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淄博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淄博市工业“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淄政字〔2022〕4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淄博市工业“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

2022年5月4日

 

淄博市工业“十四五”规划

 

为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全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根据《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打造“九个现代化新淄博”为引领,加速转型跨越;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思路,坚定不移做好“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两篇文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结构更优、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强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高起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供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

坚持集群集聚。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建强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加快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坚持绿色低碳。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出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完善资源要素共享机制,打造一流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发展定位

打造产业高端的现代化新淄博。以生态文明思想统领转型发展方式,走绿色化低碳化之路;以数字经济统领科技创新与新基建,走数字化智能化之路;以高质量发展统领产业发展,走链条化集群化之路。立足百年工业积淀,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全力推进“四强”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未来产业起步起势,重构先进制造业新竞争优势,加速打造支撑多元、质效兼优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打响“百年积淀、淄博智造”品牌。

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坚持“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发展思路,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聚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新医药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

2.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城市。坚持“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发展思路,明确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3.数字强市和新经济集聚区活跃区。抓住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机遇,遴选培育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借力数字赋能、场景驱动,打造数字强市和新经济集聚区活跃区。

(四)发展目标

着力深化产业赋能,以实施“十百千”工程(即重点发展十大产业,扶持百余家上市和拟上市龙头公司,实施千企转型行动)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提升、能级提升、组织提升、主体提升、载体提升。到2025年,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打造产业高端的现代化新淄博。

工业发展提质增量。工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日趋完善,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制造业“亩产效益”指标明显提高。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着力提升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战略地位,持续推动绿色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特色轻工、陶瓷琉璃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每个区县形成2—3个影响力强、链条完整、集约水平高、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全面推进区县产业协同发展。

两化融合水平持续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多元发展,以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群体持续壮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凸显。

绿色转型持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建立碳排放体系,符合条件的行业和企业纳入碳交易,重点行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产业结构低碳调整、生产方式低碳循环,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初步构建起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空间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着力优化构建“双核、一区、一带”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一)产业集聚空间布局

1.“双核”

北部发展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

南部发展核。以绿色高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聚力打造产城融合先行区、新材料和智能装备集聚区。

2.“一区”

东部绿色高端化工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建成全国一流绿色高端化工基地。

3.“一带”

串联省级经济开发区,聚焦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南北贯通,打造生态宜居型产城融合发展带。

(二)主导产业区域布局

依托各区县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协同协作,找准适合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产业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新局面。张店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打造全省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淄川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产业,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博山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和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家级高效电机和泵业产业基地、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周村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济淄同城化产业转移承接区。临淄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桓台县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打造“中国膜谷”膜产业基地。高青县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产业,打造特色型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沂源县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产业,打造南部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高新区重点发展新医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淄博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材料和智能装备产业,聚力打造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三、构建国内领先新型工业体系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优势产业为基石,以未来产业为接续,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打造产业高端的现代化新淄博。

(一)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坚定不移走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之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绿色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特色轻工、高端陶琉六大优势产业,按照对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五个方面进行优化的路径,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1.绿色化工

以“控油增化、高端终端、炼化一体”为导向,加快推进“油头化尾”转型,围绕齐鲁化工区与小清河经济带(含高青化工园、桓台马桥化工园),加快升级为以中下游产业链为主的一体化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石油化工、高端精细化工两大千亿级产业板块。依托“链主”或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化工园区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发展工程、国际化工龙头企业精准招引行动、化工企业绿色发展专项提升行动,推动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全面提升6大化工园区规范化、智能化、安全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打造在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抢抓进口替代机遇,鼓励高端精细化工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合作引进国外领先的化工产品专利技术,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产品,鼓励企业上市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1)石油化工。按照“立足骨干、控油增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整合升级,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建设。链接国际国内化工领域院士及科学家资源,加大科研投入,有序开展轻质原料精细化延伸、重点培育中下游高端产业链条,并贯通原油直购和加油站终端建设两个关键环节,适当控制原油加工量,适度降低成品油占比,实现炼油企业由原材料加工型向高端产品和后续精细化工产品转变。

(2)高端精细化工。按照“绿色清洁、高端终端”的思路,重点建设催化剂、化学助剂、专用化学品三大优势产业集群。支持企业优化提升技术工艺,提高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积极拓展产品体系,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定制服务能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2.机械制造

紧扣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发展趋势,重点提升基础零部件和铸造、智能装备发展水平。加速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带动制造业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加强铸造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动铸造企业数字化、绿色化、集聚化发展。紧扣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和数控机床、高效动力传动设备、智能专用装备,聚力打造“淄博智造”品牌。

