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淄政办发〔2009〕8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在出台五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市经贸委会同各行业协会编制了医药、泵和电机、汽车及零部件、建筑陶瓷、氯碱、造纸、食品、塑料、家具、陶瓷、服装等11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现将这些调整振兴指导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扎实推进指导意见的实施。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区县、高新区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淄博市医药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医药行业协会

 

  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和高科技行业,是我市重点培植发展的优势产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我市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发展优势,振兴我市医药行业,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医药工业企业达到1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已形成制药、医疗器械、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医药中间体、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医药流通等门类较为齐全的行业体系,医药产业基础优势和经济规模位居全省首位,是全国医药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拥有以新华集团、新华医疗、瑞阳制药、山东药玻等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一批有活力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医药流通网络覆盖全市城、镇、村。
  (二)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
  1.产业集中度不高。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的仅有3家,与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相比,在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2.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原料药、低附加值的大输液和一次性注射器等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高,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制剂药品、中成药和生物医药等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3.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除少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外,大部分企业科技投入少,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新药研发能力弱。
  4.医药流通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较低。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化企业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
  目前,全省医药产业正在加快调整和发展,我市原有的产业优势开始逐渐减弱。对这些问题若不充分认识和尽快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市的产业优势地位将难以巩固和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强药、科技强药”方针,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提升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基础,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和医药中间体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西药制剂、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制药和现代医药物流产业。依托名牌建设,拉长产业链,加快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安全有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提高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水平。
  (二)任务目标。
  到2011年,全市医药经济总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形成多个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和产品,实现医药产业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的转变,跻身全国医药强市行列。
  1.经济目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商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2.行业结构目标:发展壮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和医药中间体4个生产基地。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30家,其中过50亿元的2-3家,过20亿元的6家,过10亿元的8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医药商业企业8家,其中过5亿元的3家。
  3.产品结构目标:西药制剂产品销售收入占化学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0%。技术和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的优势产品达到20个。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的重点产品(系列)25个,其中过10亿元的3个,过5亿元的9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
  4.科技创新目标:建设好淄博高新区新华现代医药产业创新园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6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国家级医疗器械和药用包装材料新产品5-8项,力争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 3-5项。
  5.名牌建设目标: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山东名牌产品达到32个。
  三、调整发展重点
  重点调整和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医药流通七大产业。
  (一)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以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齐都药业、新达制药和帝斯曼制药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优势产品,突出发展医药制剂,实现原料药与制剂互动增长,大幅度提高制剂市场占有率。到2011年,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左右。
  1.化学原料药。巩固亚洲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和出口基地,加快世界级原料药生产基地建设。做强解热镇痛药、抗感染药、精神类药物等主导产品,到2011年,阿司匹林、布洛芬、咖啡因、安乃近、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万吨、6000吨、6000吨、7000吨、1500吨、500吨。不断提升国家一类新药乙氧苯柳胺、三苯双脒和引进L-380项目的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等头孢类系列原料药,保持头孢原料药国内产能及市场占有率领先地位。围绕心血管类、抗感染类、抗肿瘤类开发原料药新产品,重点抓好阿托他汀钙、氨氯地平、乐卡地平、甲磺酸帕珠沙星等新药研发。
  2.西药制剂。大力发展解热镇痛类、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糖尿病类、抗肿瘤类制剂,重视基本药物的生产,延伸原料药生产链,扩大原料药优势,形成特色制剂,培植多个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品种。做大做强冻干粉针、粉针制剂产品,加快发展注射用美洛西林钠、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头孢类粉针制剂等产品,使其年生产能力达到30亿瓶,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产能第一位。加快发展营养型和治疗型注射液制剂,保持玻璃瓶、塑瓶、非PVC软包装输液产品协调发展,到2011年,大容量注射液产能达到9亿瓶(袋)。加快发展新型药物制剂,重点发展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阿斯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双层片、异丙安替苯海拉明片、邦纳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重点开发布洛伪麻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苦参素片、甲磺酸帕珠沙星等药物和新研发原料药相关的制剂新品种。
  (二)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以新华医疗、山川医用器材、侨牌集团、中保康和伊马新华为骨干,发挥全国最大的放射治疗设备和消毒灭菌设备研制生产基地的优势,在高精尖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到2011年,医疗器械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左右。 加快建设新华-通用合资企业和伊马工业园,做大做强医用放射诊断与治疗设备、医用消毒灭菌设备、高档制药设备和一次性使用病毒灭活装置配套输血过滤器等产品,到2011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亿元、2亿元、2.6亿元、1亿元;抓住今后三年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改造投入的机遇,巩固常规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和医院设备优势地位,扩大安全自毁注射器、毁针机、精密输液器国内外市场份额,到2011年,输液器和注射器销售收入分别达到9亿元和13亿元;加快数字化X射线诊断设备及核心件、中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及核心件、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血浆溶解箱研发,加快适合生物医学攻关技术的肿瘤物理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疗设备发展,实现医疗器械产业优化升级。
  (三)药用包装材料:以山东药玻、华瑞铝塑、民康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我市药用包装材料产业的优势,稳固钠钙玻璃模制注射剂瓶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新型高档药用包装材料,建成亚洲最大的预灌封生产基地。到2011年,药用包装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0亿元左右。做大做强钠钙玻璃模制注射剂瓶、高档轻量棕色药用玻璃瓶、药用丁基橡胶塞、PTP铝箔和SP复合膜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瓶、一级耐水性药用玻璃管、半镀膜胶塞、卡式瓶等新产品;加快预灌封注射器产业化进程,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中药及天然药物:以瑞阳制药、鲁泰环中、华洋制药、世博金都为依托,加快发展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强化中药材种植GAP认证,完善中药材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中药提取、浓缩、过滤、纯化精制等关键生产技术和程序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中药二次开发和天然药物研究,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加强中药品牌建设。到2011年,中药及天然药物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左右。做大葛根素原料及制剂、瓦松栓、厚朴排气合剂、气血双补丸、六味五灵片、健脑补肾丸、心脑舒口服液、袪浊胶囊、七味清咽气雾剂、回春贴等潜力品种;加快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及胶囊、天川颗粒、消癌平片、安宫止血胶囊的研发和产业化。
