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淄博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淄博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淄政字〔2017〕7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淄博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淄博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淄博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为深入实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就与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全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紧抓科技创新项目、积极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扎实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快促进创业孵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11年至2015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102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49项、国内领先水平853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7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实现突破,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33项,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77项,组织实施了新型高效无毒环保型脱硝催化剂、8.5代TFT-LCD液晶玻璃基板制造用功能陶瓷新材料、新一代氯碱离子膜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支撑项目,涌现出芳纶纤维材料、PBS降解地膜、低温等离子体工业废气处理系统等一批战略性高技术产品和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10年的1466件增至2015年的3928件,年均增长21.8%。其中,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1163件,PCT国际专利申请57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科技支出稳定增长,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8.2亿元,比2010年提高70.9%,其中企业支出占93.3%。

2.产业创新动能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72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0年的8.7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4.46亿元,年均增长26.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136家增长到2015年的251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居全省前列。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成立先进陶瓷、智能电网、环保装备与技术等24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300余家企业、150余家技术支撑单位,实施720余个技术创新项目。农业科技和产业创新水平稳步提升,涌现出布莱凯特优质肉牛选育系统等一批农业科技关键技术。

3.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5年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4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1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71家。东岳集团“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无机非金属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电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精密仪器制造及仪器仪表公共试验平台、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成立了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清华大学MEMS研究院、山东金属材料研究院、淄博高端耐火材料研究院、化工(淄博)绿色制造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淄博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和平台。

4.双创载体建设取得突破。特色产业创新园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孵化器+加速器”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建成先进陶瓷、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6个特色产业创新园。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园、先进陶瓷产业创新园、精细化工与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专业型孵化器。启动医药创新园二期、MEMS产业孵化器、仪器仪表产业加速器和齐鲁安全科技4个专业孵化器建设。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空间建设,引进建设中国创业梦工场-淄博、淄博众创空间C.D.Cafe、冠普众创空间等众创空间,成立了火炬众创空间联盟,启动建设鲁中创新中心。

5.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十二五”时期,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累计征集各参会单位科技成果25000余项,对接项目5835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2006项,院士、专家为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352项,带动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7.4亿元。举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会,成立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淄博等离子技术研究院、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淄博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加速海外成果转化和孵化模式创新,分别在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建设了“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技园”“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园”两大海外科技孵化器,成为省内首个在海外建设科技孵化器的城市。

6.创新创业环境日益优化。加速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组织淄博市2015创新创业高峰论坛、“青年创业在淄博”电视大赛、妇女创业创新大赛、临淄区创业创新大赛、张店区创客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比赛,涌现出大批优秀参赛项目,建立起较完备的针对参赛企业(项目)的创业辅导、创业投资、银行授信、股改上市培训等“大众创业”扶持体系。加强政策扶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淄政发〔2013〕2号)、《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淄政发〔2013〕39号)等政策,探索创新券等新形式支持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成立中国(淄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颁布实施《淄博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淄政发〔2010〕64号),设立政府专利奖,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

7.民生与生态科技实现双赢。“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加大人口健康领域的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重要心血管病患病率调查及关键技术研究”山东站启动调查,张店区为山东省唯一调查点。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医疗卫生类项目)27项,科技发展计划(政策引导类项目)144项,成立医疗卫生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推进公交运营调度智能化,实施了智慧公交、智慧出租等项目。大力推广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及项目,新能源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3家,院士工作站达到17家,完成国家及省级示范工程项目16个。沂源县、淄川区分别获批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老工业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全市产业以传统工业、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较低,投入结构有待优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与机制创新不足;科技人才供给匮乏,人才储备有限,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市亟待从工业经济依托资源要素投入转移到新经济依托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上来,打破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有力支撑“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提前实现我市“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必须立足全局、面向全球,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和省、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导向,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当前,世界已进入以创新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呈现总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技对新经济的引领更加明显。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高端化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加速涌现,社交型、粉丝型、平台型等新商业模式不断发力,为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提供了机遇。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打造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崛起将更多依赖开放式创新,依靠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非线性增长,依靠不断涌现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依靠培育具有良好内生增长机制的创业创新生态。

2.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着国家一系列改革意见方案的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入系统推进阶段,政府职能将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升级新引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兴起,助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实施,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新常态下迈向“双中高”(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创新驱动将成为区域突围的核心动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关键内容。

3.区域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新时期,我省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提出“一个定位、三个提升”战略要求,处于实现“由大到强、走在前列”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对全省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全省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为统领,部署启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新引擎,统筹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城区)、科技园建设,引领带动全省区域创新水平整体提升。我市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为着力点,聚焦“十个新突破”,对科技工作支撑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结合市委、市政府“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全力支撑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领,重点部署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可持续包容性技术体系两大技术体系,构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孵化载体三大创新引擎,持续强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开放发展、创新空间、科技管理五大科技支撑,将淄博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城市。

(二)发展原则

需求导向,全面创新。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产业、民生、生态等领域的全面创新。

构建链条,万众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技术创新链,强化创业服务链,积极营造全要素、低成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环境。

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坚持开放式创新,加强各类创新主体、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园区、国内外创新发展高地创新资源的统筹协同,形成开放协同创新网络。

深化改革,服务创新。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平台化方式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三)发展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增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现,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型创新组织和科技创新平台集聚,技术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国家级研发机构(平台)达到20家,省级研发机构达到35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85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80件。

——科技引领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技术服务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80家,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亿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40家。

——实现民生和生态全面发展。在社会管理、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生态改造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项目,科技支撑资源利用、节能减排效率进一步提高,万元GDP能耗进一步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超额完成任务。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起多元高效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科技中介和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体系。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8万左右,培养、引进和重点支持60名左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60名左右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10个,搭建创客空间20余处,大力引进和培育创业创新团队。