(1)基础零部件。重点围绕精密轴承、齿轮、磨料磨具、曲轴、高强度螺栓、活塞、弹簧、轮毂、焊接材料等产品,加快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整机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寻求突破,在产品一致性、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得到提升,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2)铸造。大力研发先进自动化铸造、铸造3D等高端装备,加快推动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铸造,加快节能技术、工艺、装备的应用力度。大力推动集约集聚发展,促进铸造产能向优势区域集聚。

(3)智能装备。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全方位集成和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重点向整机、成套设备和智能系统集成方向演进升级。瞄准汽车产业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新能源车及零部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重点突破高精度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技术,在机器人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充分发挥“中国泵业名城”优势,做强高效动力传动设备以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为引领,提升一批装备企业的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培育发展智能专用装备个性化定制服务、设备远程运维、设备租赁共享等服务型制造模式。

3.新型建材

坚持“控总量、优结构、提档次”,化解低端过剩产能,推进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建筑节能一体化新型建材,鼓励企业利用各种工业固废生产绿色建材;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加快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模式。重点发展岩板等绿色建材和建材部品部件,推进建筑部品和配件模数化、标准化、集成化研发。开发节能环保型、功能型建陶新产品,加快从贴牌代工生产向自主品牌产销一体化转变,实现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发展高性能工业特种水泥制品,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引导企业由生产向制造服务转型。

(1)水泥及水泥制品。在保持现有熟料及水泥产能的基础上,推进重点企业实施市场化兼并重组、交叉持股和产能合作。重点发展高品质、高耐久性水泥和混凝土,积极发展高速、高铁、海洋、核电、隧道等工程用特种水泥,加快发展水泥制品、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产业,打造以水泥熟料企业为基础,涵盖水泥、骨料、机制砂、混凝土、水泥制品的全产业链。

(2)玻璃及深加工。按照“浮法提质、加工做强”的发展思路,做精浮法玻璃生产。以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汽车和轨道交通车辆及新能源等领域发展为导向,重点发展光伏、光热用超白压花玻璃、屏显基板玻璃。拓展玻璃产业应用领域,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做大深加工产业集群。

(3)建筑陶瓷。加快向绿色化、功能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发展,重点开发具有消磁、消声、调光、调温、隔热、防火、抗静电等性能的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发展陶瓷岩板、陶瓷大板、薄砖、抛晶砖、超薄微晶石砖、瓷砖背景墙等前景较好产品。支持陶瓷企业与整体墙面、集成厨卫、整体家装等企业加强技术协作,研发满足装配式装修要求的干式施工墙地面系统、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等集成产品。通过营销模式创新、产品应用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拓展市场,提升淄博建筑陶瓷产品品牌及附加值。

(4)高档耐火材料。以玻璃用耐火材料、冶金钢铁用耐火材料、石化陶瓷用耐材等产品为重点,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内外产业资源对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耐火材料产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引导耐火材料产业向高端发展。

(5)装配式建筑部品。围绕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装配化、围护体系非砌筑和全装修的装配式建筑建造要求,大力发展各类装配式建筑部品,加快培育深化设计、装配安装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形成集装配式建筑部品研发设计、标准制定、施工验收、后期维护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部品体系,实现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4.纺织服装

突出“科技、时尚、绿色”发展导向,打造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互联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应链。推进跨产业链、跨领域协同融合创新,重点围绕纤维新材料、纺织绿色制造、先进纺织制成品、纺织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引导企业提高产品层次,抓“大师、大牌、大事”,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1)新型纺织。重点优化纺织原料供应,加快发展差别化功能性化纤,实现产业链前端产品的“新、优、特”,围绕色织布面料、大提花面料、牛仔面料、丝绸面料、长丝面料、职业装面料和安全防护类面料等进行提档升级,积极推进抗菌、抗病毒等功能性面料的开发,聚焦产业用面料、功能性面料应用等多元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新型纺织产业基地。创新发展丝绸时尚产业,支持企业与院校合作,深入挖掘丝绸的多元价值,不断推动丝绸文化、丝绸服饰、丝绸体验、丝绸创意等新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时尚丝绸制品基地。持续提升纺织印染技术应用,体现潮流引领、绿色发展、循环纺织理念,打造印染领域的“领头羊”企业。

