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

促进消费升级工作方案的通知

淄政办发〔2018〕3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2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发〔2018〕6号)精神,推动我市冷链物流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保障鲜活农产品和食品流通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个目标定位、四个着力建设、十个率先突破”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提升冷链物流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为支撑,以规范有效监管为保障,着力构建符合我市市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为主,政府指导。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标准、政策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和监管作用,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问题导向,重点突破。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等突出问题,补齐基础设施、车辆装备、信息平台等主要短板,加快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和园区。

3.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大力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鼓励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经营模式,发展供应链等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全面提高冷链物流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倓

4.完善标准,规范发展。支持重点冷链物流企业参与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动企业优胜劣汰,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2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链条完整、设施先进、标准健全、服务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5家以上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培育3个以上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辐射带动性强的冷链物流园区,冷链物流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基本实现冷链物流全过程监控,全链条可追溯,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冷链物流服务规范标准体系建设

1.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关于冷链物流的各类标准的基础上,推进冷链物流地方标准制定,科学确定冷藏(冻)温度带标准,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温度控制要求。(市商务局、市水利与渔业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2.鼓励大型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积极参与冷链物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龙头企业作用,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并将部分具有推广价值的标准上升为国家或行业标准。(市质监局、市商务局)

3.推进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的推广和循环共用。鼓励生产流通企业使用标准托盘和周转箱,建立健全标准托盘循环共用配套标准体系。鼓励探索标准周转箱与托盘组成集装单元,与集装箱、标准运输车辆、多式联运相结合,实现作业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交通运输局)

(二)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鼓励临淄、高青、沂源、博山等农产品产地,重点围绕水果、蔬菜、肉类等主产区,建设规模适度的结构合理、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预冷保鲜设施和冷藏冷冻库,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各区县政府,市农业局、市水利与渔业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畜牧兽医局)

2.鼓励海盛、博发、鲁中蔬菜、澳翔等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改造冷藏冷冻、流通加工冷链设施。推动海月龙宫综合物流港、乐物网电子商务物流港、淄博北方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重点冷链项目建设,推进淄博保税物流园区冷链物流节点建设,促进冷链行业集聚发展。依托张店等主要消费地,引导在城区周边规划布局一批长短途冷链运输有效衔接、查验与监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市物流产业办、市商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业局、市水利与渔业局、市质监局)

3.鼓励得益牛奶、老孙家扒鸡酱蹄等相关大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新星、联华超市等连锁经营企业建设完善停靠接卸冷链设施,鼓励商场超市零售终端网点配置冷藏冷冻展销柜、气调柜等冷链设备,推广使用冷藏箱等便利化、标准化冷链运输单元,加强面向城市消费的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链物流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冷链终端服务系统,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市商务局、市物流产业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业局、市水利与渔业局、市质监局)

(三)积极培育冷链物流市场主体

1.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在积极促进大型食品加工流通企业等第一方冷链物流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引导实施流程再造,盘活或剥离冷链物流资源,提供社会化冷链物流服务,实现企业价值链延伸。鼓励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农产品产业链资源共享,优化冷链供应链,拓展增值服务功能。支持快递物流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冷链物流综合服务。重点推进大型农产品生产流通、连锁商超、餐饮企业开放冷链物流体系,提供社会化、网络化的冷链物流服务。支持企业开展“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创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境内外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市商务局、市物流产业办、市工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邮政管理局)

2.加快培育跨境冷链物流企业。推进开展冷链物流多式联运,推动铁路与公路冷链物流协同发展,鼓励骨干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冷库等设施,鼓励铁路物流企业参与长距离、大体量冷链运输。发挥“齐鲁号”中欧冷链班列优势,加强与港口、机场、公路货运站以及产业园区的统筹布局和联动发展,加快形成水铁、空铁、公铁国际多式联运体系。鼓励我市企业在国外重要节点城市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强冷链物流基地、分拨集散中心、公共海外仓等建设,提升物流辐射和服务能力,将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冷鲜食品集散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有关区县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物流产业办、淄博海关、济南铁路局淄博车务段)

(四)提升冷链物流创新发展水平

1.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卫星定位、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冷链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应用,按照要求配备车辆定位跟踪及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和控制系统。鼓励企业对原有仓储、运输、订单等管理系统进行模块化改造,推广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管理系统,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开展冷链物流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广产品全程监控与质量追溯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冷链物流全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市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功能,积极与省级、国家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信息资源,推动全市冷链物流的信息发布、在线交易、全程温控、车辆跟踪、货物查询等功能进驻平台运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物流产业办)