淄博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具体指标2015年完成数2020年目标数年均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55.160.51.08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142.70.11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7.81161.63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件)57804.6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24.46607.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1.8360.84高新技术企业数(家)25138025.8

三、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产业中高端发展

“十三五”期间,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着力点,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机遇,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实现新兴产业倍增,促进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关键技术突破为切入点,以构筑产业创新链为主要抓手,强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强高端产业创新资源链接和导入,大力培育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大力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作用。

1.新材料。以功能化、精细化、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推动由基础通用型材料为主向高端专用型材料为主转变。加快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的研制,积极改进新材料分离、合成、提纯等制备工艺,大力研发和完善新材料加工成型技术。重点推动氟硅材料、功能玻璃、先进陶瓷、高性能耐火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新型化工助剂及催化剂、生物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石墨烯、海洋新材料、泡沫金属、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稀土材料等领域打造一批先进产品。专栏1:新材料产业技术重点领域

氟硅材料。推进苯系有机硅单体合成技术、甲基有机硅单体副产物利用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端氟硅聚合物(氟硅树脂、氟硅橡胶)、氟硅复合改性材料、含氟硅功能材料和高品质含氟硅精细化学品(高纯电子化学品、含氟硅表面活性剂、含氟硅中间体)等制备技术,加快发展低温室效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制备技术、新兴低污染助剂(POPs)替代品制备技术。

功能玻璃。提升低辐射镀膜玻璃膜系设计与制备技术,发展电子专用石英玻璃及制品制备技术,重点开发超薄玻璃基板成型技术、高纯石英粉合成和光纤管制备技术,突破薄膜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基板、太阳能聚热发电定日镜、TFT-LCD玻璃基板及OLED玻璃基板制备技术。

先进陶瓷。重点突破超细陶瓷粉体材料、陶瓷纤维、陶瓷网特种密封摩擦材料、高性能陶瓷的特殊成型、烧成、精密加工、涂层、纤维增强复合技术等。开发耐磨、高强、高韧、透明等特种结构陶瓷制品,具有优异导电学、磁学及生物相容性能的功能陶瓷制品。加快新型建筑陶瓷应用示范,重点突破表面处理技术、防滑性技术、超塑成形加热技术、耐污染性技术、内外墙保温系统技术、噪声吸收功能技术、防静电功能技术、环境调节功能技术、陶瓷砖薄型化技术、短流程生产技术、免烧施釉技术、原料均化技术等。

高性能耐火材料。加快高纯原料生产技术、无铬化水泥窑用新技术、镁铁铝不定形耐火材料技术、新型玻璃窑用耐材新技术等的发展,重点突破高技术耐火材料粉体合成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窑用湿法喷涂料及施工技术、二代新型干法水泥耐火材料成套节能环保新技术、悬浮预热窑新型干法技术等。

高性能工程塑料。集中突破聚苯醚工业生产技术、界面缩聚法聚碳酸酯成套生产技术、纤维级聚苯硫醚树脂及纺长丝工业生产技术、聚氨酯发泡制备和回收利用技术、高性能特种氟橡胶产业化技术、喷涂聚脲弹性体工程应用技术等。重点突破可降解塑料绿色可循环生产技术、PBS生产催化体系和工艺技术、PBS改性料物化性能、降解可控性和安全性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聚醚亚胺、聚酰亚胺、LCP、高透PMMA等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制品。

新型化工助剂及催化剂。以绿色催化工艺、新材料替代工艺、新型催化剂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重点突破MTO技术、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等炼油化工催化剂技术。

生物材料。重点支持材料科学和生物医药交叉领域的研究项目和发明专利,支持骨修复用聚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项目、可生物降解载药高分子材料支架、生物可降解医用镁合金植入物等研究。开展新一代生物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纳米生物材料及软纳米技术、翻造方法、表面和表面工程等技术研究。高性能膜材料。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膜、防护阻隔用膜、光学薄膜、电子电气膜、建筑膜材以及其他特种膜,推广高性能膜材料在节能环保产业中的使用,重点突破高性能膜材料在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离子交换、气体回收、特种分离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石墨烯。重点发展微机械剥离法、氧化还原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晶体外延生长法等石墨烯制备技术,加快突破大面积连续生长技术、低损伤转移技术、单晶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等。聚焦储能器件用石墨烯材料应用技术研发,突破石墨烯导电添加剂技术、活性石墨烯锂电池应用技术等储能技术。

海洋新材料。重点开发船用齿轮、齿轮箱、变速箱、曲轴等船用动力装置配套技术,铸件生产技术,发展海洋工程材料防护技术(包括智能自修复防腐涂层材料技术以及新型自抛光防污聚合物制备技术等),发展新型海洋生物医药包装材料制备技术,开发高强度固体浮力材料制备技术。

泡沫金属。重点发展泡沫铜、泡沫镍、泡沫铁镍、导电海绵等产品制备技术,推广泡沫金属在飞机、汽车等零部件的应用以及在过滤与分离材料领域、传热散热领域、吸能屏蔽领域的应用。重点突破大孔径立体网状及小孔径、低密度高空隙率的泡沫金属制备技术。

3D打印材料。重点发展ABS塑料、PLA塑料、亚克力类材料、尼龙铝粉材料等,推动3D打印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示范应用,重点突破3D打印材料热成型和热加工工艺,推动并参与国内3D打印标准制定。