(2)服装产业。围绕高档衬衫、时尚女装、休闲时装、运动服饰、精品童装以及国际高档品牌加工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强化设计、生产、营销三大环节,扩大服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家纺产业。重点围绕床上用品、装饰用品、毛巾、家居服等品类,加强品牌营销,打造“小床品,大家居”,建设国内知名家纺产业基地。

(4)产业用纺织品。将产业用纺织品作为行业结构调整的增长点,对接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应用的20大领域,瞄准“高、精、尖”,进行专业针对性开发,培植具有独特技术优势、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用纺织品龙头企业。

5.特色轻工

以“增强研发创新、提升质量品牌和绿色发展能力”为核心,紧盯市场需求及消费升级趋势,重点推动塑料、造纸、家具、食品、厨房电器等产业提档升级,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强工业设计与品牌创意设计,推广“互联网+”、智能制造模式,建设电商渠道,进一步丰富产品内涵、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

(1)塑料产业。坚持优化拓展产品体系,推动塑料制品工业向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加快多功能性产品、新型耐老化高分子材料、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制及应用。重点发展高性能聚氯乙烯管材型材、大口径高强刚度塑料管道、生物基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其高性能改性材料,高效污水处理、除尘用氟塑料及制品。

(2)造纸产业。推动造纸工业向节能、环保、绿色方向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造纸行业供应链龙头企业合作,在保税区建设纸浆贸易平台,持续降低物流等要素成本,进一步扩大销售半径。重点发展高档涂布白卡纸、高档装饰原纸、表层耐磨纸、无纺壁纸原纸、乳胶纸、数码用纸等高附加值纸制品。

(3)家具产业。运用新理念拓展产品体系,推动家具产业向绿色、环保、健康、时尚方向发展。重点发展传统实木家具、高品质板式家具、具有文化创意的休闲家具、环保健康儿童家具和具有特殊功能的老年人家具。积极开拓电商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用好网红带货,打造爆款产品、网红产品。

(4)食品产业。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做大做强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预制菜、粮食加工、乳制品加工、酒类生产、营养与保健品制造,推进食品加工装备升级,持续优化产品体系,推动食品产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方向发展。

(5)厨房电器。加快智能技术、变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应用、关键零部件升级等核心技术突破,重点发展智能节能环保变频家电、健康厨卫电器等高品质家电产品,推动厨房电器产业向智能、绿色、健康方向发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6.高端陶琉

推动陶瓷琉璃从工业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深度融合旅游产业、时尚产业,实现三业合一。加强与美术学院合作,建设国际陶琉创意中心;打造日用陶瓷设计平台,引进高水平创作团队,为陶瓷企业提供实体化设计服务。以建设陶瓷创新谷、琉璃之乡为抓手,打造高端国瓷创意中心与供应基地,推动陶瓷琉璃向艺术化、个性化、高端化、绿色化、体验化方向发展,叫响“中国陶瓷名城”。

(1)日用陶瓷。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国瓷品牌。突破设计风格,依托国宴、国礼等国家用瓷和高端出口陶瓷,重点发展高档骨质瓷、华青瓷、高石英瓷、水晶骨瓷、水晶玉瓷、鲁青瓷、华玉瓷等高级日用细瓷,扩大品牌影响力,引导消费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酒店用瓷、家庭日用瓷市场占有率,开发日用陶瓷新技术、新材质、新工艺,促进产品升级。加快花纸、模型及窑具等日用陶瓷配套产业建设,着力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2)日用玻璃。重点开发大型化、异型化、轻量化玻璃器皿,大力发展高硼硅耐热玻璃、水晶玻璃器皿等高端玻璃制品;强化创意设计,提高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支持线上销售企业发展,提高全产业链协同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

(3)艺术陶瓷。充分发挥1954陶瓷文创园、博山陶琉艺术大师村和陶瓷艺术大师工作室独特优势,传承创新刻瓷、彩绘、雕塑、花釉等工艺。融合现代审美观念,发掘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多元化设计,丰富产品类型,加强时尚潮流引领,展现淄博陶瓷魅力。

(4)艺术琉璃。传承创新琉璃行业吹制、雕刻、内画、灯工四大技艺,提高传统琉璃制作技艺水平。研究优化原料配方,提升制作工艺,提高鸡油黄、鸡肝石、金红、绿松石、仿玛瑙、仿玉等名贵色料的成品率,发掘新型色料。加强套料雕刻、料珠饰品、灯工琉璃和琉璃铸造等设计水平,做精产品品质。

(二)攀登攻坚新兴产业。坚定不移走“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之路,加速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一体融合,推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新材料

