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淄政办发〔2010〕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加快淄博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201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关于加快淄博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0-2012年)
市科技局 市经济信息化委

  新材料既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支柱和突破口。当今世界各国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新材料水平的较量。新材料产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正处于向新材料强市跨越的关键阶段,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但同时也为产业集聚发展、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创新带来了机遇。为加快我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根据国家、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淄博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我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有机高分子及化工新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性能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三大优势产业之一,年产值已过千亿元。其中,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领域的产业规模与水平已在国内居领先地位;陶瓷纤维及制品、玻璃窑用耐火材料、增塑剂、纳米氧化锌等产量进一步增加,成为国内主产地之一;解热镇痛类药物的生产与出口居亚洲首位,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中枢神经类等多类药物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依托区域新材料特色优势,我市先后创建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和国家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现代医药等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近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成为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的科技高地。齐鲁化工区坚持外向型、高起点,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精细化工和深加工产品协调发展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依托东岳研究院加快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目前,淄博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在全国43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综合实力评审中列第6位,在18个综合性基地中列第3位。
  (二)形势分析
  1.总体上看,我市新材料产业已经具备了集群式发展的基本要素:一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部分领域技术、规模全国领先。近几年,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依托产业园区或围绕龙头企业形成的企业群落,尤其在先进陶瓷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领域,无论是生产总量,还是技术水平,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绿色制冷剂、增塑剂、耐火纤维等生产规模位居亚洲首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二是行业成长性较高,具有拉长产业链的广阔空间。近年来,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电真空陶瓷、聚四氟乙烯、硅橡胶绝缘子等产品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核能等尖端领域。特别是以新材料中的原料、中间体为主的产品结构,易于通过集成创新延伸产业链,有机硅的深度开发、碳五及后续产品的研究应用,为我市新材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研发机构多,创新能力较强。山东工陶院、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淄博工陶技术开发中心等研发实力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拥有一批新材料领域国家级和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是我市研发机构、科技人才最集中的领域。四是拉动作用大,产业融合趋势加快。新材料与基础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并呈现出横向扩散的特点,我市化工、机械、冶金行业新材料产值比重不断攀升,有力带动了传统基础材料产业的优化升级,日益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2.当前,我市新材料产业虽已呈加速集聚之势,产业集群雏形初现,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核心竞争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对较少。二是大部分新材料产品属于产业链前端,附加值低。三是企业之间缺乏产业关联,衔接配套性差,同质性矛盾突出。四是产业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仍不完善,技术扩散环节不畅,行业带动作用不强。五是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规划、重企业轻产业的发展观念,对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规划引导力度不够。
  3.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链末端市场和成本的压力正在向产业前端传导,我市新材料产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将进一步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紧迫感,科学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着力引导企业开展优化重组、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坚持在加强产业集群规划引导上下功夫、在加强产业集群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在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完善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在打造区域品牌上下功夫,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整合资源,集成推进”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技术集成、产业聚集和自主创新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全面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做大、做优、做强新材料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秩序,为集群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集聚发展原则。增强集聚功能,强化专业协作,发挥群体优势,实施重点突破。把优化产业布局与搞好城市规划相结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集聚。
