。加强企业成长梯次培育,实施企业跨越发展和“旗舰”、“雏鹰”、新物种企业等培育计划,加快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越、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方阵。到2025年,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企业2家、超500亿元企业5家、超100亿元企业25家左右;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以上。

1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实施产业链条延展工程,以20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以“链长制”为保障,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牵头领导、一个主导区县、一个后盾部门、一个法律服务团、一个专家顾问团、一个产业联盟(协会)”的“七个一”推进模式,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强力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加快形成高端引领、链条完整、生态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力争培育聚烯烃、工程塑料2条过千亿元产业链,新医药、智能装备等15条过百亿元产业链。

专栏4 产业链条延展重点工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在集成电路关键装备与工艺、IGBT、MEMS、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电子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聚力打造国内一流的MEMS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

聚氨酯产业链:重点发展面向汽车、航空航天、电子领域的高端聚氨酯产品和各类特种聚醚,推动聚氨酯泡沫和聚氨酯弹性体、密封剂、涂料、胶黏剂等做大规模,提升产品性能,打造国内一流的聚氨酯产业集群。

工程塑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尼龙66及下游产品、长碳链尼龙产品、ABS、聚醚酮酮、高端PMMA等新材料,加大改性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增加新产品、新应用的开发,打造行业领域内竞争优势突出的工程塑料生产基地。

氟硅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含氟聚合物、含氟ODS替代品、有机氟膜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以及高性能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和有机硅改性材料,打造有机氟硅材料产业基地。

聚烯烃产业链:重点开发耐高低温、高强度、具有特殊性能和高附加值的各类改性聚烯烃材料,重点发展高碳α—烯烃共聚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高端聚烯烃产品,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聚烯烃产业基地。

新医药产业链:重点做强从医药中间体到原料药再到高端制剂的化学药,突破血液制品、生物疫苗、诊断制剂等生物药,提升大中型医疗设备、智能医疗装备等领先优势,打造医药上市公司集群,建设新医药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在新能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产品领域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完善产业协作和配套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地。

氢能产业链:重点发展工业副产氢提纯装置、电解水制氢装备、氢能储运装备、氢燃料电池等制造业,推进燃料电池膜、膜电极、催化剂、碳纸、双极板、电堆等关键材料规模化生产,打造制、储、输、加、用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和发展高地。

储能产业链:重点发展锂电池固态/半固态电解质、添加剂、隔膜等电池材料,大力发展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三元锂等正极材料,加快推动碳硅、石墨、氧化亚硅等负极材料布局,引育壮大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组装生产线(PACK线),打造全国重要的储能产业基地。

光伏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效率电池片、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光伏玻璃、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组件,引进新型高效光伏电池、逆变器、光伏背板、聚烯烃复合膜等产品项目,补齐光伏装备及配套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制造基地。

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重点提升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和能力,重点发展稀土抛光粉、稀土催化剂、高端钕铁硼材料,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环保产业链:重点发展大气、水、固废资源化利用及处置、环境监测、环保专用设备、环保材料及药剂等环保治理技术和服务等产业,推动环保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省内环保产业新高地。

智能装备产业链:重点在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高效动力传动设备、智能专用装备等领域攻坚突破,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名城。

预制食品产业链:重点发展特色即食食品加工、面点糕点加工、健康饮品加工、特医食品加工等,打造以鲁菜为特色的“中国淄味”高端预制食品系列品牌,建设预制食品产业特色发展高地。

医养健康产业链:重点围绕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管理、健康养老服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制药设备及耗材等重点领域,推动医疗、养老、养生、文化、旅游等多业态深度融合,打造高端医养健康产业集聚区。

金属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镁合金、航空用钛合金以及铝合金中厚板、高性能特薄铝板、高档铝箔和车用铝挤压材料,打造一流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链:重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新工艺,搭建纺织服装产业平台,建设全国首批纺织行业节能降碳评价中心,打造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