聚焦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特色金属材料三大领域,实现共性技术高端突破、终端产品商业裂变。加大技术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引进力度,集中推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持续拓宽行业应用场景,实现研产销闭环发展。加快推动基础材料迈向高端化,终端产品迈向场景化与高价值化,着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

(1)先进高分子材料。紧盯国际国内一流先进高分子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引、以商招商,助推产业跨越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强链、补链、延链,重点发展聚烯烃材料、聚氨酯材料、氟硅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四类新材料。

(2)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围绕先进陶瓷材料、功能玻璃及玻纤领域,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坚持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强与下游的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钢铁汽车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不同行业级多功能新材料解决方案。

(3)特色金属新材料。围绕高端铝基及合金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两大特色金属新材料,紧盯国际国内产业下游应用端,坚持协同发展理念,合资合作一批品牌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十余个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标杆企业。

2.新医药

发挥医药产业基础好、上市公司数量多优势,抢抓国内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并购整合、产能转移、医药合同外包关键机遇,建设医药健康专业园区,加快推动医药产业向高端化升级。重点针对疫情防护物资,加快发展安全应急医疗产业。围绕化学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数字医疗等重点领域,把握带量采购战略机遇,塑强从医药中间体到原料药再到高端制剂的化学医药产业链,突破血液制品、生物疫苗、诊断制剂等生物药、创新药关键领域。抢抓科创板与创业板注册制机遇,新增一批上市公司,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公共技术服务和工程化、产业化平台,优化新医药产业生态,领跑新医药产业。

1化学制药。重点围绕做强传统优势产品、做大以仿制药为核心的高端制剂、延长产业链条三个方面下功夫,借力沂源化工产业园、高青化工产业园两大化工医药专业园区,发挥化工产业人才、研发、产业配套齐全等优势,深化医药和化工的产业、企业融合,打造从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到新型高端制剂的优势医药全产业链。

2生物制药。瞄准血液制品、疫苗和诊断试剂三大生物医药产业,借鉴张江、武汉生物医药园经验,规划建设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心。

(3)医疗器械。运用数字医疗技术,抓好传统医疗器械优化升级、高端诊疗器械做大做强、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优势凸显三大重点工程,通过招引国字号医疗器械企业,做大医疗器械企业上市集群。

(4)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抓住“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对制剂质量和稳定性提高要求的契机,加快研发高端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

3.智能装备

聚力打造“淄博智造”品牌,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推动智能装备产品场景应用,重点向整机、成套设备和智能系统集成方向演进升级。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小巨人企业,围绕行业重大共性需求和关键技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和骨干企业上市发展,借助上市实现对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资源整合升级。积极借助“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

(1)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基于汽车产业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五大趋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新能源车及零部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主攻新能源商用车、新能源商务车、新能源皮卡、新能源物流车等。鼓励汽车企业开发更多车型;支持一批核心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配套能力。

(2)智能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重点突破高精度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技术,在机器人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推广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发展高效高精加工装备、精密伺服锻压成形装备、激光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功能部件,重点开发应用智能制造技术、高档智能化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和精密伺服锻压技术,鼓励企业与下游医疗器械行业、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3)高效动力传动设备。大力发展伺服电机、高端泵、精密齿轮等产品,推动行业集成应用。充分发挥“中国泵业名城”优势,完善专业园区规划,积极推动高效动力传动设备产业园建设。重点突破齿轮传动设计、齿轮关键制造、微电以及大型泵个性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打造集基础应用研究、工程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为一体的产业体系,重塑淄博高效动力传动设备产业发展新优势。

(4)智能专用装备。围绕专用装备龙头企业,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以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为引领,结合实际培育智能专用装备标杆企业发展梯队,提升一批装备企业的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探讨智能专用装备个性化定制服务、设备远程运维、设备租赁共享等服务型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发展首台(套)重大装备,引导企业从产品型公司向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大力发展石化装备、农机装备、造纸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物流装备等增量产业。

4.电子信息

紧盯“智能制造”与“互联网+”行动市场需求,围绕“材料—设计—制造—封测—场景应用”全产业链提升,突出需求牵引、强链补链、平台升级,加快技术创新链、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四链融合”。积极招引顶尖创新人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元器件、MEMS及物联网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企业上市。以工业场景需求和市场招商牵引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产业发展,扶持工业场景下的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落地实施。

