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情概况 |
|||
|
|||
|
|||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南依泰沂山麓,北濒九曲黄河,西邻省会济南,东临潍坊、青岛,是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全市辖张店、淄川、博山、周村、临淄5个区,桓台、高青、沂源3个县和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淄博经济开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功能区,总面积59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0万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并获得“长安杯”、国家卫生城市并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884.1亿元、同比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4亿元、同比增长4.1%。 淄博是具有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 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发现的“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淄博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与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并称世界东西方文明的“双璧”,齐文化“开放、包容、创新、重商、法治”的基因赓续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以及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了《管子》《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考工记》《聊斋志异》等传世巨著,留下了齐长城、齐国故城遗址、东周殉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周村古商城等文化遗存,“临淄后李春秋车马坑和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高青陈庄西周城址”“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分别入选1990年度、2009年度、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临淄齐国古城、胶济铁路(淄博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颜文姜、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传说诉说着千年过往,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琉璃文化、丝绸文化、聊斋文化历久弥新。近代淄博作为全国三大工矿区之一,王尽美、邓恩铭等中共一大代表在此领导工人运动,播撒革命火种。1945年成立淄博特区,隶属鲁中行政区,这是淄博成为政区名称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一批先进典型,成为淄博永不褪色的光荣印记。 淄博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淄博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已有120年,工业文明浸润深、氛围浓,产业门类全、配套能力强,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8个在淄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90多种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前3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纺织、建材以及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化工产业积淀深厚,是国内配套最为完善的地级市之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陶瓷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淄博陶瓷生产史已逾万年,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中国琉璃之乡,享有“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美誉。2017年跻身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先后被命名为“新材料名都”、“中国膜谷”、“中国丝绸名城”、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先进陶瓷、生物医药、功能玻璃、泵类、聚氨酯等特色产业基地。 近年来,淄博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抢抓全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大力开展新经济培育“沃土”行动,积极培育机器人、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链群提质。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9.8%,国家级“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90家、687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4家、数量位居全省第3位,入围全国创新强市行列。 淄博是独具特色的生态组群城市 淄博地处山东行政版图的“几何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快捷,高快一体路网纵横交错,可快捷通达全国主要城市。淄博是典型的组群城市,各城区之间相距20公里左右,城区间以绿轴相连,城乡融合、布局舒展。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 近年来,坚持全域统筹,强化区县协同,深入推进济淄同城化,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综合交通体系取得新进展,全市高速通车里程达到435.9公里、较“十三五”末翻一番。实施“八水统筹、水润淄博”水资源保护利用行动,累计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33条(个),马踏湖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1名,孝妇河文化休闲旅游生态观光带、齐盛湖海岱楼等成为网红打卡地。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238天、同比增加19天,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省第2位。 淄博是开放包容的品质活力城市 近年来,深入推进服务淄博、诚信淄博、志愿淄博、劳动淄博、文化淄博“五个淄博”建设,出台“淄博人才金政50条”“建设多彩活力的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25条”“提升城市品质活力47条”“技能兴淄26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特别是随着“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人好物美心齐、共促城市发展”的城市形象日益彰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三年行动顺利完成,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供给提质扩能,淄博职业学院获批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迭代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坚持“有策必送、有需必应、有难必帮、无事不扰”,入围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评价“前10地级市”和“前10最佳口碑地级市”,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和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 淄博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挑大梁”,聚焦“3510”发展目标、“强富美优”城市愿景,深化拓展“三提三争”活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提质效、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