  (五)生物制药:以新华制药、齐都药业、鲁维制药、金城医药、金洋药业、山川医药为依托,发挥骨干企业和生物发酵产业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条件,加大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品的引进力度,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酶工程及生物医药新技术,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到2011年,生物制药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左右。加快引进谷胱甘肽原料药、PPG(多廿烷醇片)等生产技术;加快腺苷蛋氨酸原料药及制剂、截短侧耳菌素、泰妙菌素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六)医药中间体:以新华制药、金城医药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与主导原料药相匹配的精细化工产品和高档次医药中间体,充分发挥我市生产头孢类医药中间体的优势,加快头孢三代、四代、五代医药中间体研发速度,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头孢类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到2011年,医药中间体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左右。做大做强AE-活性酯、头孢他啶侧链酸活性酯和头孢克肟活性酯、呋喃铵盐等头孢类医药中间体产品;加快头孢匹胺酸、头孢匹胺侧链活性酯、头孢唑兰活性酯、甲基巯基四氮唑、NN-二甲基乙基巯基四氮唑、头孢替胺、头孢替胺活性酯等头孢三代、四代、五代医药中间体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新戊二醇、异丁基苯、溴系列产品、氯代丙酰氯等现有主导原料药产业链延伸的精细化工及医药中间体产品。
  (七)医药流通:为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招标办法变化的新形势,按照“方便群众,总量控制”的原则,积极推进医药商业企业整合重组,鼓励支持优势资本和资源整合弱势企业,加快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发展。到2011年,全市医药商业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重点培育新华医贸、众生医药、齐鲁医药等医药物流企业,尽快形成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的大型医药物流配送企业。支持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发展,重点培育大型医药零售连锁公司,充分发挥鲁中地区地理优势,扩大向周边地区辐射。提高医药商业管理水平,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调整和发展理念。加快医药行业调整和发展,关键是要创新调整和发展理念。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现状、总结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企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研究,把调优调强和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推进我市由医药大市向医药强市跨跃的主攻方向,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面求突破、见成效。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按照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制定实施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计划,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引进的相关激励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确保人才和智力保障。积极支持瑞阳制药、山东药玻、齐都药业、中保康、金城医药、鲁泰环中和华洋制药等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积极吸纳先进技术成果,加快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加快高新区新华现代医药产业创新园建设,制定吸引研发机构进园运营办法,积极搭建高端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聚集优势科研资源,扶持培育淄博“药谷”,加快医药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向我市企业的转移。
  (三)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整为医药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带来了重要机遇。结合国家、省产业政策和我市医药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导向目录,以推进信息化和医药工业相融合,采用生物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为重点,着力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培育壮大优势知名产品和骨干企业,实施“新、特、优”工程。每年提出年度企业技术改造导向计划,并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要求组织实施。采取向有关部门公布、向金融机构推介的方式,引导资金、土地等要素向医药行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投入。各企业要结合实际加以细化,真正把投资落实到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上来。
  (四)加快名牌经济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加强企业产品质量、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管理,鼓励企业争创各种级别的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高品牌经营水平。对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山东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奖励扶持。制定实施医药企业品牌培育发展计划,分类指导,巩固发展我市“老字号”名牌队伍,加快培育提升“后起之秀”名牌队伍,形成国家、省、市名牌梯次发展的格局,推动名牌带动下的各个特色医药产业基地发展。
  (五)推进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各自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延伸产业链、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支持企业与国际国内强势企业开展资本、技术、新产品研发、产品加工及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中央大型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驻淄发展,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产品衔接配套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加快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优势企业的发展速度。
  (六)落实扶持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好国家增值税转型以及工业调整振兴的各种财税政策。积极争取省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节能减排国债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资。切实落实好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申报“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加大财政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医药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对医药行业具有清洁生产、节能环保优势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全市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在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成长型中小医药企业的融资担保,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给予倾斜。在我市医疗机构和政府招标采购医药产品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市生产和经营的医药产品。
  (七)加强组织领导。授权市医药行业协会行使全市医药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医药行业管理。在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下,搞好行业规划、行业统计、医药职称评定等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针对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好政府参谋助手作用。

淄博市泵和电机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机械行业协会

  泵和电机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套技术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也是我市机械工业中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优势产业。为引导和促进我市泵和电机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发挥产业集群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产业基础坚实。经过多年的发展,泵和电机已成为淄博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集聚效应的产业格局。到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泵和电机生产企业达100余家,总资产5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工业增加值26亿元,利税总额12亿元,其中利润7亿元。泵类产品年生产能力40万台,交流电动机年生产能力500万KW,各类控制微电机100万台。