纸业产业链:重点发展中高档涂布纸、新闻纸、白纸板、中高档生活用纸、特种纸,加强新型纸、大型制浆成套设备、废纸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推动造纸产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先进陶瓷产业链:重点发展新型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突破一批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集聚区。

功能玻璃及玻纤产业链:重点发展建筑节能、汽车安全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电子玻璃、玻璃纤维纱,推动传统玻纤产业向玻纤深加工领域及高端玻纤复合材料转型发展,打造一流的功能玻璃及玻纤研发中心、产业基地。

12.推动产业园区集约集聚高质发展。完善经济开发区“五个一”工作机制,深化“标准地”改革,推动各经济开发区“一号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主业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度每年提升1—2个百分点。加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区中园”、“飞地园区”等。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淄博高新区与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开展合作共建,在制度创新、产业合作、企业双向投资等方面取得实效。强化“亩均论英雄”、“碳均论英雄”导向,推动资源节约型园区建设,系统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到2025年,力争培育高新区、齐鲁化学工业区2个3000亿级产业集中区,淄川经济开发区、桓台经济开发区、东岳经济开发区3个1000亿级产业园区,各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排名稳步提升。

13.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集中培育集成电路及元件、MEMS及物联网等数字产业集群。支持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有机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壮大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高标准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与创新应用,打造整车及软件研发制造体系。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

14.全面深化数字赋能。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构建全市一体、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打造10个具备行业竞争力、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典型应用场景200个。

15.发展壮大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氢能、储能、光伏等新能源制造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抢抓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合作城市契机,加快壮大氢能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和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推进齐鲁储能谷建设,发展电池及储能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终端产品。发展壮大光伏制造业。制定实施环保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加快鲁中环保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推动淄博经济开发区建设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生态环保产业基地。

16.促进“两高”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严格执行“两高”行业和项目管理要求、标准,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控“两高”、优化其他,落实“四个区分”,加快存量项目分类处置,依法依规、稳妥有序退出低效落后产能。新上“两高”项目依规执行窗口指导、提级审批,落实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替代。推进“两高”行业能效升级,主要产品能效水平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17.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坚持专业、高端、平台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商务咨询、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品质、个性、多样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教育、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与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精准对接。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建设工程,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集聚区三大载体建设,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质量效益。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左右。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建筑行业头部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开拓外埠市场,打响“建筑之乡”品牌。

专栏5 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建设工程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建设培育提升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创新、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业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或商务楼宇,力争三年内打造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企业群体壮大工程:加快培育壮大规模以上营利性现代服务业企业群体,每年新增规模以上、限额以上新兴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企业30家以上,规模以上现代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活动,力争三年内培育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3家,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10家以上,省级以上工业设计研究院1家,农产品电商直播基地3家以上。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工程: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35家以上。

会展经济创新发展工程:积极发展具有鲜明淄博特色的会展论坛项目,建设鲁中云会展平台,创新培育线下线上(云)会展融合新业态。到2025年,培育2个以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或会展企业。

18.打造区县协调发展高地。坚持全市一体、全域统筹,实施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行动,统筹推动和大力发展区县域经济。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明晰各区县主体功能定位,每个区县主攻2—3个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形成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构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和要素资源供给,全面提升配置效率和协作水平。到2025年,各区县在全省县级行政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稳步提升。

19.建设质量强市。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建设品牌培育研究、展示体验、推介营销三大平台,鼓励企业品牌培育。积极参与省长质量奖评选,每年新认证省高端品牌企业15家以上。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企业参与或主导制修订国际、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力争年均达到80项以上。加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研究“三全一前”计量技术服务。到2025年,完成氢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2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

