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发文机关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字号
无文号
索引号
11370300004224423Q/2014-733441
成文日期
发文日期
2014-12-12
有效性
有效
文号:淄政办发〔2014〕35号 |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切实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鲁政办发〔2014〕5号)精神,就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需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到2017年,基本建成具有淄博特色、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预报精细化程度达到乡镇级,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0%,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24小时天气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气象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的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人工影天气服务保障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二、建设任务
(一)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由城市向社区、学校和农村延伸。气象、应急、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林业、卫生、环保、安监、旅游、煤炭、地震、电力、通信、广电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分工明确的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充分发挥镇(街道)、村(社区)气象协管员和信息员的重要作用,发展壮大气象志愿者队伍,加强业务培训,配置必要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
2.增强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的联合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普查,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联合会商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构建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立交通气象、农业气象、城市气象、环境气象、旅游气象等联合监测预警平台,增强对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及区域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3.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网络。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依托气象服务系统,大力推进市、区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媒体和通信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短信“全网”发布机制。到2017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
4.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规定,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论证制度,提高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大型农业开发项目,受气候及气象灾害影响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公共安全的易燃易爆场所等受气象灾害影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特定项目,以及需要进行气象灾害评估的其他建设项目,应当根据项目所处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域,结合气象灾害种类、特点进行气候可行性认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5.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应对不同气象灾害的气象防灾减灾避灾应急演练。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进气象科普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把气象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抓好气象公共服务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改善服务手段,增加服务产品,提高公众气象信息覆盖面和公众气象信息服务满意度,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到2017年,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0%。
2.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网络,加强以气象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为主体的农村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传播体系建设,推进面向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为吨粮市建设提供气象保障。
3.加强城市气象服务。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服务能力。统筹推进学校、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开展城市内涝、大气污染、大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做好重污染天气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评估。
4.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紧密结合实际,巩固和发展专项气象服务。大力提升交通气象、电力气象、环境气象、旅游气象等气象服务能力,努力建成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专项气象服务系统。到2017年,气象高影响行业的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
5.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市、区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按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布局,建成高炮和新型火箭、烟炉并用,覆盖全市的立体作业系统,在加强抗旱增雨和防雹作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森林灭火、减轻污染灾害和重大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逐步提高人影作业效率。到2017年,人工防雹增雨作业效率提高10%。
(三)建设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1.完善综合气象探测系统。优化地面观测系统。以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为主体,到2017年年底新建、改造区域站总数80个,形成覆盖城乡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
加强垂直探测和特种观测。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增加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垂直探测设备;建设雾霾监测点、雷电观测网、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生态和物候观测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试验点等;健全全市自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络。
加强重点领域气象监测。气象、交通、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合沿高速公路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站,气象、林业、旅游等部门联合建设负氧离子观测仪,建设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仪。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探测应用。
2.提高气象信息与网络系统高速互联。提高气象信息收集、传输、处理能力和时效,升级计算机通信传输网络系统,实现各类探测系统和网络系统的高度衔接和高速传输,加快气象、应急、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环保、林业、地震等部门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资料共享。推进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间的视频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气象定期通报和应急会商。
3.提高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完善技术装备保障体制,建立具有实时监控、自动报警功能的气象综合探测监控平台,探索气象观测设备社会保障化途径,提高保障能力。到2017年,常规气象装备一般故障排除时间少于24小时。
4.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气象部门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执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到2017年,所有气象台站完成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四)建设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1.建立现代预报预测业务流程。按照高效集约的原则,根据气象业务、服务需求,调整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布局,优化岗位设置,建立集约化的预报预测业务流程,提高天气预报的自动化程度。
2.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加快推进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积涝等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升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雾霾监测预警,深化大气环境气象应急服务。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建立交通运输监测预报预警综合业务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到2017年,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和预警准确率达到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0%,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前30分钟。
3.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综合应用数值预报及多种探测资料和预报技术,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建立能够及时滚动制作精细化产品、满足无缝隙气象服务需求的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到2017年,短期预报时间分辨率达到6小时,空间分辨率到镇,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五)建设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1.创新现代气象人才工作机制。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以高素质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布局,整合人才资源,在气象业务、科研、服务等关键领域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业务骨干,形成一支高效、精干、技术过硬的气象人才队伍。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力度,把气象科技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培训计划。完善在职教育、项目培养、实践培训、合作交流等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改善我市气象人才队伍的学历、专业及年龄结构,重点培养3—4名在全省气象系统有影响的气象科技带头人。
2.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把气象科技纳入各级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科技项目,加强气象精准化预报、气象预警信息快速传输、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与环境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科研成果在业务中的应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部门资源,开展本地化气象应用技术研究,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到2017年,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
3.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风险评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等制度建设,依法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各级要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和气象安全监管分别纳入政府应急管理考核和安全生产考核范围。
4.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的要求,实施“一流台站”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业务、工作和生活环境,建成探测环境较好、业务运行稳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较高、满足淄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气象台站,全面提升我市气象现代化基础支撑能力。到2017年,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达到7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以及部门间的合作联动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沟通。制定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工作方案,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综合评价和考核,做好气象现代化进程的监测、评估工作,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坚持需求牵引,实施项目带动,落实重点项目。将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气象雷达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城市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等气象现代化重点建设项目,要统筹考虑,优先安排。气象部门要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做好项目绩效考评,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加快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保障气象现代化建设。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资金投入,将地方气象事业发展经费列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2月8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淄博军分区。各民主党派市委。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