  3.技术创新原则。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打造产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4.可持续发展原则。用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集群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经过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精细化工和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新药和医药中间体、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新材料等四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大、竞争力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研究开发一批新材料领域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一批支撑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养一批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
  三、工作重点
  重点培育精细化工及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新药和医药中间体、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精细化工及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
  发挥化工原料优势,以齐鲁化学工业区和东岳国际氟硅材料工业园开发建设为载体,拉长产业链,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配套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由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
  1.氟硅材料。依托东岳集团,重点开展有机氟硅材料生产技术和有机氟硅精细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支持10万吨有机硅扩建及产品深加工、4500吨含氟高端聚合物项目建设。发展新型氟材料,研究开发汽车、电子和信息技术、医学等领域用高端含氟材料。重点加大氟硅材料的研发力度,以磺酸树脂规模化生产为基础,研究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催化剂,燃料电池用离子膜达到实用水平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快全氟离子膜材料及功能膜的产业化;重点拉长6F含氟芳族高聚物系列高分子工程材料和功能材料及其中间体的产业链,加快研发氟橡胶(FKM)、聚偏氟乙烯(PVDF)、聚全氟乙丙烯(FEP或F46)、四氟乙烯与乙烯共聚物(ETFE或F40)等含氟高端聚合物,形成氟硅产业链。力争用3-5年的时间,氟硅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2.有机高分子材料。依托我市乙烯、聚醚等原材料优势,借力齐鲁化工区和东部化工区,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特种合成纤维等产品,重点建设20万吨碳四烯烃制丙烯、10万吨特种聚醚项目、10万吨聚氨酯类产品、抗冲改性剂ACR树脂、3万吨异戊橡胶、3万吨L-乳酸及2万吨聚乳酸纤维、5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等项目。积极推进中国化工集团新材料基地项目、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园项目建设,重点建设30万吨环氧丙烷及延伸产品等项目。到2012年末,建成国内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3.新型化工助剂。大力发展新领域专用精细化学品,重点研究开发塑料、橡胶、纺织、造纸、制革鞣剂等轻工纺织助剂;高效阻油剂和处理剂、耐高温阻水剂和防砂固井剂等油田开采、选矿用化学品;研究开发用于石油加工和化工生产的新型高效催化剂,重点发展系列裂化催化剂、系列加氢处理催化剂及特种催化剂,建设60000吨塑料助剂、400吨聚乙烯催化剂、200吨聚烯烃球状催化剂等重点项目,力争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化工助剂产业集群。
  4.工程塑料及高档塑料制品。以清源集团、齐鲁塑编、蓝帆塑胶等企业为龙头,以塑料薄膜、塑编制品、塑料管材、橡胶制品、塑料专用粒料为特色主导产品,研究开发具有耐寒、耐热、阻燃等性能的ABS工程塑料,突破模具瓶颈制约,打造塑料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重要的塑料产品生产基地。争取用3年的时间,各种塑料制品生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
  (二)新药、医药中间体产业集群
  1.新药。在巩固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内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加大新特药物的研制开发力度,重点研制高附加值的医药新品种,加快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心脑血管药、抗肿瘤药等系列新药的研究开发和更新换代。抗感染药物重点开发和发展头孢克罗、舒巴坦钠、泰妥拉唑、7-ADCA系列、克拉霉素系列等新药品种,到2012年末,抗感染药物达到3000吨生产能力;心脑血管药物重点研发生产抗心律失常药物86017、洛伐它汀等新药品;抗肿瘤药物重点加快研究开发亮丙瑞林,加大安卡胶囊生产规模,形成2000万粒生产能力。加快三苯双脒类新药的研发力度。研究开发干扰素复方制剂等重点药物的新剂型,研究应用缓释、控释技术提高重点药品剂型水平,重点开发尼莫地平缓释胶囊、阿斯匹林肠溶缓释片等药品。
  2.医药中间体。充分发挥我市原料丰富、制药工业比较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依托金城医药、万博公司、双凤股份、万昌科技、鑫泉化工等企业,重点发展硫酸二甲酯产品、头孢类医药中间体、氯化亚砜、核苷酸、强甲醇钠、乙醇钠、原甲酸三甲(乙)酯、四甲基胍、双乙烯酮等医药中间体,抓好6000吨双乙烯酮、2200吨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呋辛酸、1600吨头孢他啶活性酯绿色生产新工艺、800吨克肟酯、30吨谷胱甘肽等项目建设,加强科研开发能力,做大做强我市医药中间体产业集群。
  (三)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1.高技术陶瓷。依托中材高新、硅苑科技、华光陶瓷、博航电瓷、临淄银河、淄博华创等骨干企业,以及国家工程陶瓷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优势,以工程陶瓷应用制品研发为重点,研究开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两大系列陶瓷新材料及制品,大力发展高密度高品质熔融石英陶瓷、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氧化锆陶瓷、耐磨氧化铝陶瓷制品、氧化物增韧氧化铝陶瓷、钛酸铝陶瓷、微孔陶瓷、微晶陶瓷磨料、氮化硅粉末材料、氧化锆粉体材料等,建成国内重要的陶瓷新材料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力争用3-5年的时间,高技术陶瓷产值达到40亿元。
  2.高性能隔热材料。充分发挥我市新型耐火材料及新型节能材料的比较优势,依托淄博工陶、山东鲁阳、淄博鲁中、淄博裕民等耐火材料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节能降耗为关键,发展环保型玻璃窑用耐火材料,无污染、长寿命水泥窑用耐火材料,钢铁冶金用高级功能性耐火材料和化工行业用新型特种耐火陶瓷纤维及制品,半导体衬底和高功率激光晶体生长用高温氧化锆系列耐火材料,抓好大型致密锆英石精密陶瓷溢流砖、陶瓷可溶纤维系列产品、4万吨硅酸镁防火板等项目,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耐火材料和节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基地。
  3.功能玻璃。以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加快新产品研发,提高工艺设备水平,重点研发光功能玻璃、导电玻璃、玻璃纤维、高档装饰功能玻璃、高档建筑功能玻璃、药用玻璃系列、隔热玻璃、高效节能镀膜玻璃等产品,抢占玻璃应用高端市场。重点建设太阳能导电膜玻璃改造、低辐射节能玻璃深加工、年产6万吨无碱池窑拉丝玻纤等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功能玻璃基地。