20.构建优良产业金融发展生态。持续引进培育投资管理、资产管理、金融租赁、财务、金融科技等金融和类金融企业,完善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资产评估公司等金融生态。实施新一轮信贷扩容计划,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用好国家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工具,保持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平稳较快增长。实施新一轮资本市场突破计划,构建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滚动培育机制,力争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2家。实施新一轮基金倍增计划,力争基金管理机构数量达到24家,基金总规模突破2500亿元。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切实防范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金融风险,打造金融安全区。

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落实推进“十大扩需求”行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和交通体系,更好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21.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聚焦基础设施、能源、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强化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水资源、资金等要素保障,接续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每年实施500个左右省市重大项目。加强投资运行监测,持续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引导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有效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确保投资运行在合理区间,增强对稳增长调结构的拉动和支持功能。

22.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鼓励支持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以旧换新,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健身器材、体育运动等健康消费,支持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智慧旅游、智慧体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和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打造一批新型时尚高端消费场景和夜间经济街区。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推动老字号集聚区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镇(街道)商贸中心建设,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到2025年,实现主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

23.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打造现代物流体系,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一体化升级工程,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进小清河临港物流园、山东高速鲁中产融物流园等公铁水项目建设,加快升级多式联运模式及效率。实施冷链物流扩容工程,加快生鲜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打造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实施现代物流绿色赋能工程,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打造更多绿色智慧物流运营新场景。实施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口岸物流一体化发展,持续完善市内口岸功能设施,支持重点企业申建公用型液体保税仓库;推动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鲁中分中心建设,指导海关监管场站投用达效,打造国际班列集结中心,以淄博农中站和桓台站为重点构建欧亚班列“双核”开行新格局。

24.提升完善综合交通能力。加快内河航道、民用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补齐水运和航空短板,到2025年,基本建成“开放互通、区域融合、综合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周边城市1小时通勤、省内城市及京津冀2小时畅达、国内主要城市5小时覆盖的“对外125出行圈”。推进轨道交通多网融合,积极争取滨淄临、鲁中(聊城至泰安至莱芜至沂源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等铁路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并推进实施,谋划淄博南环线、淄博至济南等市域铁路。加快铁路专用线既有线路改造利用及新规划线路建设,实施淄博至博山铁路改造工程,公交化开行动车组。推进高速通道加密扩容,实施济南至潍坊、临淄至临沂、高青至商河、庆云至章丘、桓台联络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推进滨台、长深高速公路扩容改造。推进市域路网品质提升,实施经十路东延(淄博段)、G308文石线、G341黄海线、淄博大外环等新改建工程。推进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进小清河(淄博段)复航,建设淄博港“一港二港区三作业区”,形成小清河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新建淄博民用运输机场前期工作。

25.大力发展绿色智慧交通。实施交通运输降碳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1万辆,新建各类充(换)电站3000余座。加快推进数智交通发展,搭建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平台,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运维、多式交通运输数据共享及联网联控。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推进城市交通信号灯、公交、公共停车场、路边泊车位等交通设施智能化管理。实施中心城区智慧泊车工程。

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淄博。

26.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实施光伏发电规模推进行动,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与集中式复合光伏发电,加快博山区、临淄区、桓台县整县制推进规模化光伏发电,实施一批“光伏+”工程,力争新增光伏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加快布局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实施外电入淄工程,持续扩大绿电入淄规模,力争新增外电入淄能力60万千瓦。深入实施“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行动。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有序实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增量能源消费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提供。

27.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发展新型储能,全力打造“新能源+储能”一体化消纳新模式,建设“风光水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基地,推进能量型锂电池、铅酸电池等储能项目建设。推进博山区、沂源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开展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选址储备。加快氢能创新应用,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气储能系统和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项目,培育构建“新能源+氢储”相互融合的分布式微电网。推动电网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提升,推动多能互补试点项目建设,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智慧能源系统。

