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中小企业局淄博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文机关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淄政办发〔2010〕20号
索引号
11370300004224423Q/2010-5105208
成文日期
2010-03-13
发文日期
2010-03-15
有效性
有效
淄政办发〔2010〕2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8〕7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中小企业办山东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1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市中小企业局编制了《淄博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措施,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级要按照《淄博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三月十三日
淄博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市中小企业局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市中小企业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对全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9〕36号文件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09〕127号)、《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8〕75号)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中小企业办山东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127号)精神,结合我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年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42处,集群内企业达5000余家,从业人员40余万人,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500亿元,占全市中小企业的43%;实现利税240亿元,占全市中小企业的42.6%。年营业收入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3个,过100亿元的10个,过50亿元的15个,过10亿元的33个。
近几年来,我市产业集群不但数量增多,发展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亮点。一是形成了一批在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如博山区泵类产业集群年产各种水泵30万台,约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临淄区高档装饰原纸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20万吨,产量占全国的37.5%,是世界最大的装饰原纸生产基地;淄川区双杨镇建材产业集群,年产墙地砖4亿平方米,占国内市场的比重达到15%。二是产品的档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及驰名、著名商标200多个,并打造出一批区域品牌,如博山区“中国泵业名城”,周村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临淄区南王镇“中国化工名镇”、金岭回族镇“中国塑料编织制品基地”和“中国农用塑料研发基地”。三是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大。临淄区冶金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元,桓台县石化产业集群和张店区建陶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博山区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和临淄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入围首批20家省级重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四是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镇。淄川区双杨镇、桓台县唐山镇等九个乡镇被评为“全省重点特色产业镇”。五是集群内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集群内提供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新产品推广等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到32个,其中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我市现代工业建设进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集群规模偏小,企业集中度偏低。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一般是“一厂一品”、“一村一品”,规模较大的一般是由“一镇一品或多品”提升发展起来的,即以产业村、特色镇为基础聚集整合而来,与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相比较,集群规模偏小,企业集中度偏低。二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协作配套能力不强。相当数量的产业集群只是同行业内中小企业的集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较窄,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加宽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机制有待强化。三是专业市场少,市场份额偏小。“集群+市场”是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最佳发展模式,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我市产业集群数量不少,但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市场较少,现有市场主要分布在陶瓷建材、化工和机械等行业,市场份额小,影响力低。四是部分工业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不少地方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项目进园,导致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混乱,缺乏专业化特色,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五是发展环境、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改善。对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市场、信息、物流、检测、研发等社会服务能力滞后,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市场体系、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强规划引导,细化专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实施品牌带动、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和特色产业提升计划,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到2015年,全市培育出5个营业收入过200亿元、15个营业收入过100亿元、25个营业收入过50亿元、45个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省级以上重点产业集群达到10个。
2.到2015年,产业集群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80%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到2015年,产业集群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重点产业集群内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健全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重点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培育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和扶持一批质量过硬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和打造一批区域品牌。
4.到2015年,产业集群以行业协会、专业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业辅导、公共技术平台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明显加强。全市建立公共服务平台50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公共服务平台5个。
三、发展重点
(一) 化学工业。以齐鲁化学工业园区、金诚石化为依托,着力培植从炼油、原料产品到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橡塑助剂等的产业链,推动现有化工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发展,打造淄博石化产业集群的城市品牌;依托东岳集团产业配套和技术创新平台(国家级技术中心)优势,延伸氟硅产业链条,打造桓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基地;推动新华制药、蓝星东大、大成农药、东风化工等企业搬迁改造,打造张店东部湖田化工园区;扶持以齐翔石油化工集团、山东凯日化工公司为龙头的临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和以鑫山工贸等为龙头的辛店片碱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二)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博泵科技、佶缔纳士、华成集团、山博电机等为龙头的博山泵业及电机减速机产业集群;以淄博齐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东美陵集团、淄博万昌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临淄石化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淄博工业搪瓷厂为龙头的傅家搪玻璃产业集群;以山东三金玻璃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周村制瓶机械产业集群;以山东新风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风机厂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的周村风机产业集群;以淄博生建机械厂、山东天晟煤矿装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昆仑机械产业集群。
(三)纺织服装业。重点建设以兰雁集团、海天集团等为龙头的周村纺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加快发展家用纺织品、牛仔布及服装、丝绸、化纤面料深加工,打造周村传统纺织基地的区域品牌;大力发展以鲁泰公司为龙头的淄川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扶持以银仕来集团为龙头的博山纺织产业集群;培育高青新兴纺织基地,重点发展牛仔布及服装、针织面料及服装、高档色织面料及服装和化纤面料深加工。充分利用淄川服装城和周村纺织市场的专业市场优势,加快向“集群+市场”的模式发展,促进我市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建材、陶瓷业。重点扶持淄川双杨镇建陶产业集群、张店(南定、沣水)建陶建材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以淄博黑山玻璃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博山现代玻璃产业集群,以山水水泥为龙头的淄川岭子建材产业集群,以国华陶瓷、福泰日用陶瓷等为龙头的博山日用陶瓷产业集群,以泰山瓷业、昆仑瓷器等为龙头的昆仑陶瓷产业集群,以凤阳集团为龙头的周村轻钢建材产业集群,以山东中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淄博公司为龙头的周村高档耐火材料产业集群以及博山耐火材料产业集群、沂源陶瓷纤维节能材料产业集群。