  (四)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
  1.电子材料。依托金堆城公司、宇峰公司、博航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高品质电子陶瓷、压电石英晶体、钨钼制品、高档磁性材料等产品,不断提升电子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2.电子元器件。以片式化、微型化、高性能化、无害化为目标,突破关键技术,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发展,积极引进各种家电消费类产品、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基础网络设备等重要整机企业或积极与其开展股权融合,抓住机遇,加速调整,做大元器件企业,重点发展半导体器件、石英晶体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绿色电池、IC卡模块、HDTV系列芯片等产品。
  3.整机仪器。发挥我市磁性材料优势,依托博山微电机企业集群,加快山东(淄博)微电机产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微电机生产企业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形成磁性材料-传感器-微型电机产业链。支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并具备一定规模的电子仪器仪表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新华医疗、科汇电器、信通电器、中瑞电气、三泵科森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医疗电子、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宽带测试分析仪、配网自动化终端监控设备、高压电子环保谐波过滤节能器、卫星同步时钟对时系统、化工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等产品,力争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4.电子信息及系统集成。在高频(HF)和超高频(UHF)电子标签天线、植入芯片的研发和生产、解决方案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专利与标准,进一步做大做强泰宝集团的超高频RFID防伪物流电子标签及应用系统项目。重点支持山铝电子IC卡封装测试、美林电子小型集成电路、凯胜电子IC卡载带等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集成电路企业,形成从研发设计、封装到产品应用的 RFID产业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我市新材料基地领导小组对产业集群建设的指导作用,认真做好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和定位,突出抓好发展规划、项目布局、战略重组等事关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设立高层次的专家委员会,紧紧围绕我市新材料重点领域、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引进新材料产业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原料供应企业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
  (三)增强技术联合攻关和交流。建立多种载体促进技术交流和联合攻关,推动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及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是充分利用“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在了解新材料领域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逐步让我市的企业家及技术主创人员通过论坛推介研发成果,开阔更多企业的发展思路。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的作用。对事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共性问题和部分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难题,采取一个大课题、多个子课题的形式,联合市内有关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攻关。三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发展以技术市场、生产促进中心等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实现科技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
  (四)创新产学研联合方式。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结成创新联盟,鼓励企业与国内新材料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特别是要根据产业特点,注重与全国一流的创新团队建立紧密联系,联办研发机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由原来单一的项目合作转变为全面合作,形成可持续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合作模式,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吸收更多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管理要素投资入股,构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五)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定不同的扶持鼓励政策,特别对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给予重奖。二是进一步完善关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规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搞好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建设。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采取用人单位出资和财政资助等方式,每年在全市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高校深造,赴国(境)外进行短期培训和研修;每年从人才专项资金、科学研究基金、科技三项经费等各类资金中,择优资助一定数量的优秀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或出版学术著作。
  (六)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一是用好政府科技导向资金。充分发挥市级专项资金的作用,确保科技三项经费支出比例高于同期财政增长比例,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对重大项目的研发,鼓励产学研密切合作并进行跨学科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加强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一般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年销售额的比重要达到3%以上,大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5%以上,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资金保障。三是鼓励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发挥好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融资作用,积极引进境外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市内风险投资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投入,规范运作,提高使用效益。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