28.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实施煤电机组整合提升工程,在确保电力、热力接续供应前提下,有序推进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加快中心城区、齐鲁化工区、桓台中部等区域能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现有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持续压减煤炭消费,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实施工业余热再利用行动,扩大工业余热供给。实施天然气替代推广行动,加快实施一批燃气热电联产项目。持续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快董家口—沂水—淄博等输油管道,董家口—沂水—淄博、章丘—青州淄博段、泗水—沂源—沂水淄博段等输气管线建设,建设LNG储配调峰中心,力争到2025年新增天然气供应能力10亿立方米以上。

29.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编制实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持续推进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完成省单位GDP能耗下降任务,完善节能降碳激励约束政策,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配合国家、省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技术标准”四大体系。到2025年,全市重点区域实现常态化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开展市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将碳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全市统计指标体系。开展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单位评价试点。

30.加强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积极拓展二氧化碳多领域应用场景,策划实施一批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加快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建设。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活动,以低碳基础较好、减排潜力较大的区县和园区为突破口,积极开展近零碳试点建设。

31.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扩大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绿色产品供给。根据省统一安排,积极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等建设活动。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引导企业深入执行绿色采购指南。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和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无废城市”。

32.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到2025年,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行动,推进孝妇河等河道生态区建设工程,全部河流基本达到水功能区要求。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加快推进马踏湖、天鹅湖等省级以上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实施小流域、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治理和改善水土流失面积210平方公里。推进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完成深层地下水压减目标任务。推进荒山绿化综合整治提升和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南部山区荒山绿化行动。到2025年,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51处,全面消灭市域内宜林荒山,完成荒山绿化18.26万亩。开展市级森林镇和森林村建设,提升村庄绿化水平。

33.完善现代水网体系。统筹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治、水生态保护,到2025年,形成“两轴三区、四纵五横、七库多线”的水网总体格局,实现水资源深度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八水统筹、水润淄博”水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二期淄博市续建配套工程规划论证,适时推进工程建设。实施大芦湖水库提升改造工程、太河水库增容工程、市中部调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实施城市供水提质工程,建设新区水厂及配套管网,加快老旧管网维修改造步伐,提升改造现有水厂。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科学划定保护区并严格落实保护措施,确保供水水源安全。

34.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各项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任务目标,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美丽淄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实施全市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品质提升行动,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全面加强VOCs、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到2025年,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65%以上。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实现雨污合流管网、黑臭水体“两个清零”。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分阶段完成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安全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水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全面消除Ⅴ类水体,省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提高,小清河、孝妇河等重点河流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专栏6 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工程: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品质提升,实施煤电、水泥、玻璃、建陶、石灰、砖瓦等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行业提标改造治理;加快实施VOCs综合治理,制定全市涉VOCs排放源清单,实施VOCs收集、治理设施升级改造,2025年年底前,炼化企业基本完成延迟焦化装置密闭除焦改造,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建设涉VOCs“绿岛”项目。

水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实施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继续开展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长制久清”。对工业企业实施污水处理工艺改进。

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完成上级下达的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大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程。

六、提升城市建设治理水平,构筑高质量发展空间动力系统

坚持以品质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建设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聚力呈现城市的空间布局之美、城市功能之美、城乡协调之美、品质活力之美。

35.拓展城市空间。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实施《淄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淄博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加快推进主城区提质增容,优化“东优、西融、南拓、北联”发展格局,支持各城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产业共同体、便利交通链、资源配置网、宜居生活带,形成“组群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36.优化城市功能。推进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一心、两环、三带、四片区”公园城市生态空间。推进城市快速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推行城市设计,强化城市天际线规划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健全完善与城市更新行动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全面提高改造标准,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持续完善“城市大脑”功能,加快打造一批创新性智慧应用场景,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到2025年,全部区县达到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四星级以上标准,力争建成五星级标杆城市。实施智慧社区建设突破行动。推动智慧社区科学分类建设,每年建设75个群众满意、特色鲜明的智慧社区,力争2025年年底前全市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60%。

37.深化城乡融合。开展县城提质和特色样板城镇建设活动,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精致宜居的小城镇,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国家、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稳步提高。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建立完善农民增收致富长效机制,稳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全域共同富裕先行城市建设。