  (二)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该行业已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颇具产业集聚效应。以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荏原博泵有限公司、淄博真空设备厂有限公司、佶缔纳士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成集团、山东颜山泵业有限公司、山东长治泵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泵类行业企业,在总体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并具有较强的地域品牌优势和比较优势。博山区2006年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泵业名城”,2007年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泵类产业基地。以博山精工泵业有限公司、淄博市博山光明实业公司、博山防爆电器厂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成长阶段。以淄博牵引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山博集团、山东红卫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机行业,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型和微型电机、汽车、摩托车电机等品种规格较为齐全的电机制造体系,具有较强的地域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三)产品知名度较高。行业内一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博山牌清水离心泵、双山牌真空泵、山牌系列电机、颜山牌潜水电泵、华成牌ZJA渣浆泵、兴齐牌DA(DY)型石油化工离心泵、渤海牌交直流电机等一大批泵和电机产品多年来一直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质量信誉,水环真空泵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牵引电机机组、大型工业泵、潜水电泵、化工泵、开关磁阻电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站、化工、钢铁等领域用泵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部分产品已替代进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大。
  (四)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行业内重点企业已拥有10余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支高素质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管理及经营人才队伍。骨干企业均已建立技术开发和研发机构,每年取得多项国家专利,拥有10余条大型、综合泵类和电机试验检测站(线)。专业零部件生产企业点多量大,地域配套能力较强。市内高等院校较多,后备人才资源充足。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步伐较慢,产品种类同化现象突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偏少;企业组织结构亟待优化,“大而全、小而全”,缺乏带动和辐射作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以专业化配套协作为基础的企业间新型集群关系尚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研发机构的建设还不够规范,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相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匮乏。
  二、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博山“中国泵业名城”的品牌优势,以国家泵类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推进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培植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使企业生产分工趋于合理,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区域产业集聚效应。加大产业升级改造力度,加快向精细加工和全过程开发、设计、制造方向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品,使趋同性的传统产品向具有高成长性的特色产品发展,实现淄博泵和电机产业组织结构的根本转变和产业规模的迅速壮大。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培育产业集群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2.坚持自主创新和择优发展原则。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核心产品、知名品牌。
  3.坚持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原则。鼓励区县和企业全面规划,统筹整合资源,引导企业向高精尖产品和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向产业集中区集聚,增强产业聚合效应。
  4.坚持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与推动节能减排相结合,促进泵和电机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底,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为5-10年,重点骨干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能力保持国内先进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形成产品优势突出、配套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内企业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程度大幅度提高;物流、金融担保、信息、技术、人才、外贸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品牌优势继续增强,集群化规模效应更加明显。总体规模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
  三、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国家确定的16个重点、高效节能、配套基础件与成套设备等4类产品,培育壮大10个龙头企业和20个具有成长性的骨干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促进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升级。
  (一)重点发展四类产品。
  1.开发生产《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确定的16个重点领域相关产品。核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用泵及电机;石油化工、乙烯用泵及电机;大型煤化工设备用泵及电机,大型煤矿井下综采、提升、洗选设备用泵及电机;200KM/h高速列车用泵及电机;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用电机、新型纺织机械用电机;船用泵及电机;节能、环保设备用泵及电机。
  2.开发生产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需要的产品。泵类产品重点发展:国家重点基础设施用泵,南水北调工程、水利排灌、河道、港口疏浚用混流式挖泥船用泵;石油化工用泵;大型高效输油管线泵,耐酸、耐碱、耐高温化工流程泵、大型干式真空泵、无油真空泵;潜水电泵,6000-10000伏高压大功率潜水泵、特殊材料潜水泵、轴流潜水泵、单级双吸蜗壳潜水泵。电机产品重点发展:重载提速牵引电机、城市轨道交通用牵引电机、大型高压交流电机、核电项目配套用交直流电机、无刷电机、步进电机、直流高速控制用微电机、履带车辆电机等。
  3.研发“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机电一体化”产品。煤矿及发电厂用1000-4000立方米/分钟特大型节能水环真空泵,环保用大型系列潜水排污泵、DS系列渣浆泵、高压除磷泵、智能型清淤设备,850千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及各类交流变频调速系列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化工化肥、玻璃等行业用大型调压器。
  4.基础件与成套应用产品。基础件产品以轴承、紧固件、减速机齿轮、电气控制系统等为主。成套应用产品重点发展电站用泵成套机组、高真空超高真空机组、真空干燥机及真空冷冻干燥机、高楼供水设备和高楼消防设备、矿用乳化液泵站成套设备、生物质气发电机组、矿用变频通风系统成套设备、大型高压电压调整控制设备。
  (二)重点扶持的10家龙头企业。
  通过扶持,促使大型龙头企业从集群中脱颖而出,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引领全市泵和电机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荏原博泵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用泵、30万KW以上火电、核电用泵、大型高效管线输油泵、两相流煤水泵、船舶用泵、高压除磷系统、机电一体化成套机组。
  山东华成集团有限公司:重点研发和生产HCH-NASH系列抽气量1000-4000立方米/分钟真空泵及真空应用产品、DK系列渣浆泵、OS·S系列清水泵和水泥输送泵;研发生产风力发电装备和大型精密减速机产品。
  山东颜山泵业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大型潜水电泵,6000-10000伏高压大功率潜水电泵、特殊材料潜水电泵、轴流潜水电泵、混流潜水电泵、单级双吸蜗壳潜水电泵、高效高可靠性化工流程泵、矿用抢险排水设备、高扬程、大流量、大型高效节能潜水排污泵、智能型清淤设备、水污染防治设备。
  淄博真空设备厂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高真空、高压力、耐腐蚀、机电一体化型高新技术产品和成套设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生产新型干式真空泵、无油真空泵、高真空和超高真空机组,大型真空干燥机和真空冷冻干燥机及各类机电一体化真空应用成套设备。
  佶缔纳士机械有限公司:发挥产品个性化突出、市场竞争优势显著等特点,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速发展高技术含量的各类防腐蚀及特种专用真空泵和应用成套系统。
  山东长治泵业有限公司:重点发展耐酸、耐碱、耐高温等各种化工流程泵,重点研发生产辐射进料泵、加氢进料泵、立式(卧式)高速泵、高压给水泵、高速转子泵、旋转喷射泵、核电用泵等多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泵类产品。
  淄博牵引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铁路重载提速牵引机车电机,850千瓦以上风力发电机,大型高压交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
  山东山博集团:重点发展无刷电机、步进电机、直流减速微电机以及履带车辆电机、控制用微电机。
  山东科汇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开关磁阻电机及各种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用电机。
  山东红卫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大型交流电机、高压电机、变频调速电机、车用混合动力电机。
  (三)重点培育的20家成长型骨干企业。
  对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沂源铸造基地、沂源源通机械有限公司、淄博华天集团、博山精工泵业有限公司、迅达冲剪公司、快达冲剪厂、淄博市博山调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淄博新风股份有限公司、博山第二水泵厂有限公司、山东博山真空泵厂有限公司、淄博市博山光明实业公司、山东巨源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博水泵业有限公司、山东祥和集团有限公司、博山防爆电器厂有限公司、山东柳杭减速机有限公司、博山杰瑞微电机有限公司、博山中美防爆电器有限公司、博山益杰机械有限公司、山东淄博电动滚筒厂有限公司等二十家企业予以重点培育。
  上述企业要发挥优势,尽快形成由整机带动部件、部件带动零件、零件带动基础件及专业工艺协作的产业链条,实现零部件与整机技术研发同步进行、市场开拓整体联动、生产制造紧密协作的产业格局。依托产业链,把相关电器控制、电线电缆、焊接材料、模具、管道件、密封件、标准件、零部件、铸造等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有机的串并联,形成专业化的泵机产业集群。
  通过泵、电机产业的提升,带动轴承、密封件、轴、叶轮、驱动、控制、管阀、仪器仪表生产企业,铸件、锻件、标准件等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原材料综合下料(平面套裁、型材组合下料等)、表面处理(电镀、喷涂、表面改性等)、热处理、特殊机械加工等专业工艺工序配套协作企业,以及物流、信息、人才、金融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并逐步完善铸造中心、冲剪中心、试验检测中心、原材料及零配件等货物送配物流中心、泵和电机产品贸易中心等专业化服务体系。通过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使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逐步转化为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实现产品精品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和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培育和壮大企业集团。鼓励企业间的联合与重组,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优势的企业集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泵和电机产业在区域内相对集中、生产分工协作、技术互动创新、资源互补共享。