超导材料。重点支持高温超导材料、陶瓷材料研发,突破磁控溅射、脉冲激光沉积、等离子喷镀法、金属芯复合丝法等加工制备工艺,推动铜氧化超导、铁基超导体物的产业化。

稀土材料。重点突破稀土冶炼分离技术、磁性材料小型轻型化加工技术、抛光粉产业化技术、贵金属稀土循环利用技术、催化剂涂层涂布可控技术以及稀土在铸铁、特钢、铝合金、镁合金中的应用及添加技术等。2.信息技术。以智能化、网络化、开放化为发展方向,以提高信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为主线,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从产业实际需求出发,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产业、智能电网等相关技术。大力发展微机电、电容器、继电器、金氧半场效晶体管(“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的简称)、医疗电子、IGBT和IC卡模块封装等。

专栏2:信息技术产业技术重点领域

集成电路卡。壮大集成电路卡产业链,发展半导体测试技术,重点突破对微组装技术、器件三维高密度微封装技术、系统级封装技术、微组件立体封装技术、光电互联技术等微电子组(封)装技术,LED8英寸芯片、以及裸芯片叠层安装互联技术、叠层型3D封装立体键合工艺等技术。

软件产业。以服务化、开放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针对化工、钢铁、冶金、医药、建材等行业需求以及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工业软件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分布式嵌入式软件技术、纺织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单机多任务嵌入式技术等)、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智能化楼宇管理系统技术、信息安全防火墙技术等。

智能电网。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用电关键技术,推进微电网、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建设和智能电表应用,重点突破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微电网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柔性输电技术、基于多代理系统的广泛调配与自我修复智能电网控制系统、光伏发电智能微网及新能源集成控制技术、广布式资源的系统集成智能电网框架、快速仿真技术的智能电网系统等关键技术,推广电力电子技术、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直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云计算和大数据。围绕工业云、能源云、政务云、商业云、材料云等领域,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平台和软件服务领域高端延伸;重点支撑促进大数据在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电子商务营销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面向海量数据的查询优化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的行业智能决策与控制技术。3.生物医药。以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充分对接产业及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及新型医药制剂、中药及天然药物、高端医疗仪器设备、健康保健食品。重点在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生物制造等领域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开展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热点领域的交叉研究,突破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蛋白质研究、基因编辑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生物医药核心生产装备、生命科学新仪器、创新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等产品研发。专栏3: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重点领域

医疗器械。推动植/介入等高值耗材、影像监护设备等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感染控制设备及耗材、医学影像设备、血液透析设备与耗材、体外诊断设备与耗材、骨科及外科手术器械、空气净化与手术室工程、口腔及激光美容设备、臭氧治疗与灭菌设备、低频旋磁治疗设备、血液灌流类耗材等。推动医疗器械便携性技术、精准医疗技术研发。

制药装备。发展大输液灌装与清洗灭菌设备、生物制药真空冷冻干燥系统、生物制药设备、中药制药设备、胶囊与片剂后端制药设备、制药用水设备等制药设备。重点研发一体式口管肩部灌装技术、大输液制剂产品灌装线整体解决方案、生物反应器技术、多功能提取罐技术、分蒸式多效蒸馏水机技术等。

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重点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系列、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体系、消化系统和代谢系列等具有重要医疗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以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研发、应用为重点,大力推动生物技术在食品、乳制品、饲料添加剂、环保及其他生物制品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攻克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生物过程工程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药靶发现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

生物制造。突破符合生物制造特点的微生物筛选与改造新技术,高底物利用、高转化率、低污染的生物制造技术,生物传感器、生物制造控制、生物质资源的生物炼制及利用、生物转化(催化)技术,基于反馈与数据收集的传感器技术等一批关键性、战略性的核心高技术。4.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绿色化、循环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开发高效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重点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VOCS综合治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电池、动力系统、驱动装置等关键部件的技术研发及应用,加大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装备和系统,实施一批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发锂电池、石墨烯电池、环保材料、环保药剂、污水处理设备、太阳能用装备等产品。

专栏4: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重点领域

新能源汽车。重点突破发展锂电池、石墨烯电池、电容型动力电池、燃料电池、交流变频电机、交流伺服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整车电子控制系统、稀土永磁驱动电动机动力系统、电池管理控制技术、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公交车、低速电动车、纯电动专用车、工程车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化、网络化纯电动、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及配套设施。

节能环保及装备。重点发展低温等离子体气体处理、低温等离子体脱硫、常温脱硝技术、机械用滤清器和过滤器制造及总成技术、船舶滤器制造机成套装置技术、医院气体处理系统、真空水污染处理技术、耐高温/耐腐蚀的袋式除尘设备技术、煤气化设备以及低温液体储罐和各种非标压力容器、余热回收设备设计技术、设备及装置和环境检测方面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开展资源开采过程中共生、伴生矿的综合利用开发,重点开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煤矿通风瓦斯综合利用技术、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建材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冶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石油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医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机械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5.先进制造。以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突破一批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推进微机电、伺服系统、电机、传动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鼓励先进制造模式创新,推动数字化设计、自动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网络化经营等新业态多元化多维度发展,发展智慧工厂支撑技术,推动装备制造向柔性、绿色、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发展微纳传感器、3D打印设备、高效伺服电机等产品。专栏5:先进制造产业技术重点领域

先进装备制造。以专用型、服务型、绿色型、智能型装备为发展方向,重点突破广域测控技术、分布式智能系统关键技术、智能化真空成套系统、树脂铸造模具的快速成型,新型油浆蒸汽发生器应力、温度、传热和流体运动分析软件技术、前向多翼离心通风机降噪技术等。

智能装备。开发应用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工业机器人,以及高性能智能伺服系统、减速机制造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增材制造装备、3D打印设备及关键技术、智能工程机械。研制激光加工技术关键设备,突破智能传感器技术、智能管控关键技术。