38.提升城市活力。对照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省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着力打造“十大青年发展新高地”,建设集高能级创新创业生态要素供给链、高品质精致宜居生活圈、高层次活力时尚休闲带于一体的青年发展城市生态,全面提升城市“现代气息”、“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组织实施一批儿童友好社区(街区)、道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和设施适儿化改造项目,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七、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顺应“三农”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以数字赋能农业发展全链条、农村治理各领域、农民生活各方面,建设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

39.构建农业稳产保供体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高标准农田扩面提升,高质量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持续推进节粮减损,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品种种植规模。落实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加快临淄蔬菜、高青黑牛、沂源苹果等优势产业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农作物、畜禽、水产、林草种质资源保护,支持育种中心建设。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5万吨以上。

40.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全链条发展。加快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数字果园、数字牧场、数字田园、数字加工业。推动数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提升粮食、蔬菜、黑牛(奶牛)、苹果等6条数字化农业产业链,加快打造粮食、畜牧、林果、蔬菜、农文旅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0家,打造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个以上。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建设。

41.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提升村容村貌,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全域美丽乡村和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保护传统村落和乡风村貌,打造最美乡村。加强便民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做好黄河滩区迁建后续扶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智慧村居,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村务管理、平安乡村智慧化水平。

42.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实现向乡村全面振兴过渡转换。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打造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队伍。规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发展带动能力。开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以工代赈,创设乡村公益性岗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低收入人口、残疾人、大龄人员等群体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专栏7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重点工程

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工程: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高标准农田新建或改造提升工程、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程、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

现代种业振兴工程:小麦精准定向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工程、小麦高产优质抗逆重大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工程。

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项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项目、水肥一体化推广项目、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项目、专业化统防统治项目、生态农场建设项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项目、耕地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乡村建设行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

八、聚力用好“关键一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改革和开放深度融合,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型城市,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争当重要支点城市和重要链接平台,打造改革开放发展新高地。

43.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服务型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以“一次办好”改革为抓手,构建完善“一件事”服务流程体系,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水平,推动惠企利民政策“免审即享”、快速兑现。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便利化改革,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事项。加强园区企业服务,加快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到2025年,全面建成“无证明城市”,力争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申办率达到90%,确保营商环境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44.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力度,发挥国有企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到2025年,市属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健全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让更多优秀企业家走进城市荣耀广场。持续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深化党政领导干部担任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45.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到2025年,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0万户左右。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拓展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权益要素市场化交易。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交易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取得成效,全面提升交易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46.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水平建好用好淄博综合保税区,全面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布局,拉起“双轮驱动、多点联动”开放平台大框架,打造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售后服务“五大中心”,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淄博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超过100家,进出口额突破150亿元。高标准建设鲁中国际陆港,深化与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扩大连通区域,加快构建“一港多区”发展布局。加快重点园区开放发展,支持淄川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推进淄博经济开发区国际合作产业园项目、周村经济开发区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区等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核心承载力,打造外贸外资主阵地。

47.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贸易强市,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力争每年“新开壶”企业500家左右,到2025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稳定在3000家以上。发挥博山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作用,加大文化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数字贸易,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到2025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比达到5%以上。推动对外贸易加快转型升级,做强新兴服务贸易。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完善重点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企业目录,大力推行“六个一”平台专业化精准招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交流,助力企业有序开展项目建设,力争推动我市6家以上重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专栏8 开放型经济提升行动

千企贸易成长行动:重点对全市有进出口权限无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开展培育行动,帮助链接国际渠道和资源,做大全市外贸主体队伍。力争3年累计“新开壶”企业1500家左右,年进出口过10亿元企业达到20家左右。

跨境电商倍增行动:立足各区县产业优势,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招引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公司及金融、物流、培训、流量孵化、生产贸易等相关企业入住,引导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发展,力争3年内建设5个以上跨境电商产业园。到2025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比达到5%以上。

