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淄博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淄博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淄政字〔2022〕3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淄博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淄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

                           2022年4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淄博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深化实施“六大赋能”和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扎实组织“落实突破年”,圆满完成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十四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统筹做好能源保供和要素保障,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00.6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列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增速列全省第二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列全省第三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0.7亿元,同比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1%,增速列全省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92.4亿元,同比增长33.6%;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100.2亿元,同比增长9.7%,各项贷款余额4263.3亿元,同比增长10.4%,存贷比达到69.89%,较上年同期提高0.4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和1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完成预期目标。

(二)动能转换加力提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一是传统动能加快升级。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计划,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501项,创新推出“技改专项贷”“零费率担保”扶持政策,拉动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5%,增速列全省第三位。我市4条转型典型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通报表扬。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出台支持淄博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二是“四强”产业加快发展。出台支持“四强”产业发展“一业一策”69条,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19条优势产业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3%,“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市级智慧工厂、智能车间达到472个,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省“专精特新”企业64家。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荣获第八届省长质量奖。三是新经济强势开局。出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和支持氢能发展政策措施,围绕11条产业“新赛道”推出新经济创新场景50个,卡奥斯海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能链物流油品供应链平台等头部企业落地运行,新经济入库培育企业达到1632家,哪吒、瞪羚类和独角兽类企业达到197家。建成全国第一座高速服务区加氢站,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进入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合作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四是服务业质效提升。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三年攻坚行动,21个项目纳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库,2个特色小镇获得“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称号,黄三角数据产业集聚区被命名为“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4.3%。五是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组织实施“季度攻坚战役”,500个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69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106.3%,项目开工数、投资额分别较上年增加83个、319亿元,创历年新高。152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数量列全省第一位,完成投资781.6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138.6%。六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新增院士工作站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7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7.1%,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9%,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国(淄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七是科创产业金融高地建设初见成效。实施资本市场突破行动,新增上市企业6家,在全省率先实现A股上市企业区县全覆盖。落实促进金融业集聚发展若干政策,成功举办2021中国金融与产业发展(淄博)峰会,创新推出百亿级淄博龙门新兴产业发展母基金和全国首支地市级S基金,全市政府参股类基金达到69支、基金规模1424亿元。强化金融风险防控,46个重点风险担保圈实现动态清零,全市不良贷款率降至近年最低。

(三)全域公园城市扎实推进,城市品质能级加快跃升。一是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全面起势。完成全域公园城市规划编制,实施总投资496.4亿元的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十大行动”,高标准推进孝妇河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带、公园绿地提升等重点工程,高新区双创公园城、文体中心等一批城市公园项目顺利完工,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绿道100公里、公园绿地面积916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21平方米。二是城市承载功能持续提升。总投资441亿元的沾化至临淄、临淄至临沂、济南至潍坊、济南至高青高速淄博段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小清河复航工程完成航道主体扩挖,淄博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张博市域铁路改造工程获批立项。总投资245亿元的城市快速路网一期工程部分路段主体贯通。火车站南广场片区改造全面完成,北广场片区开工建设。大力布局5G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5398个,城区及重点镇实现5G网络覆盖。三是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深化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行动,新建雨污水管网94.1公里、改造合流管网78公里,整治裸露土地118.2万平方米,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建设城市管理智慧大脑和主城区智慧停车平台,在中心城区施划停车泊位1.2万个。四是城市形象更加凸显。实施城市视觉一体化提升工程,北京路完成82个单体建筑立面亮化,完成柳泉路、新村路、明清街、尚美第三城等视觉一体化改造提升。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25个、11385套,改造老旧小区30个、3万户,整治改造背街小巷78条。

(四)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城市活力显著提升。一是齐文化传承创新富有成效。开展齐文化传承创新突破行动,有序推进24项重大工程,成功举办第十八届齐文化节、“稷下学宫·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学溯源高峰论坛”。二是全域旅游加快推进。聊斋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加快落地,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红叶柿岩、三水源、老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66个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124.37亿元,周村古商城列入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推出“齐游淄博”活动,发行“齐惠游”旅游年卡1.6万余张,累计持卡游园人数超3.5万人次。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73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2.5亿元。三是文化供给更加丰富。改造提升427家“5+N”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新建“城市书房+”新型公共阅读服务设施92处,累计接待读者200余万人次。深入推进文化惠民,送戏下乡4573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7158场次。成功举办“齐舞·悦动”淄博文化艺术季,线上线下参与观众达60万人次。四是城市活力持续提升。成功举办“起源地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第二届淄博青岛啤酒节等活动,实施54个夜间经济重点建设项目,新建多功能运动场地52片、青年时尚运动场所20处、全民健身场地238处,打造了青年夜跑、青年骑行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城市“青和力”指数不断提升。