微纳制造。攻克微纳器件加工技术,大力突破微机电封装、测试、仿生制造技术,提升微机电器件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平,不断加快微纳传感器、微执行器、微机器人、微飞行器等下游产品开发。

高效电机及传动设备。重点开展利用优化设计技术、新材料技术、控制技术、集成技术、试验检测技术,提高电动机效率;重点突破电机产品本体节能技术、传动系统与拖动设备节能技术、高效伺服无杆直驱技术、超高效电动机电磁设计、交流伺服控制系统技术等。

泵类设备。以机电仪一体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和高速化、多品种和多用途为发展方向,重点突破轴承、密封等关键零部件研究,耐腐蚀、耐磨损材料研究,高可靠性、高效石油化工用泵产品设计研发,高效叶轮水力模型研究,CFD模拟流场分析,轴的镀涂层工艺等。

智慧工厂支撑技术。开发智慧工厂支撑平台,研究智能信息感知与信息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协同控制策略,开发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操作系统、大型复杂系统仿真软件、安全控制系统和安全防护技术、可编程控制系统、分散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业务管理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等。(二)全面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

围绕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装备、开发生产新型技术产品、加快生产工艺信息化改造、采用新型经营模式等方式,解决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耗能高、企业活力不足等问题,提升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重塑淄博竞争新优势。

1.助推化工产业精深化转型。依托原材料基础优势,推动石油化工、氯碱化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向高端高质方向发展,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大力支持高性能化工材料生产技术及生物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的研发,加强乙烯下游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材料深加工技术的应用。探索清洁高效现代煤化工在生态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实现突破。大力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节能技术在化工产业中应用。重点开发乙烯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

2.推进机械产业智能化改造。以质量高、误差小的精密化机械为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改造,推广应用柔性生产系统、自动化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装备,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等。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嵌入式软件、智能电机驱动系统等产品。

3.加快建材行业绿色化革新。以节能环保绿色建材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广应用建筑节能产品及绿色建筑技术。提高陶土的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陶土替代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积极开展窑炉余热利用,推广富氧燃烧和窑炉保温技术,研究新型节能砖及节能保温材料,加快赤泥的研究开发利用。鼓励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高档陶瓷、功能玻璃、新型墙体材料、高质浮法玻璃、普通浮法玻璃、深加工玻璃等产品。

4.促进冶金产业自动化升级。以冶金自动化技术为主要升级改造方向,实现高效生产,提高纯净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和高端耐火材料行业竞争力,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自动化调度、管理过程信息化技术。推进智能控制技术在电炉电极升降控制、连铸结晶器液位控制、加热炉染料控制、轧机轧制力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推进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重点推广连铸技术、高炉喷煤粉技术、高炉一代炉役长寿技术、流程工序结构调整结合产能技术、转炉溅渣护炉技术等。重点发展冶金电炉智能控制器、高压变频调速装置等冶金自动化产品。

5.推动纺织产业多元化转型。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复合化、差别化、功能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纺织产品。强化产业链,创新品牌运作和产品营销模式,探索互联网思维下的服装“C2M+裸价+O2O”模式。推广应用超柔软加工、耐久拒水加工、抗菌防臭加工、形态稳定加工、阻燃加工、紫外线遮蔽加工、蛋白质改性加工等国际先进的功能性整理技术,推广应用生物环保技术、尾排水高效絮凝技术等印染污染治理技术。大力研发特种功能面料、特种纤维面料、高密新型牛仔布、高档家纺面料、汽车内装饰纺织面料、码喷墨印花面料等新产品。

(三)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

加大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力度,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推动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术在设计创意、电子商务、智能物流、金融、商务咨询、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新业态。

1.发展设计创意服务业技术。围绕新型原材料、关键工艺、外观设计、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开展工业设计创新。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逆向工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在整机、关键零部件、仪器仪表等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全力支持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创意之城、设计之都”。加快发展数字化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设计、工业创意设计以及生产工艺设计等,提升全市产业质量和品牌价值。

2.培育壮大电子商务技术。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射频识别等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解决商品交易中的海量数据计算及利用、食品冷链物流、商品精细化管理等问题。支持建设电子合同谈判签约和电子单据服务平台,实现有形市场与虚拟市场、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的无缝链接。重点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数据产业、商品服务追溯系统,研发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

3.加快发展智能化物流技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定位系统等技术,推进制造业物流、农村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城市配送、冷链物流和国际物流等智能化。应用智能感知追溯技术,发展精准服务、体验服务、聚合服务等物流新模式。研发集成物联网、自动化等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运用互联网发展物流金融、物流保险、在线交易、结算支付、物流配送等物流新服务,建设医药和食品安全双向追溯系统,培育无人机快递物流等新型服务模式。

4.推进金融产品和模式创新。鼓励各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简化银行账户、产品定价、授信管理等业务流程,在更广泛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企业稳妥实施系统架构转型,鼓励探索利用云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核心业务,提供基于金融云服务平台的信用、认证、接口等公共服务。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支持符合创新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支持民营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发票贷、出口退税贷、税金贷等新型金融产品。

5.发展商务咨询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数据仓储、数据挖掘、在线分析处理、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采取有效商务行动、优化商务流程、提升商务绩效。重点发展规划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代理咨询、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勘察设计、资产评估等中介咨询服务,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总部经济、财务服务、法律服务、经纪服务等各类商务服务业。

6.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技术。聚焦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展演等重点方向,突破网络数据高流量和内容数据海量一体化处理关键技术,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开发具有实时服务能力、提供云服务特征的新媒体服务网络体系。依靠现代科技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创新和消费形态多元化。加快发展海量内容存储设备、语音识别软件和设备等文化产业产品。