  (二)大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研发投入,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参与国家及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博山区“中国泵业名城”的区域品牌优势,使产品和区域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和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装备相结合,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借助各种有效资源,调整和优化泵和电机产业结构,扩大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充分利用国家加快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的有利时机,加大技改投入,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及装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产品设计、生产、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五)加强园区建设。鼓励和扶持“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博山泵业商城”等相关园区建设,调整优化专业工艺布局,以资产为纽带,规划建设专业化生产、加工服务中心。
  (六)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在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出口、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市内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节能产品专项资金等要向泵和电机产业中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倾斜。
  (七)加强对泵和电机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要不断强化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消除无序竞争。泵和电机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县,应抓好规划制定,落实好发展措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协调好企业、中介组织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引导、推动泵和电机产业加快实现集群化发展。

淄博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机械行业协会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相对密集。发展汽车工业,不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快速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而且可以依托现有工业基础,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山东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基础和优势
  2008年,全市共有整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00余家,其中整车企业1家、改装车企业2家,总资产7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生产轻型载货汽车3.8万辆,改装车1000辆,汽车轴承500万套,汽车滤清器1000万只,汽车后桥5万套,汽车仪表10万套,汽车板簧25万吨、圆簧100万只,汽车齿轮110万套,连杆总成100万件,活塞600万只,汽车钢制车轮120万只,汽车铸造轮毂(含制动轮毂)5万吨,汽车刹车盘、片100万件,汽车蓄电池50万千伏安时,标准件1万吨及其它汽车零部件。
  (一)资质优势。我市汽车工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现有300余种公告产品。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拥有商用汽车公告品种200余种,具备了发展整车必备的“壳资源”,而且该企业是山东省汽车发展规划“中轻型车”的三大骨干企业之一,生产的轻型汽车系列产品被列为免检产品,其载重3吨以下的轻卡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已进入国际市场。淄博压力容器厂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压力容器、汽车罐车制造许可证,具有较高的特种(专用)车辆制造资质,是山东省具有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及低温液体汽车罐车设计生产资质的企业之一。淄博颜山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现有80余种国家公告产品,主要产品为汽车半挂车、厢式运输车、保温车、自卸车、低平板运输车等。
  (二)配套优势。我市机械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较好,实力较强。整车企业配套体系较为完善,供货半径合理,汽车零部件企业及其关联产业有良好的协作配套能力和拓展空间。
  (三)人才优势。我市汽车生产企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市内有10余所大、中专院校可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各类人才资源。
  (四)原材料优势。我市的化工、玻璃、铝、钢铁、纺织、皮革等行业可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
  我市汽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一是整车企业还不强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较低;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开发能力较弱;三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零部件少;四是企业联合重组步伐较慢。
  二、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山东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立足我市工业基础和发展潜能,扬长避短,建设轻型载货汽车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努力构筑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用原材料三个平台,实现招商引资、联合重组的突破,创造有利于汽车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重点,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把汽车工业培育成为我市重要的、带动作用明显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开拓汽车消费市场,按市场需求确定发展重点,推进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2.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立足我市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集中力量,加大扶植力度,通过市场化运作,淘汰、重组小而散的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3.配套协调发展原则。着眼汽车生产配套的全过程,从最终产品入手,推进汽车工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相关工业与汽车工业协调推进的格局。
  4.专业化生产原则。扶持有一定优势的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企业加快发展,推进专业化生产和协作配套,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1.到2011年,全市整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其中轻卡20万辆(包含SUV和皮卡),电动汽车5万辆,工程车和改装车5万辆。
  2.建设以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载货汽车、电动乘用和载货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形成配套完善的汽车产业链。
  3.构筑载货汽车和改装车、电动汽车、汽车零部件与汽车原材料三个平台。
  三、发展重点
  (一)载货汽车。以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轻型载货车生产基地,以轻型载货车为主,向中重型方向发展。实现20万辆的年产能力。
  (二)改装车。以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淄博颜山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和淄博压力容器厂为依托,重点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运输的半挂车、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运输车、自卸运输半挂车、全栅运输半挂车和自卸汽车、液化气体槽车、低温液体运输车、散装水泥运输及搅拌车、工程用车等特种车和专用车,形成生产集中、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用途广泛的产业格局。实现年产5万辆的生产能力。
  (三)电动汽车。以山东陆骏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为依托,抓紧建设电动汽车装配线,加快模具生产。根据市场需要,生产电动汽车、电动货车,研发生产用于电力维护、乳品运送、邮件运输、垃圾清运等的专用电动车。实现年产电动轿车3万辆、电动货车2万辆的生产能力,并尽快建立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四)汽车零部件。以整车配套为带动,发挥我市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加大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形成零部件和整车同步开发、整车引领零部件发展的格局,按照国际化标准组织生产,提高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水平、系统化配套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加快零部件生产企业整合,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零部件企业的合作。
  山东汽车弹簧厂、博山白塔板簧生产基地:在稳步发展钢板弹簧的基础上,加快轿车弹簧市场开发,加大空气悬挂弹簧开发力度,尽快建成国内汽车弹簧的重要生产基地。
  淄博乾能机械有限公司:抓紧建设减震器总成生产线,尽快实现年产10万件的生产能力。
  山东格尔齿轮有限公司、博山富源履带有限公司、淄博东岳汽车齿轮锻造有限公司、沂源县源通机械有限公司:积极研发生产耐磨损、抗变形、高强度变速箱齿轮组件、自动变速箱齿轮,加快变速箱总成的研究开发。更新装备,提高工艺水平和精度,适应汽车工业对高质量齿轮及部件和总成的要求。
  山东华成集团、淄博渤海活塞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开发生产欧Ⅲ电控柴油机连杆总成和活塞组件,抓紧完成现有技术改造项目,提高装备水平,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山东山博集团、山东科汇电气有限公司、山东红卫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申普汽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紧跟整车发展趋势,研发生产各种汽车发电机、起动机和混合动力系统,电动汽车用开关磁阻电机及变频控制系统,车辆智能化网络控制及故障诊断系统,进一步加快汽车用微电机的技术改造,增加产品品种和产量。发挥微电机研发生产的优势,占领国内外汽车微电机高端市场。
  山东华天集团:加快研发生产汽车和电动汽车用各种轴承,采用国内先进的轴承制造工艺和装备,增加产品品种,逐步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山东淄博交通车轮厂、淄博周村钢圈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快滚型车轮的研发,以满足不同车型、不同用户的需求。