(五)数字赋能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一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严守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实现“只增不减”。40个数字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51.86亿元,打造经典应用场景30个。建设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农业产业强镇31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4家。二是乡村环境更加宜居。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组织实施2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程,建设乡村振兴精品片区11个,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全域覆盖,农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具备硬化条件的行政村内90%以上住户实现道路硬化。三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体系,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共投入3.2亿元,加强以南部山区、太河库区和黄河滩区等区域为重点的后续帮扶工作,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157个,9.78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下村实现“清零”,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88.9%。

(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出台全国首个市级污染源自动监控条例,在省内率先打响VOCs综合整治攻坚战,优良天数达到222天,是2013年以来的最好成绩。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指数位列全省第一。二是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启动实施“八水统筹、水润淄博”水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开工项目80个,完成投资70.01亿元。深化实施河长制湖长制,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达14条,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荣获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实施山体绿化提升工程,完成绿化提升面积3万亩,生态修复废弃露天矿山22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46%,列全省第二位。三是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工作方案》,对16个“两高”行业实施清单化管理,关停11台燃煤机组,压减钢铁产能392万吨,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加快发展新能源,3个区县入选国家光伏试点,光伏装机规模达到110万千瓦。新建加氢站4座,全市加氢站达到5座,充电桩达到3429个。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一是改革攻坚纵深迈进。“十大重点改革攻坚事项”53项改革任务完成既定目标,技改专项贷、无证明城市等10余项改革实践得到省肯定。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国字号改革扎实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做法荣获中国改革特别案例奖,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系统,年内完成入市交易9宗。二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实施营商环境“以评促转”试点,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全领域“一证化”改革,审批材料、审批环节、审批时间均压缩50%以上。发布免提交证明事项1.34万项,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领域“无证明城市”。推行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132个“一件事”实现“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申请”。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由240个工作日压减至85个工作日以内。453项事项实现“跨域通办”。新设市场主体9.94万户,同比增长4.93%。三是“双招双引”成效显著。深化“六个一”招引机制,新引进过亿元项目339个,到位省外资金572.9亿元,同比增长17%。实际使用外资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98%,规模创历史新高,增速列全省第二位。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62人,新引进大学生5万人,驻淄高校毕业生留淄率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四是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成功举办鲁港经济合作洽谈会。综合保税区开工项目36个,年内进出口同比增长292.2%。启动编制鲁中国际陆港规划,稳步运营“齐鲁号”和五定班列。跨境电商发展步伐加快,完成进出口32.7亿元,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五是区域融合更加深入。实施高青县黄河淤背区百里生态廊道建设等64个年度黄河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2亿元。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完成问题整治31个。深化济淄同城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落实,规划建设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氢能基础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与驻济高校和科研院合作的创新平台先后落地。出台支持博山区、周村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临淄区列入国家独立工矿区新增试点,沂源县列入“十四五”革命老区国家扶持范围。

(八)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提升。2021年度10大类27项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年度计划任务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制定《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方案(2022-2024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9%。一是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89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2%。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持续扩大“齐惠保”覆盖范围,年度投保人数达158万人。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成为全国首批实际付费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国家集采药品进药店”活动,2580家定点医药机构实现省内个人账户“一卡通行”全覆盖。构建“1+N”大救助体系,9类困难群众的14项救助保障标准全面提高10%以上,推出“淄助你”“长者食堂”等一批特色服务品牌,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免费乘坐公交车,获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城市。二是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改扩建86所中小学、幼儿园,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基地顺利推进。445所学校安装在线教学同步课堂系统1715套。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355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我市运动健儿在奥运会、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市疫苗日最大接种能力达到16.6万剂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组建县域医共体20个,建成“名医基层工作站”103个,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覆盖率达100%。四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完成第十三届村(社区)换届工作。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建设美好村庄和美好社区123个,23个单位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创建示范单位。开展社会治安系列专项行动,全市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4%,道路交通事故指标全面下降。牢牢抓紧校园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监管,持续化解信访案件,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也要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稳增长、促发展、保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还不够快,高端性产业引领带动作用不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平台和产业生态需要进一步培育;绿色转型压力加大,“两高”行业压存量控增量压力并存,减碳降碳和生态环境改善压力较大;城市竞争力还不强,城市能级需要进一步提升;民生社会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品质民生建设需要持续加力,等等。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创造性贯彻落实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聚焦建设“九个现代化新淄博”,深化产业赋能、科教创新赋能、金融赋能、文化赋能、生态赋能、改革开放赋能、城市平台赋能、民生赋能、治理赋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力实施产业、开放、城市、生态、文化、民生“六大品质提升工程”,全力巩固提升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发展态势,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巩固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在稳定经济运行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加强投资和项目建设。坚持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抓好总投资5500亿元的460个市重大项目,力争不需要新增土地指标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有新增土地指标需求项目三季度全部开工,年度投资完成1150亿元以上,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抓好128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开工率、计划投资完成率均实现100%。开展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数字大脑,实现重点乡镇、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加强招引项目落地,新引进过亿元项目340个,省外到位资金600亿元。二是扩大消费需求。落实省扩需求“十大行动”和新能源汽车、家电更新等消费政策,办好全市消费促进月、“品游淄博”文旅活动年等系列活动,新增新能源汽车1万辆。改造提升张店新世界商业街等特色街区。推进城乡绿色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建设,建设规范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500个以上。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建好用好“淄惠企·服务企业云平台”,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7家左右。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优化升级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营造优良创业环境。