(五)冶金铸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南金兆为龙头的临淄钢铁冶金产业集群,以金东公司为龙头的沂源精密铸造产业集群;扶持傅山集团向钢铁冶金产业集群发展。
(六)电子信息及家电业。重点培育以凯胜电子、山铝电子、泰宝集团为龙头的集成电路及RFID产业集群,以美林电子、宇峰实业为龙头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以科汇电气、三泵科森、中惠仪器为龙头的电子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以山博电机、祥和集团为龙头的博山微电机产业集群,以多星电器为龙头的周村小家电产业集群。
(七)塑料产业。依托齐鲁石化的原材料优势,把淄博建成北方最大的塑料原料生产加工、市场交易集散地。重点扶持以清源集团、齐旺达集团、齐鲁塑编、齐高塑胶等为龙头的临淄塑料及农膜产业集群,以天河塑料、现宇塑料等为龙头的辛店塑料产业集群,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档次,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八)汽车及配件产业。以载货车、改装车、电动车为龙头,拉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整车及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建设淄博载货车、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重点扶持白塔汽车配件产业集群、淄川开发区汽车及配件产业集群。
(九)造纸行业。重点发展以博汇集团、贵和集团为龙头的桓台造纸产业集群,以齐峰集团为龙头的临淄高档装饰原纸产业集群,扶持晨钟机械、恒星机电、海天造纸机械、鸿杰印务等相关企业,带动全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发展。
(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紧紧围绕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桓台东岳氟硅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金晶集团为龙头的高新区功能玻璃产业集群,以山东硅苑、山东德惠莱装饰瓷板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新区先进陶瓷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淄博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高新区钛合金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淄博蓄电池厂、赛动能源、迪生电源等龙头企业向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十一) 食品工业。重点发展临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沂源肉食兔饲养加工出口基地、高青棉籽油加工基地和沂源果蔬加工基地,支持海达食品、汇源果汁、巧媳妇、兔八哥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扶持扳倒井集团、黄河龙集团、中轩生物、得益乳业、华狮啤酒、玉兔、百粮春、周村烧饼等骨干企业发展,带动一批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十二)家具业。重点支持周村区家具产业基地和淄川区西河镇红木之乡发展,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的整体水平。鼓励实木家具企业到国外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半成品加工基地,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研发环保新型复合材料。重点支持山东凤阳、福王家具、淄博梦琦红木、周村仇潍红木、万家园木业、蓝天沙发、同森木业、森美人造板等骨干企业和专业市场发展。
(十三)工艺美术产业。抓好博山艺术陶瓷、工艺玻璃产业集群和淄川工艺美术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重点产区为中心、优势产业为支柱、重点产品为骨干的产业体系。按照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提高产品集中度,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十四)医药产业。重点支持山东凯盛、金城集团、万昌集团等龙头企业向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新华医药、鲁维制药、瑞阳制药等龙头企业向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新华医疗、山川集团、山东药玻、山东侨牌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形成一批医药用品产业集群。
(十五)旅游业。重点发展以齐长城、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太公祠等为代表的临淄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蒲松龄故居、聊斋园等为代表的淄川区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周村大街为代表的周村区古商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王渔洋纪念馆、马踏湖等为代表的桓台县渔洋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淄河、峨庄、张庄等乡镇为主的淄川区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以鲁山、原山森林公园及姚家峪、源泉等为代表的博山区休闲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以织女洞、沂源溶洞等为代表的沂源县休闲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协调服务。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把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科学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服务。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宣传报道,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要强化责任意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优势和特色,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与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配套使用,形成扶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重点对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意见》精神,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做好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用培植工作,以“金种子计划”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企业信用培植体系。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担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通过关停或转移资源消耗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发展潜力小的企业,改变传统的原地“腾笼换鸟”模式,将空闲土地置换到园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断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产业链为主线,实行产业链招商,多渠道吸引资金,形成在生产环节上下游连贯配套的成块、成片、成区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设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先进工业园区。
(四)培育特色产业镇。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植“一镇一品、一镇多品”,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产业集聚能力,促其做大做强。引导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提高吸引力和集聚力。通过对经济强乡镇、特色产业镇重点指导、扶持,建设一批产业聚集度高、产业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经济强乡镇和特色产业镇。
(五)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积极引导中小配套企业加入集群产业体系,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构架。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配套产品做精、做大。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按产品上、下游进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形成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横向分工,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拓展集群发展的空间。
(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带动作用。引导各种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
(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确立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八)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聚。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质监局省中小企业办关于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22号),积极争创一批省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品牌企业集聚发展。通过品牌企业集聚效应,培养区域品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标准、计量、质量等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策划与宣传活动,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实现优势共享。深入开展质量认证工作,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对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加大品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区、名县、名镇,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九)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支持集群内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和促销会;支持企业组建产业销售联盟,鼓励企业开设产品专卖场所,加强与各类专业市场的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虚拟经营,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同等优先”政策,加大政府和企业优先采购本市产品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集群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已有的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专业市场,形成专业化市场体系。
(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