2.大力推广先进的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化冷链流通组织,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鲜温控供应链,推广“连锁直销+冷链配送”“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强化农超对接,建立“厂家直供、基地直采”供应链模式。(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物流产业办)

(五)促进冷链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1.提升冷链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加强高性能冷却冷冻设备、自动化分拣设备、仓储智能货架、全程监控追溯系统等冷链物流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车、低温保温容器等标准化运载单元以及轻量化、新能源等节能环保冷藏保温车型在冷链物流中推广使用。将冷藏保温车辆的温度监控设备性能要求作为投入运营的基本条件,严格执行国家冷藏保温车辆投入运营的相关要求,在车辆准入、年度审验、强制报废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加速淘汰不规范、高能耗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辆,严禁非法改装的冷藏运输车辆上路运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研究“小型甩挂式恒温箱”等新型设备在运输中的运用。建立跨运输方式的冷藏集装箱循环共享共用系统,提高冷藏集装箱的利用效率。(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济南铁路局淄博车务段)

2.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施应用。鼓励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设备设施,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建设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鼓励加工、包装、分拣、装卸、存储等环节的设备更新改造,降低流通环节的能耗。鼓励企业向国际低能耗标准看齐,使用绿色、安全、环保、节能的制冷剂和制冷工艺,采用先进的节能和蓄能设备。按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生产规范(GMP)等管理认证要求,在食品加工生产企业中推广全程低温控制技术,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六)切实降低冷链物流企业运营成本

1.实现价格公平。实现冷链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市物价局、市交通运输局)

2.落实税收优惠。冷链物流发生的研发费用,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定的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市税务局)

3.保障通行便利。进一步推动降低冷链物流企业的时间成本。按照通行便利、保障急需和控制总量的原则,完善和优化冷链运输车辆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为农产品冷链运输配送车辆进城提供便利的通行和停靠条件,逐步放宽对轻微型冷藏配送货车的城市交通管制,允许其凭《市区道路通行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行驶,在不影响通行安全和畅通的情况下,就近实行定点、限时停放和作业。选择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试点推行“绿色ETC”,实现查验关口前移,高速出口快速通行,解决冷链开箱失温、查验通行效率低等问题。(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供销社)

(七)强化冷链物流行业监督管理

1.推进冷链物流管理体制创新。按照“放管服”的要求,进一步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和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在工商登记、税务征收及车辆道路管理等方面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创新服务,按照规定减免有关费用。结合冷链产品特点,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现有监管方式,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有关区县政府,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淄博海关)

2.推动冷链物流领域食品安全水平提升。建立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高效、便捷的农产品质量追溯链条,扩大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覆盖面,推进可追溯供应商、超市配送中心、特色产品、“老字号”追溯链条建设,打造品牌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信息化追溯的绿色供应链。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定期抽查冷链各环节温控记录和产品品质,健全冷链物流控制管理体系。强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查评估。(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

3.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和信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和信用评价体系,研究将全程温控情况等技术性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监管职责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记录,将企业信用信息归集至淄博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完善冷链物流责任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相关冷链物流企业失信行为将按照淄博市“失信黑名单”惩戒联动实施办法规定,进行联合惩戒。(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物流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冷链物流发展沟通联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共同推动全市冷链物流健康有序发展。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工作,确保责任分工落到实处。

(二)加强要素保障。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衔接。对符合规划的重点冷链物流项目,合理安排用地。永久性农产品产地预冷设施用地按建设用地管理,在用地安排上给予积极支持。对列入市级以上的重点冷链物流项目,在用地布局、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加强资金扶持。积极支持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冷链方面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级冷链物流专项资金的企业和项目,市级资金给予配套支持。充分发挥相关政策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带动民间资本进入冷链物流行业。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冷链物流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融资租赁企业为冷链物流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四)加强示范引领。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和省级标准化示范试点。加快开展市级冷链物流示范工程,明确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服务水平高、行业影响力大的冷链物流示范企业,加强对先进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的示范。

(五)加强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冷链物流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冷链物流人才。鼓励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建设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展冷藏加工企业的机房和设备管理、操作等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六)加强宣传推广。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冷链食品常识和优点的推广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选择冷链食品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升消费体验的认知度。引导公众消费理念转变,培养冷链食品的消费习惯和环境氛围,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提升冷链食品供给能力。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