  淄博宏马集团、淄博鲁洲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淄博博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适应不同车型的各种新型刹车盘、制动鼓、刹车片,巩固现有国际市场份额,开发新的国内外市场。尽快开发环保型系列化磨擦制动产品、后桥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
  淄博先河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研发生产汽车电动转向助力系统,尽快形成年产200万套的生产能力。
  淄博蓄电池厂、淄博齐源蓄电池有限公司:发挥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现有汽车蓄电池的寿命、容量和充放电性能。加快研发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环保节能的汽车蓄电池产品。
  淄博永华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发挥企业研发能力和装备方面的优势,生产汽车和各种用途发动机的燃油、机油、空气滤清器,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淄博高强度螺栓厂、山东美陵集团、淄博新时代仪表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电喷、气控净化器和发动机用高强度螺栓及各种车用仪表。
  (五)汽车原材料。发挥我市化工、钢铁、铝、玻璃、皮革、纺织等行业基础优势,立足现有资源,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高起点开发高档次汽车专用材料。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引进消化吸收和合资合作,把我市的高档汽车玻璃、汽车钢材、汽车用化工材料、汽车空调制冷剂、汽车用铝型材、汽车用皮革、汽车内饰材料和其它铝产品等关联行业做出特色,形成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汽车原材料基地。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汽车工业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汽车工业的研究、规划和协调,解决汽车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优化汽车工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好国家、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关政策及措施。市及区县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汽车工业的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等行为。对重点企业受让或投资无形资产及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事一议,及时解决。
  (三)加快汽车工业重组和招商引资,建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园区。鼓励通过联合或利用外资发展本市汽车工业,对引进外来投资或促成本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联合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除国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对市及市以下征收的地方规费给予适当减免。提高各类审批手续的办理效率。
  (四)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开发和研究。鼓励汽车工业企业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对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汽车开发和研究中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列入国家汽车公告产品的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及取得中国名牌、山东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
  (五)支持汽车企业发展出口业务和开展“汽车下乡”活动。为汽车企业出口核销业务开辟快速通道,做到随到随核,机电产品出口专项资金优先向汽车出口企业倾斜,鼓励企业积极扩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落实好“汽车下乡”专项补贴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本地汽车。

淄博市建筑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建材冶金行业协会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持续优化升级,促进我市建筑陶瓷(以下简称建陶)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
  我市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日用陶瓷为主,从80年代初开始,我市开始引进国外的建陶生产线,建陶生产进入了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新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市建陶业已经发展成为基础比较雄厚,体系比较完备,水平相对较高,市场涵盖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极具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建材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2008年,全市建陶行业实际产量10.11亿平方米, 占全国总产量的18.3%,完成工业总产值3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0亿元,利税59.4亿元,生产规模和实际产量均仅次于广东佛山,居全国第二位,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陶瓷名城”,南定镇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名镇”。东岳实业总公司、山东耿瓷集团、淄博城东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规模大、装备先进,在国内建陶业居重要位置。培育出了皇冠、耿瓷、斯格米、米开朗、狮王、薄斯美等一批知名品牌,共同构建了淄博建陶这一区域品牌,形成了产业链完善的建陶产业集群区,涵盖了从原料制备、陶瓷机械、陶瓷色釉料、陶瓷配件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物流等多个环节,产业体系比较健全。拥有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美术陶瓷学校、山东工陶院、山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等国家级、省级陶瓷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拥有国家(北方)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建筑卫生陶瓷检测站等检测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建陶产品质量监督及检测体系。拥有中国陶瓷科技城、中国财富陶瓷城、淄川建材批发城等三个大型建陶批发市场,聚集了淄博当地及全国各地的名优产品,是北方最大的建陶、卫生洁具及辅助材料供销集散地,市场覆盖了东北、华北、华东及西部地区。陶瓷会展经济初具规模,每年一届的陶瓷博览会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展会。同时,我市还是全国各类陶瓷生产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多年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培养了一大批陶瓷管理、营销、策划、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整个产业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但是,我市建陶工业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制约因素日益凸显,实施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一是能源、原材料面临枯竭,无法支撑建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建陶生产所需的长石、石英、粘土等原材料和煤炭等燃料95%以上靠外地购进,采购、运输成本高,而且供需矛盾突出,生产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二是环保压力大。每年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工业含酚废水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治污减排刻不容缓。三是节能降耗任务艰巨。2008年全市建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而综合能耗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能的13.3%。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仅仅抄袭模仿。五是行业自律缺失,竞争无序,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以产业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关键,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通过推进建陶产业的调整提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建陶产业链由加工、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向设计、研发、会展、营销、装备和文化等高端环节跃升,促进我市建陶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发展目标。
  密切联系我市实际,全面实施建陶产业调整升级工程,以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总抓手,以建立完备的产业链条为导向,紧紧围绕影响建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规划,策划一批发展项目,力争经过3年努力,形成涵盖会展-研发-原料辅料-建陶装备及配件-建陶产品生产-物流等各环节有机衔接、相互配套、融合发展的现代建陶产业链。具体指标是:
  1.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2亿平方米控制到7亿平方米以内,淘汰转移落后生产线200条、产能5亿平方米。
  2.高档建陶产品比重达到50%以上。
  3.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8-10家,拥有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1个、省级研发中心3个、市级研发中心5个。
  4.建陶生产企业50%以上通过清洁生产审核,60%以上通过ISO14001、ISO9000、ISO18001体系认证,能耗指标达到国家和省、市标准。
  5.建陶企业生产主要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
  三、调整优化升级的重点
  (一)严控总量,加大淘汰落后力度。提高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建、扩建一般性建陶生产线,确保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在7亿平方米以内;适度发展高新技术陶瓷、高端及多功能建筑陶瓷;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降低能耗成本。对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技术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安全生产不到位的企业,坚决淘汰关闭或调整转移。