外资优化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全市国有企业高水平利用外资工作,加大与光大国际、中建国际等央企的沟通合作力度,扩大国有企业利用外资规模。探索金融业利用外资新路径,抢占资本招商先机。用好用足大项目扶持、要素保障等政策,推动优质企业境外上市。

本土跨国公司培育行动: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网络等优质资源,助力“走出去”企业迅速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力争3年内培育6家以上具备国际知名度和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企业。

48.积极融入重大区域发展布局。抢抓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打造济淄一体化先行区,依托周村区及周边产业基础和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优势,与济南深度对接融合,加快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六个同城化”。推动济淄科创制造融合发展,支持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依托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科创+智造”融合发展带。加强与胶东经济圈链接协同发展。

九、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系统观念贯穿到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过程,统筹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49.筑牢黄河安澜屏障。加快推进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淄博黄河北杜控导和段王控导续建、马扎子险工段和刘春家险工段改建加固等工程。开展黄河河道保护治理,黄河滩区内严禁擅自新修生产堤等无序活动,争取开展滩区综合治理试点。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实施沂河、淄河、乌河、东猪龙河、涝淄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实施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淄川区、博山区、沂源县山洪沟治理工程和桓台县、高青县等易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实现农村主要河道、山洪沟标准内洪水得到有效防御,涝洼地得到有效治理。到2025年,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重点河段由20—5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

50.推进节约集约用水。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加强黄河取用水监管,从严整治违规取用黄河水行为,管好黄河“水池子”。

51.持续提升沿黄区域生态保护水平。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统筹推进沿黄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城乡绿网、黄泛平原风沙区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黄河淤背区百里生态廊道,筑牢黄河生态屏障。推进黄河干流水生态保护修复,配合开展黄河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加强重点区域鱼类保护,开展特有鱼类规模化增殖放流。

52.坚定推动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抢抓省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高标准推进黄河三角洲药谷产业园等重点园区规划建设,打造沿黄重要增长极,积极争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县奖励。加强沿黄城市合作,推进高青县与沿黄省区奶(肉)牛产业协作、齐鲁云商大宗商品B2B服务平台等重点交流合作项目,努力打造沿黄区域协调发展典范。

十、繁荣发展优秀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建设地域特色突出的区域性文化发展和文旅融合高地。

53.深入推进文明淄博建设。广泛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实施公益宣传平台传播工程,深入村(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四德建设,建好用好善行义举四德榜,选树宣传道德典型,高品质拓展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弘扬凡人善举,打造“厚道齐地、美德淄博”。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教育功能,开展淄博红色故事宣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新时代淄博故事。

54.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大力研究、挖掘、阐释、弘扬齐文化,深入开展齐文化研究阐释、遗产保护和开发、教育普及、传播交流、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育“六大突破”行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标杆城市。

55.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推进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加快推进齐国故城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稷下学宫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历史遗址遗迹、特色建筑、古村落等文化遗产资源。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布局合理、富有淄博特色的博物馆发展格局,到2025年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家,建成“博物馆之城”。推动淄博花灯等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传统工艺品牌。加快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推进淄博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齐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等文物修缮工程。

56.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按照“科学规划、挖掘文化、强化特色、提升层次”的原则,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协同互进,深度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价值评估和有序保护工作,加快实施“工业遗产+”多元化开发,推动工业遗产文化功能与周边城区功能的连片综合利用,传承淄博工业文明、延续城市发展文脉,为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57.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实施文艺精品“两创双百”高峰计划,推出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提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到2025年,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书香淄博阅读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00处。

58.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周村古商城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聚焦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攀升计划,打造齐文化探秘游、工业遗址记忆游、陶风琉韵体验游、山水生态观光游、红色记忆研学游、乡村田园精品游六大文旅特色精品线路,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六组团”的文旅发展格局。举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积极打造“齐品”特色文创品牌。开展“快旅慢游”强基工程,完善“一部手机游淄博”功能,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到2025年,力争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80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15个。

