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淄政办字〔2018〕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快物流业发展,助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经市政府同意,现就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物流业,对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支持政策,物流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专线运输、快递速运、保税物流、危化品运输等物流领域发展良好,涌现了一批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水平和运转效率大大提高,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并将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重点推进。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不仅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也是金融机构实现资产结构优化、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抓住全市物流业加快发展的契机,找准金融支持切入点,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培育发展物流业新业态新模式和物流业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发挥更大的资金保障作用。

二、优化物流业金融资源配置

(一)精准挖掘物流业新旧动能转换金融支持切入点。金融机构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淄发〔2017〕16号)、《淄博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淄政办字〔2016〕34号)等要求,加大对物流园区、信息共享平台、多式联运、冷链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城乡配送等重大工程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重点物流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区域辐射作用。围绕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业融合联动,推动产业物流的发展,支持物流集群、物流集聚区的物流项目建设;围绕物流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及电子商务、品牌推广等重点工程做好信贷支持和服务,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大对物流新模式新业态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满足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展物流业务创新的资金需求。对集仓储、货代、运输、交易、融资为一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综合物流服务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资金需求,要优先给予满足。支持大宗商品、大宗生产资料交易、综合运输信息等“平台+物流”交易建设,支持车货匹配、运输匹配、跟踪追溯、库存监控、安全监管等平台建设,推动物流数据实时采集,信息互联互通。加大对市内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软件开发和平台运营的信贷支持。支持和培育供应链物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配送、高端医药物流等物流新模式企业和电商物流优势品牌发展,加大对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投入支持。

(三)加大对物流企业优化整合提升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开展并购贷款等业务,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之间、市内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之间以资产重组、协作联盟、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形成一批技术先进、一体化和网络化运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采取银团贷款方式,合理分散信贷风险,引入信托计划、委托贷款等方式扩大兼并重组资金来源。积极支持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长业务链条、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的资金需求,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在产业物流、快递配送、冷链等领域,重点支持一批跨区域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的平台型企业。对市政府发布的重点物流企业和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定的AAA级以上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四)加大对物流园区和物流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和市内已运营的物流园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物流园区功能集成、效率提升的优势作用。对我市3411工程确定的11个重点物流园区和经有关机构认定的市级以上示范园区,优先给予支持。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总量大、支持大项目建设经验丰富的优势,加大对我市综合交通网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获得市级以上各类资金支持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及供应链提升工程、冷链、城市配送、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要积极跟进和配套信贷资金,确保项目尽早建成并投入运营。各区县要深度对接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国家政策性基金的争取力度。

三、创新物流业信贷产品

(五)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联手,为客户提供第三方担保、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等增值服务。鼓励仓储企业开展仓储货物质押监管业务,发挥物流企业的第三方监管作用。支持仓储企业争取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资格,创造标准仓单质押业务条件。金融机构可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核心企业进行统一授信,通过核心企业担保,将贷款发放给上下游企业,实现供应链物流和资金流匹配。

(六)发展应收、专用设备等资产支持的信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针对物流企业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保理、车辆等专用设备抵押信贷业务,盘活物流企业存货资产。

(七)发展支付结算和融资支持业务。鼓励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借助物流企业所掌握的会员信息、交易情况等信用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信用增级、融资补贴等增值服务,降低物流企业代收货款的银行交易手续费。

(八)积极发挥融资租赁作用。鼓励物流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解决大型设备、运输工具、标准化设备购置等融资问题。

四、完善物流业信贷管理体制

(九)积极给予物流企业信贷资源倾斜。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物流企业及项目,各金融机构要简化贷款手续,优先发放贷款,对成长快、业态新、有市场、信誉好的物流企业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对重点领域和市级以上重点物流项目,应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同业合作等方式优先给予资金支持,并积极争取总行直贷、系统银团或直接申请单列信贷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发起设立或参股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十)设立供应链专营组织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经营可持续原则,探索设立支持供应链物流企业发展的特色支行、事业部或绿色通道,配齐、配强专业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符合供应链物流企业特点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模式。支持金融机构结合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的建设需要,优化网点布局,为物流企业在开户、结算、汇兑、代理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十一)创新供应链物流企业信贷管理。要结合供应链物流企业服务上下游企业特点和优势,探索建立相适应的信贷管理体制,改进授信业务流程及转授权或特别授权等,实行差别化授权和授权弹性管理,简化供应链物流企业信贷审批手续和环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提升供应链物流业服务上下游企业的效率。要通过对供应链企业现金流的全程控制与管理,降低物流企业授信中对规模、担保方式、抵质押价值和财务等传统指标的参考比重,提升物流企业真实贸易背景、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和信用等方面的参考比重。

五、拓宽物流业融资渠道

(十二)推进物流企业和保险公司合作。提高物流企业抵质押物财产险、贷款保证保险等的覆盖面。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开展“政银保”保证保险业务,对投保物流企业按照不超过3%的固定保费费率基数50%给予财政补贴,对保险公司赔偿总额超过年度保费收入150%的部分按照20%-50%比例给予补偿,对银行贷款本金损失给予30%补偿。支持保险机构发展物流综合保险等针对物流企业的一揽子保险业务;鼓励积极推动危险货物运输和物流保险业务工作开展。

(十三)完善物流业的财政支持。充分发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我市物流行业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从规划制定、信息平台建设运营、跨区域物流企业财税奖补、人才培训、标准推广、企业评级等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物流产业转型发展。各区县要继续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对全市物流转型升级方案确定的和市政府公布的年度重点物流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十四)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交流协作。建立市级物流行业政银企活动机制,金融机构与市级物流主管部门定期发布市级重点物流项目融资需求,对市级重点物流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加大我市有融资需求的物流企业或项目在山东省融资网络服务平台的推介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信息资源优势,积极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帮助物流企业加强财务管理。

(十五)探索设立物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我市现有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物流业发展,通过引进域外资金和专业团队,借助资本市场实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鼓励各区县或龙头企业发起设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商业银行或者商业银行集团所属子公司在合规的前提下,增加对市内物流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各类物流产业投资基金的合作,做好贷款跟投工作。探索成立政府主导、社会投入的市级物流企业转贷引导基金,缓解中小物流企业还贷、转贷难问题。

(十六)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鼓励物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落实相应补助政策。探索建立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引导奖励制度,推动物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扩大物流企业资金来源渠道。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淄博军分区。各民主党派市委。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