(四)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支撑农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重点,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强重点农业技术研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1.开发高效安全农业技术。促进设施农业技术发展,加强先进滴灌设施推广应用,加快开发温室补光、微滴灌、高效植保等新技术。深入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推动种业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快蔬菜、花卉等新品种引种、繁育和种子适应性研究,促进苹果、樱桃等果树生产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突破人工智能生产、精准监测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诊断检测、农产品活性营养物质提取制备等关键技术。构建精准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农田信息采集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为农业增效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发展农药残留检测试剂、专用滴灌设备等产品。

2.开发智慧农业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加强大数据、农业云、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技术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加大农业物联网、农业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及农业现场信息、关键感知技术及装备等研发力度。推进农业管理精准化,对接外部优势科研资源,推进农业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开发农业数据资源优化整合技术,农业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等技术。推进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加大生鲜农产品现代物流保鲜技术、农产品物流过程品质动态监测与跟踪技术、农产品物流装备与标准化技术等研发。发展物联网传感器、控制器、数据存储和通信单元等智慧农业相关产品。

3.开发生态友好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高效利用,重点开展农田水土环境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控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突破高效生物制剂、农业废料处理、环境污染的修复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等。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示范,推动实现减肥减药。加大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研发,抓好秸秆禁烧和深度转化利用工程,逐步在全市示范应用,形成大循环农业格局。积极推广沼渣沼液利用技术及温室大棚-沼气池-禽畜舍-瓜菜生产“四位一体”等循环利用新模式。发展土壤修复活性剂、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等环境友好型产品。

四、建立可持续包容性技术体系,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需求,加强民生、生态与科技元素融合,加强生态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型城镇化、人口健康、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发展生态环保技术

1.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提高冶炼烟气中硫的回收利用,积极推广工业炉窑采用天然气、煤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工业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大燃煤污染防治,推广应用先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工艺,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加快无尘化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及先进环保装备推广应用。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开展机动车尾气净化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广机动车安装大气污染物后处理装置。开展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

2.加强水污染防治研究。大力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强生物反应器技术的攻关合作和膜生物反应器等水处理生物设备的研发及在市政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重点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升级改造工艺,集中式、分散式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重点研究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等。加大工业废水处理力度,加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高浓度难降解精细化工废水排放量控制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重点研究废水深度处理和再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面源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推进传统行业的节能技术产业化,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加强工业、农业、生活的节水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建设LNG发电厂替代燃煤机组以及生产锅炉、窑炉,鼓励燃煤设施实施煤改气,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

4.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实施“矿山复绿”专项行动。突破土壤污染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价、土壤污染植物修复、物理化学治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等技术。开发矿产开采区等生态脆弱区治理技术,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促进生态治理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发展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

(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加快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废旧家电拆解及贵重金属回收等技术和设备。延伸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创新链,催生及推广新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重点开发生物质能发电装备生产技术、地源热泵生产技术、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以城市混合动力、纯电动和代用燃料公交、出租车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

(三)发展新型城镇化技术

1.推动城乡建设和管理科技化。重点发展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积极发展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等。加快云、管、端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2.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加强城市交通动态信息智能感知、交通信号控制与交通诱导、多信息融合应用等技术在隧道、轨道、道路等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快推动车辆动态管理技术、车辆视频监控技术、车辆测量技术等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技术研发。集成建设视频综合监测及信息采集、城乡一体化交通信号控制、应急指挥调度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形成智能交通管理科技体系。

3.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技术。突破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监控技术,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管控系统。研发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新技术和新装备,突破市政管线建设、探测、维护、修复和运行的系列技术。发展城镇能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和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城镇电、气、热能源系统结构布局和管网优化技术。

(四)推进人口健康技术攻关和应用

遴选疾病防治、卫生保健、数字医疗等实用技术,新型诊疗设备、个性化医疗仪器等创新产品,开展示范应用和推广。重点突破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系统推进转化医学平台、临床协同研究网络、队列研究基地等建设。针对妇女儿童、老龄人群、职业人群、残障人群以及基层常见多发病,加强综合防控方案的应用推广、新型诊疗技术研究及生活保障辅具开发。

(五)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加快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和食品中非食用物检测技术研究,重点研发标准化多网络食品快速溯源、食品适用电子标签等技术。完善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技术体系,试点示范并推广应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现场毒物检测箱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装备和仪器。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科技示范,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六)发展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加强公共安全预警与防范。围绕公共安全重大技术、关键装备和主导产品,加强公共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技术示范应用,实现社会安全检测预警与控制,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突破社会安全与风险防范技术、安全生产防护与监控技术,加大安防图像精准识别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及产品研发。在城市水电气热管网、高架交通安全等领域,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技术突破与应用。加强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与防范,聚焦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技术环节,重点研究城镇多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技术等。

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社会治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快速收集与挖掘、及时研判与共享,支持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建立大数据中心,及时搜集、实时处理数据信息,打造大数据电子政务平台,建立网上办事、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平台和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安全预警和查控处置,重点研究社会安全基础信息综合应用技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关键技术等。

五、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筑三大创新引擎

依托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立足淄博基础条件,重点开展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和新型研发组织建设的试点示范,构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孵化载体等三大创新引擎。

(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进一步拓展联盟领域,完善联盟建立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联盟对项目建设的推动作用,加快形成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技术创新体系。