1集成电路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坚持“产能倍增、领域拓展、沿链引进”。依托高新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园,沿产业链纵向拉长和横向延伸。实施IC卡封装测试产能倍增计划,IGBT坚持“先两头(设计、封装测试)、后中间(晶圆制造)”的发展路径,推动IGBT应用和配套企业市场拓展。

2MEMS及物联网。MEMS传感器按照“高端引领、深化应用、铸建链群”。加快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和开发,加大MEMS封装和应用企业招引。推动仪器仪表企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升级,形成国内完善的MEMS产业链条。鼓励上市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围绕传统行业发展基于MEMS的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物联网应用等。培育物联网应用服务新业态,实现物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谋划发展未来产业。加大新能源(氢能及燃料电池、新型储能、光伏)、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产业算力、环保产业培育力度,组织实施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加快构建先发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新能源

(1)氢能及燃料电池。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商业化等全流程一体化,规划建设规模化制氢、氢气装备制造、燃料电池商用车、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四大产业基地,推动氢气制、储、运、注、消费全过程畅通,打造氢能开发利用标杆城市。推进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国内氢能领军企业合作,推进质子膜、催化剂、碳纸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和规模化制造。加快加氢站布局,支持氢燃料汽车在公共交通、物流、市政等领域的应用,开展氢能热电联供商业化试点。

(2)新型储能。推动多元储能技术发展,以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为目标,开展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集成、能量管理、回收利用等方面技术攻关,以点带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环节联动发展。鼓励企业以需求为导向,开发高性能电池控制系统,以及适用于光伏、风能发电系统的储能系统及产品。拓展储能应用新场景,鼓励建设高效安全电化学储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光蓄一体抽水蓄能、氢储能和蓄冷蓄热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

(3)光伏。以光伏组件制造业为中心、产业上下游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空间支撑,打造光伏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完善产业链横向配套环节,通过政策引导,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代表性龙头企业,打造光伏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优势,建设产业高地;加快项目投产达效,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应用场景。

2.自动驾驶

开展自动驾驶软硬件重大技术攻关,打造自动驾驶全产业生态链条。加强与国际、国内自动驾驶技术领先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高标准推进自动驾驶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开展自动驾驶5G测试,加快城市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加快推出一批自动驾驶物流车、自动驾驶公交车、自动驾驶环卫车等场景。

3.人工智能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渗透,打造国内人工智能发展活跃区。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产品创新,鼓励机械设备、仪器仪表企业开展融合创新,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应用,打造研发协同柔性制造、供应链优化等典型应用场景。

4.产业算力

以打造中国产业算力中心为目标,发挥工业门类齐全优势,实现数据、算力、算法、应用的完整闭环,打造工业数据赋能高地。加强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设算力交易中心。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共建高性能计算平台,打造以高算力平台为基础的产业生态体系。

5.环保产业

(1)节能环保装备。围绕全市环保需求,大力引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置等领域龙头企业,加快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转化,打造新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

(2)环保功能材料。充分发挥先进陶瓷、稀土功能材料等领域基础优势,加快推进无毒高效脱硝催化剂、高端环保复合过滤材料、工业废气及污水治理用稀土催化剂等环保材料的产业化和应用。

(3)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推进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强可循环、易回收材料及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完善和延伸工业固废循环利用产业链条。加快推广规模化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推进塑料、粉煤灰、赤泥、碳基固废等综合利用,开发工业固废高值化产品,加强工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四、实施数字化赋能

遵循场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逻辑,推动细分产业龙头或单项冠军加快构建“场景—数据—算法”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场景丰富、数据海量、算法迭代,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智能场景孵化创新与应用高地。以数字化赋能“新智造”,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一)数字新基建:5G—数据中心—云计算

持续扩大5G网络建设。抓住5G发展机遇,全面加快5G商用部署。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扩大5G建站规模,布局5G室分系统和微型站,支持5G产业链企业发展。加强5G技术与工业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组织基于5G的智能制造试点。

支持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节点,统筹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开展微模块数据中心建设。

打造省内一流的云计算平台。支持云计算骨干企业建立面向云计算开发测试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咨询、培训、研发、商务等公共服务。积极发展工业云服务,深入推进工业云应用,推动大中型骨干企业网络化协同制造,培育“云制造”模式。支持基于云计算的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利用云计算发展创业创新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资源聚集,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二)数字化转型:场景—数据—算法

精研产业链丰富应用场景。以“场景为王”为重要标准,助力更多企业迈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以业务价值为导向搭建智能平台,构建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加快以场景驱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培育形成高效协同、智能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生态,打造百余个典型工业应用场景。支持更多龙头企业围绕核心产品或服务打造更多场景解决方案,基于场景思维、链条思维、数字思维培植与招引一批新经济或新制造企业,构建新经济产业集群。