  (二)改造提升,发展壮大骨干企业。通过改造提升,着力扶持壮大山东耿瓷集团、淄博东岳实业总公司、淄博城东集团、山东皇冠陶瓷有限公司、淄博统一陶瓷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创建自主品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实施对外扩张,努力抢占各类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制定实施对创新人员的激励措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力争使大中型建陶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支持山东工陶院、硅苑科技、山东理工大学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紧研究开发一批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适当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加大研究开发和新工艺、新设备、新能源的推广力度,以技术进步推动我市建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品牌经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鼓励、扶持和推动建陶企业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注重对淄博陶瓷区域品牌的保护、开发和提升,支持建陶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和品牌输出。
  (五)推广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保治理和监管,积极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到2011年,全市50%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废弃物的产生。规划建设和扶持发展若干个建陶废物处理中心,将建陶废物加工成可再利用的产品或作无害化处理,达到资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乃至零排放的目标。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严格实行工业废水治理后循环回用,努力实现污水“零排放”。
  四、政策措施
  (一)制定并严格执行建陶企业市场准入标准。在国家、省节能环保及清洁生产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淄博市建陶行业市场准入条件》和《淄博市建陶企业清洁生产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市建陶行业生产、管理、运输环节等作出详细规定。加大土地、环保、节能、安全、税务、质监、劳动、公安等部门的执法力度,积极开展联合执法,不断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违法排污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力量监督企业排污行为。明确建陶行业准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建陶企业准入的审核和监督管理工作。
  (二)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机制。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通过财政、税收、差别水电价等经济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结构升级,确保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各项指标的完成。
  (三)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淄博市建陶行业布局优化产业升级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经贸、环保、质监、税务、安监、规划、交通、经济合作、建材冶金协会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建陶行业优化升级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督促落实各项日常工作,调度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技术改造、向外转移等搭建平台,并负责对各有关区县、乡镇和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建材冶金行业协会配合市经贸委开展相关工作。各重点区县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全面推动我市建筑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对按照政策应当淘汰、关停的企业,严格依法实施淘汰关停。
  (四)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结构调整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制定出台《淄博市建陶行业自律意见》,严格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做好《建陶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宣贯和实施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淄博市氯碱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化工行业协会

  氯碱是化学工业的基础产业之一,具有产业链长、拉动力强、影响面广的特点,在化学工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三季度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氯碱行业生产经营形势较为严峻,市场需求萎缩、价格暴跌、销售困难、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和生产衔接等出现严重困难。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我市氯碱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产能情况。我市现有氯碱生产企业7家,生产能力158万吨,占全省的28.1%,企业平均产能22.6万吨,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8万吨,高出全国平均产能13.8万吨。其中离子膜法烧碱123万吨,占7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隔膜法烧碱35万吨。2008年全市氯碱实际产量130万吨。7家氯碱企业中5家有配套耗氯产品,1家有配套耗碱产品,只有1家规模较小(产能6万吨)的企业无配套产品。
  在烧碱企业配套产品中,齐鲁石化氯碱厂配套乙烯氧化法聚氯乙烯60万吨/年,博汇海力化工配套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12万吨/年,桓台社会福利化工厂配套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8万吨/年,东岳化工配套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12万吨/年、甲烷氯化物16万吨/年,山铝公司氯碱厂烧碱全部用于铝厂配套,大成农药部分氯用于敌敌畏、敌百虫、氧乐果等有机氯农药生产。另外,我市耗氯、耗氢较大的产品有6万吨/年环氧丙烷、20万吨/年环氧氯丙烷、3万吨/年糠醇等。总体看,我市氯碱企业产能、布局(集中度)、产品配套情况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2.技术装备情况。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全行业整体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离子膜碱装置主要引进了德国伍德、日本旭硝子、日本旭化成、日本氯工程等国外公司的技术装备,所用离子膜全部从美国杜邦公司和日本旭硝子公司、旭化成公司购买。在离子膜碱核心技术上,我市的东岳集团生产出了离子膜用全氟磺酸树脂,离子膜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投入产业化生产后,可打破西方少数国家技术垄断,为我国氯碱工业做出重要贡献。当今氯碱生产中的主要节能技术在我市氯碱生产中均被采用,如扩张阳极电解槽、活性阴极、改性石棉隔膜、三效顺流和三效逆流蒸发等。大部分生产装置采用了微机控制,部分企业生产装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聚氯乙烯生产中,新建、扩建企业都采用了我国自行开发的大型聚合釜,一些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密闭入料、注水、热加料、微机控制、防粘釜技术等)被广泛采用。
  (二) 存在问题。
  一是产能扩张过快,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二是部分企业氯碱不能自行平衡,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三是能耗仍然偏高,地区能耗总量控制指标压力加大;四是离子膜的更换周期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三)面临形势。
  在当前形势下,氯碱行业发展机遇和困难并存。从存在的困难看,一是市场处于低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游产业需求大幅减少,造成烧碱、氯气、聚氯乙烯市场下滑,导致氯碱企业开工率不足,整个行业进入低谷。二是环保压力较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生产成本还没有完全体现出环保治理成本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节能减排任务的加重,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三是安全生产压力加重。氯碱生产安全要求高,管理难度大,安全设施投入费用高,危险品运输成本逐年上升。从发展机遇看,氯碱产品作为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应用广泛,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措施的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必将带动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发展,造纸、纺织、冶金、建材等氯碱的主要下游行业将会走向复苏,氯碱行业发展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促进氯碱工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总量控制原则。氯碱属于高能耗、高资源消耗、安全和环境风险大的产业,必须从严控制总量。今后全市原则上不再新布点氯碱装置,新增产能必须考虑配套平衡产品。
  2.技术进步原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核心技术培育,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3.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氯碱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烧碱、聚氯乙烯产量分别控制在200万吨和120万吨以内。离子膜法烧碱比例达到90%以上,30%和45%浓度离子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350Kg标煤/吨和520Kg标煤/吨;30%和42%隔膜碱的综合能耗分别低于800Kg标煤/吨和900Kg标煤/吨。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改造现有装置。
  1.离子膜碱。采用大功率、高整流效率、高功率因数的晶闸管可控硅微机自控整流机组代替二极管整流装置;膜过滤代替传统的盐水精制方法,提高盐水质量;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保持生产的稳定性,提高离子膜使用寿命。
  2.隔膜碱。推广膜法精制,提高盐水质量;加快用扩张阳极、改性隔膜、活性阴极以及小极距电极对电解槽进行改造;采用硅整流和整流-变电-有载调压“三合一”大功率硅整流器对整流系统进行改造,提高整流效率;加快蒸发、气体输送工艺装备改造,降低能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和能耗控制水平。大成农药结合搬迁改造,淘汰现有6万吨隔膜碱产能。
  3.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采用干法乙炔发生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加强氯乙烯回收,加快无汞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大型聚合釜的应用,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复用率;开发生产多用途的改性聚氯乙烯产品。
  (二)加快氯碱下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离子膜产业化。
  加快氯碱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重点发展以乙烯为原料的大规模聚氯乙烯;以甲烷氯化物为原料的有机氟、有机硅系列产品;以丙烯、乙烯为原料的大型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聚醚、聚氨酯等产品;以PE、PP等高分子材料为原料的氯化高聚物系列产品;以无机矿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以氢气为原料的双氧水、糠醇、加氢精制产品;含氯农药和医药等精细化工产品、含氯中间体等;加快离子膜产业化。