1.拓展联盟发展领域。推进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五大行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进行业企业抱团创新发展。拓展联盟发展领域,成立人工晶体、电子信息材料及关键元器件、应用电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强化联盟理事长单位牵头引领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创新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联盟集聚,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产业,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强化联盟机制建设。改革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和运行机制,深化产学研、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强淄博市创新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落实联盟责任单位工作职责,指导联盟开展工作。联盟理事长单位发挥带头作用,加强联盟内企业联系和合作,发挥技术支撑单位技术、人员、设备等资源优势,促进共性技术突破与先进创新技术成果推广。加强联盟内外沟通交流,继续加强联盟内企业抱团发展;积极推进联盟与联盟之间合作,落实与国内同行业及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强开放合作,完善外市企业加入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机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交流和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组织实施一批高水平技术合作论坛、高峰论坛、管理论坛等活动。加强产业创新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成熟联盟升级成为省级、国家级联盟,并实现独立法人化运作。

3.依靠联盟推动项目建设。将实施创新项目作为推动联盟发展的有力抓手,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联盟标准制定等方面,大力实施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发挥好全市高新技术创新“双十”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社会各级、各部门资源,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鼓励联盟企业内部联合或跨链合作,联合申报项目。积极推动联盟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科技项目,提升创新发展项目层次。发挥联盟人才、技术、高校院所等资源优势,推动骨干企业创新项目实施。依托联盟对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控制、淘汰、改造、提高,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实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4.全面提升联盟成员企业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速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提升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联盟骨干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研发基地,提升企业创新综合实力,助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联盟企业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开展企业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提高骨干企业开放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高成长企业扩张计划,以成长性为标准,着眼于工业技术创新加速、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重点培育“淄博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开展年度发展质量评价。

(二)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面向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等开放式科学创新平台,构建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规模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把淄博建成区域性创新发展高地。

1.强化创新源头对接建设。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市、省、国家级认证。依托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布局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参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前瞻性研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积极支持和推动若干基础好的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创建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级政府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引入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下属研究所、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依托高新区“151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推动外资研发中心与区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活动。

建设和壮大新型科研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大对国家高新区MEMS研究院、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区县企业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专业共建一批新经济、新产业研究院,重点给予运营经费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构建由全市各类应用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等广泛参与,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平台。坚持科研院所企业化改制,鼓励具有突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转制院所开展新型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本地传统科研院所改建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研究所。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型创新组织登记为公司制法人,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

2.大力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具有科技评价咨询、科技成果引进、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推广等功能的成果转化平台,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转移全过程提供挂牌、评估、撮合、熟化、结算、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中试平台、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引进一批技术交易和转移促进机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机构、交易服务机构等市场化服务主体,认定一批“淄博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加强与江苏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日本ApprovedTLO技术转移机构、欧洲技术创新中转中心等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大规模引进和转化国内外成熟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推进海外孵化器建设和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在淄转化和国际技术转移机构落地淄博。

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结合淄博市在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的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对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防科研院所,将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作为军民融合技术转移的突破点,推动国防和军队高新技术入驻转化。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军民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构建集成果转化、设备共享、装备需求信息分级分类发布、军民供需对接、工业行业标准的军民通用化等服务于一体的特色服务平台。

3.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全力支持与山东理工大学校城融合发展,引导企业与山东理工大学围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合作,重点加快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与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高校院所优势学科链与全市重点产业链精准对接,助推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向市委、市政府提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等领域的战略谋划,打造服务淄博经济社会全面创新发展的综合智库。

与中关村共建区域性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与中关村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等方面的合作,通过联合孵化项目,共建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创新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探索与中关村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社会资本、创业服务机构等搭建市场化运营服务平台,打通中关村与淄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渠道,共同培育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新动能。

培育和引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申报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积极争取高校院所在淄设立科研分支机构和联合搭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逐步建立起院士专家与设站企业协作的长效服务机制。

建设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鼓励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整合全市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报告共享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组建淄博市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化平台,完善科技数据库管理,推动科研数据库向全社会开放。鼓励拥有科研设施的企业加入共享平台,并聘用专业化技术服务团队实施管理。

4.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快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以提升研发效率和成果质量为导向,推动知识产权服务由事后管理向事前指导转变。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淄博市工业标准化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研制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关键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研制。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建立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

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网,建立共享型知识产权数据库。完善齐鲁股权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功能,提升托管、交易能力,大力链接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等智库资源,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市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数据、咨询、托管、保护、培训等服务。

(三)推进创业孵化载体建设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面向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串联创业创新载体,构建服务于预孵化、孵化、加速环节的创业孵化载体,营造最具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

1.大力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大力引进和建设众创空间,以鲁中创业中心、高新区五大创新园、大学生创业园、淄博创业梦工场等建设为主体,探索以PPP方式,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打造“四位一体”创业创新载体平台。重点建设鲁中创业创新中心、齐创大厦、齐鲁创业创新谷、山东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学院、北京-淄博创客创新驿站,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强化创客项目扶持引导,加强创业创新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淄博创业训练营”,实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模式。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对符合政府购买条件的事项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培育以创客空间、创客咖啡等为代表的创业孵化新业态,满足不同群体创业需要。

2.推动孵化器服务升级。引入实施“创业导师+持股孵化”“天使投资+创新产品”等新型孵化模式,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积极发展“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模式,推动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快速升级。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解决创业者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支持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管理咨询专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担当创业导师,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辅导服务。抓好高新区先进陶瓷、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创新园建设,打造集研发、孵化、产业化示范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孵化基地。以淄博大学生创业园为龙头,带动区县大学生创业园全面提升孵化能力。提升完善淄博创业梦工场,打造集创业辅导、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经营培训和项目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淄博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淄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淄博市创业孵化中心等省级和市级创业示范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好、容纳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能提供全程创业指导服务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提供指导。

3.建设一批现代科技企业加速器。以新材料、生物医药及节能环保等为主要领域,以培育孵化器毕业的高成长企业为目标,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建一批综合型和专业型科技企业加速器。引入专业科技加速器运营商开展市场化运营,鼓励联合投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组建孵化器联盟。加速产业组织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在发展空间、技术研发、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企业定向服务。