构建基于多场景的数据流。积极扶持和引进国内一流的各领域传感器企业,助力龙头企业围绕场景加快部署物联网解决方案,构建智能传感、智能决策、智能制造、智能流通等场景下自动化连续数据流。鼓励更多龙头企业部署以数据流为目标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推动建立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开展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和试点。支持建设行业级或专业级的数据要素市场,健全完善数据要素管理,建立数据资源增值利用制度,构建全市数据治理体系。

推动算法的持续迭代升级。支持拥有核心算法的人工智能企业,基于“场景—数据—算法”的模式不断迭代算法,推动边缘计算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过程控制系统的融合。通过数据的实时计算和挖掘,推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在传统制造领域的智慧升级。

(三)数字化赋智:加快打造“工赋城市”

围绕“赋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试点应用传感识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控制等技术和智能装备,促进车间计划排产、加工装配、检验检测等各生产环节的智能协作与联动,实现可视化管理,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综合标准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深化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

围绕“提质”加快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及先进生产装备,实施生产流程优化改造,实现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生产流程的有机统一,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和管理控制水平。支持纺织、化工、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提高产品生产标准,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加强制造过程控制,提高生产设备的精度性能,大幅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向中高端群体性突破和新兴产业倍增发展。

围绕“增效”加快装备升级换代。突出抓好化工、传统机械、建材、冶金、轻工、陶瓷等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工作,重点加快生产成套设备、重点耗能装备、环保安全装备升级。支持装配型及劳动密集型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购置先进适用设备,普及现代化制造模式,支持陶瓷业从以手工作业为主向机械制造为主升级。对基础较好的优势企业,鼓励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改造,支持造纸、医药等产业从机械化生产向柔性自动化生产转型升级,推广使用柔性自动化生产装配线、大型控制系统、数控机床等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设备。

围绕“互联”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骨干龙头企业,高水平建设工业互联网设施。鼓励化工、机械、建陶等重点企业建设行业性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以工业互联网链接需求、设计、制造等环节,推动定制化生产、快速反应生产。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节点、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淄博,搭建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围绕“共享”试点建设智慧园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鼓励在园区开展试点,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点发力应急调度指挥、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控、能源管理、政务管理等模块,全面提升园区智慧化水平。

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以强化产业服务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鼓励发展“科技+物流”。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制造业、物流企业通过平台加强供需对接,提高协同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励制造业企业围绕现代物流产业链条发展智能装备、绿色包材、物流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等产业,推动地产地用、市内成链。

鼓励发展供应链管理。支持制造业企业合理安排工厂布局,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建设智能化物流装备和仓储设施,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数据和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面向行业上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精益供应链等模式和服务;鼓励数字科技型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供应链,提供客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等服务,推动供应链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绿色化发展。

(二)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助推作用

建立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完善常态化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深入推进“金融诊疗”助企,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提质、扩面。深入实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领域的保险补偿机制,形成应用与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构建“股权+债权”投贷联动服务体系,扶持一批科创属性强、带动能力强的科创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科创产业金融高地。

做强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发挥市属国有企业重要抓手作用,做强做大市属国有企业以及项目投资。与国内一流投资机构合作成立母基金,放大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国有经济在资源整合、基建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龙头带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具体实现机制。

实施资本市场突破行动。支持各产业培植上市公司,支持龙头企业上市、挂牌,借助齐鲁股权交易所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挂牌中小企业。拓宽优质企业上市渠道,坚持境内和境外上市并重、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并重、上市和挂牌并重,多层次、多渠道推动企业上市挂牌。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募集资金,增强资本实力,做强主业。鼓励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实施分拆上市战略,支持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实施股权激励,鼓励改制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治理体系。

(三)做强科技服务与工业设计水平

加快构建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创新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引进和培育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资讯、科技普及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综合化、协同化、专业化、服务化等不同模式的创新平台。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建设高端装备、新能源车辆、新材料、软件、纺织品等检验检测中心,完善产业生态链条。

推进工业设计水平提升。鼓励企业围绕新型原材料、关键工艺、核心技术、外观设计等关键环节开展设计创新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市工业设计协会、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及重点工业设计企业(机构),围绕“四强”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等,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搭建网络化的设计协同平台,开展众创、众包、众设等模式的应用推广,重点扶持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优秀工业设计项目及“1+1伙伴计划”项目,提升工业设计服务水平。