(二)拓宽转型发展路径,在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上实现新提升。一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700家、1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5%。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氢能产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争取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批复挂牌,新增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15家以上。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深化校城融合发展,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推进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建设。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年内新增省级及以上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60人以上。二是深化科创产业金融高地建设。推动人才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金融产品增量扩面,力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突破4700亿元,存贷比达到70%以上。深化资本市场突破行动,力争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10家左右企业报辅导或申报IPO。健全以科创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基金体系,力争全市基金规模达到1700亿元。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减碳降碳十大行动”,推进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聚焦绿色智慧能源城市建设,按照先立后破原则,加快实施“六大能源工程”,大力发展光伏、氢能等非化石能源,力争新增光伏装机规模120万千瓦以上,新建改造10座综合能源港;持续压减小煤电机组规模,年内关停煤电机组、燃煤锅炉20台,煤炭消费总量压减50万吨,单位GDP能耗下降1.7%。加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汽车充电桩3500个、加氢站2个。用好省支持淄博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机遇,加快培育壮大氢能、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实现减碳降碳与新兴产业发展双赢。

(三)推深做实“优”和“扩”两篇文章,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上实现新提升。一是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推进数字化“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程,推动“技改专项贷”提质扩面,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0个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覆盖面累计达到80%。加快产业算力中心建设,培育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30个以上,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二是推动“四强”产业提级增效。实施“四强”产业提级增效行动,推动重大产业链项目投产达效,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MEMS和物联网、氢能及燃料电池等19条重点产业链,力争“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突出抓好7个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发展,力争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三是推动新经济发展提速。实施新经济培育“沃土”行动,加快培育壮大氢能和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新能源新环保等产业新地标,支持办好2022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年内打造形成600台无人驾驶、2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实施新物种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年内培育独角兽类和瞪羚类企业15家以上、国家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四是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聚焦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建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推动服务业融合、集聚、创新发展。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三大载体建设,大力发展“线上经济”和“非接触经济”,做强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市,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五是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化齐文化传承创新突破行动,开工建设“齐风胜境”等精品工程,启动齐国故城、蹴鞠、淄博工业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争创联合国创意城市。优化“一核两翼三带六组团”全域布局,抓好华侨城、牛郎织女景区等30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培育5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四)完善城市功能和治理体系,在增强城市能级上实现新提升。一是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高标准做好中央活力区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济南至潍坊、临淄至临沂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争取沾化至临淄、济南至高青高速年内建成通车,开工建设高青至商河高速公路。实施经十路东延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推进张博市域铁路改造和城市大外环项目建设。加快31个物流重点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基本建成投用城市快速路网一期工程,实施北京路、上海路快速化提升改造,新改扩建广州路、华光路等26条道路,建成5个过街天桥。全面推进火车站北广场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老旧小区46个、4万户,改造棚户区23个、2.75万套。新建、改造265.3公里城市供水管网,开工建设淄博新区水厂,农村规模化供水率提升至75%。对100万户居民天然气设施进行改造更新,实现全市老旧小区简易物业管理全覆盖。二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深入推进全域公园建设,实施市植物园改造、柳泉湿地公园等281个重点项目,建设孝妇河奥林匹克公园和东部山地运动公园,完成孝妇河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带一期工程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新建改造园林绿地400公顷、绿道100公里、廊道100公里,完成山体绿化提升5000亩,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3%以上。持续推进精准治污减排,实施21个VOCs和NOx治理项目,确保PM2.5平均浓度降低5.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0.2%。深入实施“八水统筹、水润淄博”水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加快建设现代水网,年内开工项目28项,计划完成投资17亿元。开展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行动,改造合流管网90公里,力争主要河流断面消除V类水体。扎实推进“固废整治五年专项行动”,争创“无废城市”。实施明清街北段等视觉一体化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公园小品,提升城市时尚气质。三是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统筹推进“五好”城市和多彩活力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建设,启动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建设90家“城市书房+”新型公共阅读空间、50处多功能运动场地、20处青年时尚运动场地,开展剧院影城免费开放日活动,打造“15分钟文化健身圈”。办好省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麦田音乐节、青岛啤酒节、“起源地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电竞大赛、淄博马拉松等赛事活动,提升城市活力指数。