4.强化“大企业+产业基地”建设。支撑工业强市建设,大力培植强企业、大集团,推行“大企业+产业基地”建设模式,围绕大企业培育建设精细化工和炼化一体化产业基地、氟硅材料产业基地、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等十大优势产业基地,推动产业成链、链条成群,全面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积极围绕产业基地配置技术、人才、金融等发展要素,加快提升规划水平,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完善创新驱动发展配套、引进产业创新链环节项目,打造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助推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和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5.塑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进一步举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创新创业高峰论坛、“青年创业在淄博”电视大赛、创客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品牌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举办各类主题沙龙,主办和参与各类科技培训、科技展会等。借助网络平台、自媒体等渠道,开展多种创业励志宣传活动,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新氛围。

六、持续强化五大科技支撑,营造双创服务环境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在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开放发展、创新空间、科技管理等五个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撑保障,形成有利于全面创新的良好氛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城市。

(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以金融创新带动创新创业,积极引进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财政支持科技转化方式,建设企业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1.积极引进科技金融服务机构。鼓励银行在淄博设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支行和信贷专营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和投行在淄博设立资产管理、产业基金、证券期货、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重点引进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众筹融资、小额贷款、券商直投、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等项目。大力发展券商保荐、融资担保、保险经纪、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管理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鼓励探索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多种权利组合担保形式和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典当等创新型典当模式。开展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研发责任险等科技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引入融资租赁服务企业,大力开展融资租赁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租赁债权与投资股权相结合的创投租赁业务,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改用大型设备、精密器材等融资租赁服务。

2.大力推动创业投资发展。大力发展天使基金,鼓励天使投资机构(人)和各类社会资本在淄博市设立天使基金,鼓励各类孵化机构引入或设立天使投资机构。重点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等入驻我市发展和对市内科技企业开展投资活动。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淄博市具有专利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力度。构建覆盖种子期、初创期和发展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科技创业投资体系。引入创业投资管理团队,设立面向新型研发机构的子基金,鼓励利用“孵化+创投”模式,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

3.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设立扶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建立企业改制上市“绿色通道”,加大上市中介费补贴力度。鼓励科技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和投融资平台试点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和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大力支持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建设,设立科技企业板块,为挂牌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股份转让、债券融资等服务。创新科技资金利用方式,融合政府、银行、投资人三方,试点风险补偿金,创新小微企业创业者的股权退出机制。依托中国高新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在高新区布局建设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搭建科技型企业与投资机构线上线下对接平台。

4.创新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机制。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发挥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财政引导基金作用,扩大财政资金注资规模,推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现有基金做大做强,对转化科技成果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给予重点扶持。成立淄博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子基金,为转化科技成果的企业提供股权融资,为合作银行发放的符合规定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整合多种科技金融资源,综合运用创业投资、风险分担、保费补贴、担保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5.加快企业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企业信用评价管理机构,搭建淄博市企业评价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购买评价管理服务。搭建企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用报告推广,开展信用报告购买补贴。建立健全担保风险补偿及分散机制、银保风险联动机制,建立商业担保、互助担保、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相配合的多元化担保体系,加大对担保机构增信力度。

(二)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发展

围绕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坚持外生引进和内生培育并举,强化与全球创新高地人才链接,繁荣全市高层次人才生态。

1.加快本地高技能人才培育。加快实施青年人才成长计划、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开发计划,推动本土高技能人才培育。充分发挥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等教育资源作用,推广技能型人才订单培养模式,加快聚集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的实用性技能人才。通过校城融合等方式,促进高校人才优势与淄博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短期脱产培训、专项培训、交流轮岗等培训方式。支持第三方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信息化、互联网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2.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链接和集聚全球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大力实施“淄博英才计划”,重点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研团队,力争在“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上取得新突破。鼓励各类单位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柔性聘用”机制。实施企业家十年培训计划,构建向德国、以色列等先进国家学习的常态化机制,加大后备企业家培育力度,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端化。依托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3.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利用机制。引导外国专家,特别是华人专家服务于淄博建设和承接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外国专家来淄工作的相关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组织和产业组织与本地企业合作,在淄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赋予外资机构和外籍专家“国民待遇”。为外国专家在淄博工作生活创造更多便利条件,积极建设海外科技孵化器、海外人才工作站,加快打造留学生和国外专家服务站和生活公寓,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形成有利于海外智力资源利用和重点引进的长效机制。

4.完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推动人才高效流动和共享,完善人才在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流动机制,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改革人才自主创新激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以智力和技术等多种要素形式参与创新收益分配,探索以科技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合伙制经营等激励方式调动关键岗位、核心骨干的创新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收益比例。建立以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创新型领军人才为重点的分类人才信息库,开展科技人才供求调研并定期发布分析报告,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开发信息管理体系。

(三)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产业开放创新发展。

1.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在技术、项目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对接青岛国际石墨烯科技创新园,加强与青岛市石墨烯科技创新中心的技术交流合作,推动淄博市石墨烯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材料宏量制备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实现石墨烯材料在动力储能、透明导电膜、复合材料及环保等下游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化应用。加强与烟台、威海等沿海区域的合作,积极融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蓝色资源”,在船舶配套装置、海洋工程装备和材料等方面开展共性技术联合研发和合作创新。

2.链接国内产业和创新高地。完善对外合作联络机制,创新国内产业创新和科技合作模式,以开放创新为原则,高端链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尖峰,积极引领淄博融入其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加快引入行业核心技术、产业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充分对接天津、青岛、南京、杭州等产业创新高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依托项目洽谈会、科技成果交流会、地方商会等渠道,促进企业间应用技术交流和转移,探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创新组织。全面提升省内协作水平,大力推进与济南、泰安、青岛、潍坊、威海等地的产业创新协同和科技合作。