(四)发挥会展商贸对工业促进作用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以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山东会展名城”为目标,着力加强会展品牌建设,培育特色品牌会展。大力推动会展业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带会展、会展促产业”的“展产”融合发展良性循环。延伸会展产业链条,深化与配套产业的集群联动发展,增强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推动会展业与“双招双引”融合发展,打造“双招双引”对接平台。进一步提升技术论坛举办层次,积极承接和支持举办大型国际、国内科技、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论坛。

打造鲁中工业商贸产业高地。以现代商贸服务业引领工业产业链延伸,以综合保税区为跨境电商发展核心区域,积极引进国内外跨境电商龙头平台和企业入区发展,搭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跨境电商展示交易中心。加快开拓海外市场,带动玻璃制品、陶瓷产品等出口。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和海外仓业务,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高出口效率。

(五)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培育批量定制、共享制造平台、系统解决方案、节能环保服务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积极开展批量定制服务。围绕智能装备、陶瓷琉璃、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

推进共享制造平台建设。鼓励产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搭建共享制造平台,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制造工厂。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制造业企业围绕研发设计、专业人才、仓储物流、数据分析等重点领域,探索推进开放共享。

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大力发展成套设备、工程承建等领域的“交钥匙”工程,开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服务。鼓励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加快由单一的生产制造向综合性提供方案咨询、研发设计、技术服务、设备维护等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围绕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节能环保需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计量、检测和运营管理等服务,建设区域性节能环保产业中心。以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发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总承包。

六、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

围绕培育竞争新优势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实施创新驱动、龙头引领、集群发展、产产融合、对标对表、优化环境、人才集聚、要素支撑、绿色制造等行动,为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赋能。

(一)构建创新驱动支撑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事关产业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形成良性循环的新技术创新应用体系。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强共性应用技术平台建设。实施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用优势平台聚合高端研发成果,集聚更多工程化、产业化的应用型研发机构。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园区和企业对接全球主要创新源区,建设一批海外创新中心、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公共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联动发展新机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掌握自主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为导向,实施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工程。

(二)发挥优质企业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企业跨越计划、“旗舰”、“雏鹰”、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企业竞相发展、跨越发展,形成领航龙头企业、优势骨干企业、特色中小企业梯次发展格局。

加强企业成长梯次培育。实施跨越发展和“旗舰”“雏鹰”企业培育库计划,筛选一批优势领军企业和潜力高成长企业。支持企业组建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创新共同体,集中土地、资金、能耗和排放指标等各类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聚集,激发企业跨越发展活力。强化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核心竞争力的领航企业。实施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瞪羚、独角兽、哪吒等新物种企业培育库,推动新物种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增强新经济发展竞争力。培育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优势产业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产品等领域,引导企业深耕细分市场。

发挥驻淄央企省企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驻淄央企省企在创新人才、科研设施、技术成果、市场推广等资源上的优势,争取布局更多高端优质项目,推动企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在环境污染防治、严抓安全生产、规范企业运行、创新管理理念等方面,发挥央企省企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延链集聚壮大产业集群

实施产业组织提升计划,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梳理一批有龙头企业、有技术优势、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链条,绘制产业链图谱,挖掘延伸潜力,推动产业链做厚、价值链做高、市场份额做大,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氟硅材料、聚氨酯、先进陶瓷、新能源汽车、MEMS、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链。

围绕龙头企业延链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攻关“卡脖子”技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上核心企业的作用,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方式,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资金融通等方面,带动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梳理产业链断点绘制补链图。聚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梳理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绘制补链图。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品牌领军企业,全面推开“六个一”招引机制,采用基金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等方式,争取布局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建立项目落地评价机制,引导鼓励符合园区主导产业方向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固链强链育集群。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链条上下游配套企业、科研院所组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战略合作联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体系建设、市场开拓和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技术标准制定与应用等全产业链战略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配套合作,持续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促进形成具有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对在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协作配套、产业链条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产业链群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产业链群。

(四)产产融合打造产业生态

发挥产产融合对产业生态打造的支撑作用,避免产产割裂。重视融合创新在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通过融合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产产融合的理念推进智慧园区平台建设。支持产业链与供应链相融合、相支撑,高起点统筹、整合、规划智慧化集约化园区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招引高端平台统一构建园区监控管理平台。支持化工产业园建设智慧化工供应链平台,重点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环保监测、应急指挥、经济运行、异常管理等智慧园区管理模块。