  (三)培育两大产业基地。
  1.齐鲁化工区产业基地。以齐鲁石化公司为龙头,发挥其氯碱规模优势、化工原料配套优势及园区公用设施配套优势,与张店湖田工业园连接成片,吸聚东大、大成、新华等企业搬迁入驻,形成以氯、氢、碱为纽带的氯碱产业聚集区。
  2.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岳化工为龙头,发挥产业起点高、潜力大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结构优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氟硅材料产业,形成新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势。
  (四)实施一批重大改造项目。
  以两大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主要是: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原6万吨隔膜碱装置拆除,新建30万吨离子膜碱、6000吨二氯菊酰氯、2万吨二氯苯、10万吨三氯化磷、三氯氧磷项目;齐鲁石化氯碱厂20万吨离子膜替代隔膜项目;淄博永大化工公司10万吨离子膜碱扩建、4万吨氯乙酸、10万吨环氧丙烷、10万吨聚醚多元醇项目;东岳集团8万吨甲烷氯化物、10万吨有机硅单体项目;山东齐隆化工公司2万吨加氢树脂项目;山东东大一诺威10万吨聚氨酯项目;蓝星东大30万吨环氧丙烷、25万吨环氧乙烷、35万吨聚醚项目;山东齐胜1.2万吨氯化亚砜项目;东风化工5万吨氯乙酸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等量淘汰原则,严格控制新增生产能力,一般不再新建氯碱生产企业,淘汰10万吨以下隔膜法烧碱。加快老企业的搬迁改造,鼓励企业采用离子膜法工艺改造现有隔膜法装置,提高离子膜碱比例。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多方位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和原材料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加快发展下游产品。围绕氯碱产品的深加工,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氯碱下游产品。积极拓展烧碱、氯气、氢气的应用领域,发展关联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围绕产业配套,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化工助剂与催化剂等配套产业。
  (四)壮大企业规模。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推动企业向大型化、上下游一体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区域性的上下游结合和氯碱企业的整合,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有关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国内外氯碱工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淄博市造纸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轻工行业协会

  造纸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为促进我市造纸工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是国内造纸企业聚集度较高的地区。2008年末,全市共有造纸及纸制品企业63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利税18.3亿元,利润12.4亿元,出口交货值2.7亿元。其中造纸企业26家,年生产能力200万吨,2008年实际产量154万吨,销售收入153亿元,利税14.9亿元,利润10亿元。我市造纸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聚集度高。造纸企业主要集中在桓台县,县内有规模以上造纸企业5家,产能175万吨,主要产品有文化纸、涂布白卡纸、新闻纸、石膏护面纸、高强瓦楞原纸、箱板纸等。2008年产量142.95万吨,其中,文化纸产量23.04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居第2位;箱板纸产量41.5万吨,居全省前3位;新闻纸产量16万吨,居全省前3位。造纸工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特色,2008年桓台县被命名为山东省造纸产业基地。
  2.骨干企业优势突出。在全省前20名造纸企业中我市有3家,分别是博汇集团、贵和集团和辰龙集团。博汇集团现有生产能力70万吨,综合效益居全省第4位;齐峰特种纸业有限公司以14.5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装饰原纸生产企业,其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山东造纸十佳企业。
  3.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关停了5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线,同时积极实施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初步实现了发展、生态、环保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骨干企业坚持“发展与治理同步”的原则,始终把污染治理作为企业的生命工程来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品档次和品种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产品结构不够合理,高档纸、特种纸和功能性纸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纸制品深加工相对落后。二是原料不足将成为制约全市造纸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地基本没有可作为造纸原料的森林资源,木纤维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三是大多数企业生产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造纸机械的幅宽、车速和自动化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四是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不少企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特别是节能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较高。五是部分企业工艺、技术、产品及生产环境、经营理念、人才培育滞后,成为制约全市造纸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促进造纸工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适度控制纸浆生产,着力发展替代进口纸张,大力发展纸制品深加工,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发展速度、效益、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全市造纸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规模。到2011年,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使全市造纸及纸制品业生产能力达到250万吨,产量2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18亿元,出口交货值8亿元。其中造纸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5亿元。
  2.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到2011年,非木桨造纸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特种纸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
  3.节水目标。到2011年,纸浆平均综合水耗50-60立方米/吨,其中草浆60-70立方米/吨,化学机械木浆20-25立方米/吨,漂白化学木浆40-50立方米/吨,脱墨废纸浆15-20立方米/吨,纸及纸板30-40立方米/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浆纸水耗达到国家标准《造纸产品取水定额》A级水平。
  4.治污减排。到2011年,全市造纸废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总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20%和18.36%,逐步建立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的造纸产业发展新模式。
  5.节能降耗。到2011年,所有造纸企业全部达到淄博市能耗定额要求。
  三、发展重点
  (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特点、资源状况和纳污能力,科学配置资源,统一规划治污设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桓台县被命名为“山东省造纸产业基地”的契机,合理规划,带动包装印刷、造纸机械和印刷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坚持引进、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相结合,鼓励进口设备国产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应用高得率制浆技术、生物技术、低污染制浆技术及中、高浓打浆技术、无元素氯或全无氯漂白技术、高效废纸脱墨技术和相应的装备。按照产业政策指导目录逐步淘汰低档纸及纸板生产设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提升全市造纸行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晨钟机械、海天造纸机械、恒星机电等造纸机械生产企业要重点研发设计制造年产30万吨及以上的板纸机械成套设备;幅宽6米左右、车速1200米/分钟、年产10万吨及以上文化纸机及成套设备;幅宽2.5米、车速600米/分钟以上的卫生纸机及成套设备;设计研发10万吨及以上的化学机械木浆成套设备和废纸纸浆(含废纸脱墨浆)成套设备。
  (三)发展重点产品。发展新闻纸、铜版纸、中高档涂布纸、涂布白板纸、牛皮箱纸板和高强瓦楞原纸、白卡纸等中高档产品,开发特种纸、印刷纸、包装纸、工业用纸及制品、生活用纸和造纸助剂。抓好山东博汇集团35万吨高档涂布白卡纸项目,贵和显星纸业有限公司30万吨高档纱管原纸项目,淄博欧木特种纸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三聚氰胺浸渍装饰原纸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年产5000吨高清晰度耐磨纸项目、年产1万吨美纹纸技术改造项目,仁丰纸业30万吨高强瓦楞原纸项目,山东鸿杰印务有限公司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投产工作。扶持辰龙集团、青苑纸业等骨干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发挥规模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推动节能减排。积极推广节能、节水、治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采用封闭循环用水、白水回用、中段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加大对废渣、废气的综合治理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努力减少排放。重点骨干企业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