3.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利用国家政府间合作机制,鼓励科研单位、科技园区和企业在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等机制下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做精做强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论坛。按照“国外孵化+国内加速”思路,鼓励园区基地和骨干企业对接全球产业与创新资源,建立一批“海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国际创业项目向淄博集聚。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组织和产业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在淄博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

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淄博瀚海慕尼黑科技园、硅谷生命科学园等境外孵化器,打造高质量国际合作平台。发挥淄博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产业优势,与国外相关领域高校院所、先进企业链接,合作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淄博本地有条件的科技园区、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4.拓宽产业国际化发展渠道。大力实施产业创新链国际化发展项目。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抱团出海”,大力推动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高端新型建陶、高效节能电机及传动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向国际化发展。重点在设备工艺技术、品牌设计与提升等方面挖掘国际化合作契合点和便捷路径,推进实施一批国际合作的重大创新项目,全面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国际化进程。

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协同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海外设立与地区产业导向一致的研发和创新中心,与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共建海外实验室或合作科研中心。积极利用国际顶尖人力资源、学术成果和工业基础等资源,深化国际产业资源协同创新,开展优势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开发。

鼓励企业开展海外科技企业并购。积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优化整合,明晰海外战略,重点并购具有先进技术与忠实客户的国外中小型科技研发型企业。提高并购后整合管理能力,注重转移技术在国内产业中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自主品牌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积累国际化并购和管理经验等。依托重点境外产能合作项目,打造境外经贸合作平台,培育一批“总部在淄博、基地在海外、市场在全球”的跨国企业。

(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空间

大力支持全市经济园区扭转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园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集聚区,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的先行示范区。

1.推动淄博高新区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充分发挥淄博高新区产业集聚、创新辐射、人才培育、技术创新等功能,在创新创业、体制改革、政策示范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支持淄博高新区巩固“一综合多专业、国内海外互动”的科技孵化格局,重点开展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试点示范。立足“新材料名都”基础条件,依托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技术创新平台,集中打造全链条布局的新材料创新大平台,构建国内尖端水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培育壮大新材料特别是海洋新材料产业。

2.推动淄博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健康产业、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大力发展综合型城市经济,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逐步摆脱外资依赖、传统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深化思想认识,将创新发展提升到首要位置上来,力争建设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协同的高端产业引领区。探索以淄博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对接德国工业4.0示范平台,将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中德工业合作示范区和中德智能制造样板区。

3.推动淄博新城区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产城融合、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思路,推进淄博新城区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产业招商,推动项目集聚。大力推进商务金融中心、文化中心、齐鲁创业创新谷、黄金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尽快完成新区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核心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一批“互联网+”新业态,支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商务咨询、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业态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创新,积极打造淄博创业创新高地。

4.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加强桓台氟硅材料产业园区、张店经济开发区、淄川经济开发区、博山经济开发区、周村经济开发区、临淄经济开发区、桓台经济开发区、高青经济开发区、沂源经济开发区等省级经济开发区统筹协调和特色挖掘,围绕2-3个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由综合园区向专业园区转变。大力发展用地集约、产出高效的高端产业。强化各经济开发区创新协作,围绕园区特色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培育特色创新产业集群。

5.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推动高新区、张店区等区县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南部生态有机农业区发展,抓好南部百万亩林果生态涵养农业区、“名特优”牧果菜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博山区、沂源县整建制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和淄河流域有关镇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省农副产品质检中心技术支撑,加快推动高青县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加强桓台县精准农业示范园建设,重点示范精准播种、精准施肥和精准灌溉等技术及机械装备。在粮食、蔬菜及花卉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建设农产品物流科技园区。

(五)强化科技管理服务创新

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淄发〔2016〕23号),运用新思路撬动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1.加快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服务创新。对接省“科技云”平台,建立淄博市科技计划管理平台,抓战略、规划、政策和监督,建立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体制。对现有具备科研管理专长的单位进行改造,采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若干符合要求的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逐步推进专业机构市场化运作。建立专业机构竞争性遴选机制,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承担科技项目申请、评审、立项和过程管理等事项。

2.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服务创新。加强全市财政科技资金统筹,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以创新实绩为主要指标的技术创新成果审核评估机制,加强财政科技资金资助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节点阶段检查监督。加快转变政府财政投入方式,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多元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基础研究,探索通过各级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联合基金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大力实施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后补助管理,完善先备案后补助机制,建立审查后补助机制,强化科技服务后补助。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推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推进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专业机构,推动市属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市场化管理运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对外转移扩散。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科技工作组织领导

建立科技创新规划领导负责制,明确核心职能,理清分散交叉职能,明确责任主体、监管单位及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对科技资源进行整体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动规划组织实施。

(二)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加快构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的扶持力度。强化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大对农业科技、科技惠民和促进社会管理科技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完善人才流动、激励和管理制度。

(三)加大科普教育力度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动员全社会更好理解和投身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创业的氛围,培养尊重知识、崇尚创造的创新文化。加快实施淄博市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调,强化科普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健康卫生、公共安全、互联网等领域科学技术普及,提高社区科普服务工作质量,引导民众树立科学理性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大力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和“淄博流动科技馆”建设。组织开展展览、讲座、广播电视、多媒体等渠道多元的科普宣教活动,积极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技大讲堂”“科技在身边”等科普活动和栏目。

(四)强化规划实施监督考评

制定服从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将规划的目标任务与年度计划有效连接,强化年度计划的逐年实施,促进规划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部署地平稳推进。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开展重点任务中期评估,按照各部门的意见对规划的重点任务进行动态调整与适时修订,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