(五)全面对标对表特色发展

对标先进城市找准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对标明确产业方向,对标先进企业促管理提升,营造对标先进、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助力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对标先进城市。对标国内国际城市标杆,借鉴不同城市在新时代下选择产业方向、转变发展模式的经验,深化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助力转型升级。

实施产业对标。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园区管理、骨干企业培育、创新平台、绿色环保等维度的对标对表。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找准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弥补短板、挖掘潜力,制定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

对标先进企业。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企业在创新研发、人才引进、资金投入以及市场开拓、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鼓励企业与对标企业在产业链衔接、技术引进等方面开展合作。

(六)优化环境壮大民营经济

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持续清理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准入环节违规设置的隐性门槛、清单之外违规制定的其他形式的负面清单。

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实施“一业一证”改革扩面提质工程。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企业开办实行一窗受理、一表填报、全程网办。围绕企业开办、准营、运营、退出等阶段,推出企业办事需求大、关联度强、办理频率高的事项实现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范行政执法权力运行监督和约束机制,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规范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案件处置法律程序。

建设诚信守法合规经营的信用环境。通过电视、网络、融媒体等多种形式,弘扬诚信文化,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突出协同联动治理,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推动信用奖惩机制纳入各级引导行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高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守信能力,防范信用风险。

打造省内一流的创业孵化环境。坚持“源头挖掘、分类培育、精准支持”,完善以“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为链条的孵化体系,打通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成长通道,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主力军。以“两城一谷”和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创业园、创业社区、创客空间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区。大力发展创业咖啡、创业媒体、创业社区、创新工场和虚拟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器。搭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七)搭建产业人才集聚平台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落实“人才金政37条”,塑造聚才育才用才良好环境,建设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人才队伍,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

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绘制新兴领域人才地图,组建产业人才顾问团,加快引进培养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全力打造“高端人才淄博行”等常态化引才品牌,发挥淄博海创英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平台功能,面向全球汇聚顶尖创新创业人才。

建设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健全企业家服务机制,加强对企业家的精准培训和新生代企业家的接力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引导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参与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鼓励引导相关高校、职业院校增设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壮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强化科技成果激励机制,推进人才价值资本化、股权化,对重点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按照“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建立高层次人才规划储备和成长服务机制,实行人才诉求“一窗受理”,构建集政策配套、创业支持、成效评价、生活服务等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八)完善要素资源支撑体系

做好土地、能耗、资源等要素保障。统筹区域能耗和环境容量指标,建立以“亩产效益”评价为导向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探索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倒逼企业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聚集。

强化用能指标保障。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在能耗强度达标的前提下,对单位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重大项目,利用新增和腾出的用能空间优先给予保障,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地区、优势企业、优势项目给予重点保障。加强水资源统筹配置,对新建项目深入开展水资源论证,保障重大项目等用水需求。

加强环境容量保障。强化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监管制度,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对环保意识强、治污水平高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所需指标。优化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

保障工业用地需求。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快推行“标准地”出让方式,搭建闲置土地整理平台,强化低效用地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九)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

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全员环保理念,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绿色生产相关制度,大力推进结构节能,有效降低存量能耗消费量,持续推动循环发展。

推进低碳转型。构建低碳、近零碳新型产业体系,发展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高效用电技术、新能源汽车、零碳建筑、零碳钢铁、零碳水泥等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推动低碳原材料替代、生产工艺升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重。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标准,倒逼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退出,重点行业产能置换。推动区县优先开展低碳、近零碳试点,以能源转型带动产业转型。

建立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应用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绿色工艺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发展绿色工业园区,优化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实施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扩大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领域。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完善和延伸工业固体废物循环产业链条,依法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纵向闭合、共生耦合和资源循环利用。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扶持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工业资源利用产业规模化、高值化、集约化发展。

完善绿色生产相关制度。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新(改、扩)建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依照规定通过排污权交易的方式取得。积极开展用水权、用能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试点,引导重点行业碳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形成覆盖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能源动态监控和优化。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市、区县联动,强化部门统筹协调,调动市场、企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规划实施和跟踪评估。坚持目标导向,市有关部门、各区县要细化实化工作举措,明确工作进度,压紧工作责任,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推动规划落地实施的合力,确保顺利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优化财税支持方式,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激励作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大情况及时报告。

(三)加强宣传引导。借助新闻媒体、报刊、网站、新媒体等平台,全方位宣传我市经济、区位、产业、企业和政策等优势,总结优秀企业家、企业发展典型经验,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讲好“淄博智造”故事,提高“淄博智造”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