59.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推动“山东手造”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抓好“山东手造·齐品淄博”标准体系、产业集群、展示载体建设。到2025年,建成市级综合性展示体验中心1处,手造产业集聚区50处。举办齐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和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上持续发力,到2025年,打造2家数字文化产业园区,规模以上数字文化企业达到25家。

十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幸福淄博

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加快推动基本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60.促进居民就业和增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定向减税、普遍性降费措施及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帮扶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滚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加强困难群体兜底帮扶,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

6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提高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和办学质量,开展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建设,到2025年,城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5%以上,省级一类及以上幼儿园达到60%以上。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到2025年,力争80%的区县达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标准。高质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优质、特色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5%。推进特殊教育提升,健全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加强云、网、端一体化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建设和应用,提升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到2025年,80%的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实施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62.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开展。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体系。加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常态化开展社会体育组织“六进”活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4个以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口43%以上。

63.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健康淄博”行动,构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显著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基层防疫、治病和健康管理(健康科普)能力,加强“名医基层工作站(室)”建设。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推广“行走的医生、流动的医院”巡诊服务模式。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与国内外高端医疗院校合作,多渠道引进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实施重点临床专科攀登计划,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实施中医药临床强优行动,建设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启用中医药智慧服务平台。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

64.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进“二孩”、“三孩”购房补助政策落地实施。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落实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建设补贴和“二孩”、“三孩”保育费分档补贴。实施幼有善育促进行动,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计划,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1名、床位增至2.2张。

65.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淄博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配建率保持在100%,每个街道至少建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鼓励各类养老机构改造或新建护理型床位。到2025年,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5%以上,每个区县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66.增强社会民生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推动社会保险应保尽保。落实重特大疾病和医疗保险救助制度,健全完善门诊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健全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健全完善救助机制,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强化临时救助功能。建设“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提高基层服务残疾人能力。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房住不炒”,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多层次保障居民住房需求。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淄博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坚决守牢安全底线,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环境。

67.筑牢疫情防控底线。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持续提升疫情精准防控能力。加强市、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等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实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全覆盖。

68.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深化落实省安全生产“8抓20条”创新举措,坚决防范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推进风险分级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一体化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疫苗安全等风险管控,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面协同的监管机制,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69.确保经济运行安全。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趋势分析,强化源头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研判,提升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能力,全力稳住经济大盘。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安全。加强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加强金融安全监测预警和协调联动,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70.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深化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坚持条块结合,落实属地和主管责任,持续开展矛盾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整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突出抓好初信初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妥善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网络舆情发现、报送机制,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和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淄博。

十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方案实施保障

7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服从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各级各部门统筹协调,提高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落实区县责任,创新方案实施机制,强化监督评估。优化干部选拔管理考核办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升干部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树“三提三争”,开创人人打头阵、个个当尖兵、事事拔头筹的干事创业新局面。

72.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领导的工作推进机制,统筹研究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区县各部门单位要同步制定本区域本领域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年度工作任务。各区县要健全完善相应工作机制,构建统分结合、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

73.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用好市场化政策工具,鼓励财政金融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和财税支持政策,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与土地、价格、生态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形成合力。建立市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加强项目保障,构建“策划一批、落地一批、推进一批、投产一批”的重大项目建设格局。选择有条件的区县、园区和企业,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综合试点。

74.加强评估督导考评。结合国家、省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相关目标任务的调度督导,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统计评价和监测体系,构建监测、评估、考评、督查闭环工作链条。用好用活考评监督结果,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充分调动和凝聚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加强动态跟踪和督促检查,定期组织开展专项评估评价,对推动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区县和部门单位,给予表扬和重点支持。

75.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及时总结提炼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亮点特色;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注重典型经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