(五)持续拓展发展新空间,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提升。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共同富裕、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数字化转型“五大集成改革”,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更好发挥改革政策协同效应。推出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升级版,推进营商环境“以评促转”试点,启动“无证明城市”省级标准化试点,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全领域“一证化”和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打造“齐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先进经验。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加强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市属企业整合重组,组建产业发展集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制度,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二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淄博综合保税区“五个中心”建设,实施保税研发中心等总投资80亿元的6个基础设施项目,智慧冷链仓储及加工中心一期投产。规划建设鲁中国际陆港,常态化运营中欧班列,大力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进出口过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以上,新增有进出口业绩企业500家。高水平举办鲁港经济合作洽谈会、齐商大会等高端活动,力争新引进过亿元项目340个,省外到位资金突破6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8.5亿美元。三是深度融入重大区域战略。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黄河三角洲药谷、氟硅新材料基地等重大项目,打造沿黄新动能增长极。扎实推进“济淄六个同城化”,推动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先行区建设,支持周村区推进省会经济圈绿色一体化发展,布局建设国家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孵化器和新材料特色产业园。以“五个协同发展”链接胶东经济圈,加速打造淄博“出海口”,进一步畅通集聚优质要素资源通道。

(六)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实现新提升。一是深入推进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中国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落地,推进40个数字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新建应用场景20个以上,培育高青黑牛、沂源苹果、博山猕猴桃等6条数字化农业产业链。二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完成省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保持稳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建设标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以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三是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建设提升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和全域美丽乡村,新建省级美丽乡村26个。开展“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60公里。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村容村貌整治,优化乡村居住环境。四是抓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重点区域后续帮扶,打造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七)更大力度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在打造品质民生上实现新提升。一是提升就业品质。实施“创业齐都·乐业淄博”计划,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每年创业担保贷款不少于7亿元。全力优化人才环境,筹建人才公寓1万套,新引进大学生4万人以上。提供城乡公益性岗位1.63万个,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二是提升教育品质。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提质行动,新改扩建中小学9所、幼儿园42所,新增学位1万个以上,全面建成“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建成20处示范性托育机构。全面落实中小学“双减”政策,推动课后服务向午休、午餐托管服务延伸。实施义务教育强镇筑基试点,启动省级特色高中建设,持续提升基础教育品质。实施驻淄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淄博职业学院提升办学层次。三是提升医疗品质。实施市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中心医院西院区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知名专家团队工作室80家、临床重点专科50个。开展“千名中医进基层”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万家”活动,对100名适应症脑瘫儿童实施康复手术救助。开展“门诊慢性病村卫生室延伸服务点”试点,新建50处中心村卫生室,打造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四是提升养老品质。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建成市级智慧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新建长者食堂300处、家庭养老床位3000张,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000张,镇、街道综合养老机构覆盖率分别达到60%、100%。推动医院、养老院“1+1”融合发展,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公立医疗机构15家。五是提升社会保障品质。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鼓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推进法定人群全覆盖。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异地就医便利度。推进“国家集采药品进药店”活动,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持续扩大“齐惠保”覆盖面。健全“1+N”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出台突发急难群众救助政策,将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为1.5万名特殊困难家庭失能人员提供护理补贴。

(八)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疫苗接种,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平稳态势。二是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高标准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持续提升安全生产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三是坚决守住金融风险底线。探索建立风险企业预警制度,加快重点机构、重点企业风险出清,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金融欺诈等非法金融活动,确保金融稳定发展。四是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持续强化行政指导服务,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深入开展“治重化解”专项行动,加强纠纷排查治理,持续提升社会治理网络化、智慧化水平。有序推进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持续抓好校园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争创国家食品安全放心城市,以稳定祥和的社会发展态势,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附件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