  大力发展化学助剂、高效废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重点开发研究造纸节水和废水深度处理(包括脱色)、污泥处置、碱回收白泥处理等技术。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使产品单耗和万元产值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全市主要骨干造纸企业要全部达到国家《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清洁生产企业”水平,争创 “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依靠主要产品产能大、品质优的优势,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抓住当前国内外市场格局调整变化的时机,强化国际化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巩固扩大东南亚、中东、日、韩等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市场,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建立造纸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避免贸易纠纷。拓展营销渠道,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鼓励造纸企业到产品市场容量大、原料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二)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建纸浆造纸项目,原则上不再新上草浆项目。逐步增加木浆使用比例,鼓励利用木材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木屑等制浆,实现制浆造纸连续化生产。积极研究和落实国家相关进口政策,鼓励企业进口木材和木片生产木浆,合理进口国外木浆。加大对林纸一体化企业及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废纸回收率和利用率,逐步形成以木纤维和废纸为主、非木纤维为辅的造纸原料结构,做到原材料科学优化配置。
  (三)以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技术研究,改进制浆工艺,减少用水量,提高废水处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污泥造肥、中水灌溉、林纸一体化,形成工业产业链和生态产业链。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改造,使自制浆企业的产能均达到10万吨以上,非自制浆及其它造纸企业的产能均达到5万吨以上,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
  (四)实施人才兴企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技师。加大对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和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协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成果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建设。
  (五)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由市轻工行业协会牵头组建淄博市造纸工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加强行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为行业发展服务。

淄博市食品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轻工行业协会

  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是行业门类多、产业链条长、市场化程度高、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劳动就业、推动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原辅材料及生产成本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市食品企业特别是出口食品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为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全市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200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各类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饮料制造企业109家,从业人员2万人,全行业总资产69亿元,固定资产27亿元,完成工业产值130亿元,利税15亿元,利润8.35亿元,出口交货值7.5亿元。拥有黄原胶、果汁及果汁饮料、乳品、肉制品、调味品、白酒等行业优势产品和一批行业知名品牌:“得益”乳制品、“巧媳妇”、“玉兔”食醋获中国名牌称号,“扳倒井”牌白酒、“周村”牌烧饼、“得益”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黄河龙”、“扳倒井”、“百粮春”等品牌白酒、“绿兰莎”牌啤酒、“海达”牌兔肉、“齐美斯牌”低温肉制品、“川鹰”牌酱油等20个品牌获山东名牌称号。“扳倒井”、“黄河龙”、“三蕉叶”、“百粮春”、“鲁源”牌白酒,“海达”、“齐美斯”肉制品,“巧媳妇”、“玉兔”、“川鹰”牌调味品等21个品牌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汇源、椰风两大饮料集团在我市设有加工基地;周村烧饼、强恕堂等5家食品企业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所占比重低、投入少。对食品工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新上项目较少,尤其是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少,资金投入不足。
  2.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粗加工和低档次产品多,精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少。果蔬加工率低,远低于发达国家40-70%的果蔬加工率水平。
  3.龙头企业少,品牌知名度不高。食品工业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2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少,对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难以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知名品牌较少,在省外及国际市场竞争乏力。一些有淄博特色的历史名吃、传统食品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工业化生产,有的仍然处于家庭制作状态,濒于失传。
  4.科技开发能力不足,自主创新率较低,技改资金投入不足,学科带头人匮乏,科技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较低,科研及检测手段相对落后,90%以上企业处于国内一般技术水平以下。
  5.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与农业发展不协调,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不高。多数企业缺少固定的原料基地,分散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模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农副产品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另外,缺乏集冷藏、保鲜、包装、贮运、集散于一体的流通体系,制约了食品工业发展。
  6.缺乏行业统一管理。我市食品加工企业目前分属轻工、商业、供销、粮食、农业、畜牧、外经贸等部门管理,缺少统一、有力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
  (三)面临的形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安全事件、食品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增幅下降、国内需求不旺等不利因素影响,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发展形势严峻。一是行业增速放缓,部分产品产量下降。二是亏损企业数增加,经济效益下滑,2008年亏损企业数达到8.3%。三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减少,2008年出口交货值下降10.62%。四是优势地位减弱,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充分发挥原料、能源、劳动力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和税收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较快发展,给我市食品工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五是受外需下降、内需不旺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企业市场销售成本增加,销售量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下降,部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和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只能微利或保本生产,甚至亏损。2008年下半年,部分出口食品企业出现了半停产、停产状况。
  尽管当前影响食品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较多,但行业发展的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国家及省出台的有关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也有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0%以下,食品消费向着健康、营养、卫生、方便的方向发展,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精深加工食品的需求将有大幅度增长。二是我市食品工业资源丰富,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三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形成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贸工农相结合、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部分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形成购销关系,既使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又使食品企业获得了稳定可靠的原料保证。四是初步形成了发展规模经济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鼓励发展优势产业,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原料基地建设,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瞄准世界食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前沿,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食品工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突出优势产业的原则。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流动,促进产业延伸,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加快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4.保障质量安全的原则。积极推广种植养殖示范管理经验,从食品加工源头抓起,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1年实现以下目标:建立和发展临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沂源肉食兔饲养加工出口基地、高青棉籽油加工基地和沂源果蔬加工基地,支持中轩、扳倒井、海达、汇源、得益、华狮、巧媳妇、玉兔等骨干企业的发展。规模以上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54亿元,年递增25%;利税总额达到26亿元,年递增20%;利润16亿元,年递增25%;出口交货值15亿元,年递增25%。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产品20个,“中华老字号”和地理标志产品10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5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30家;出口企业及大中型企业集团基本建起相匹配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全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粮油加工业。小麦粉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食用油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小麦加工以为生产高质量、高档次主食服务为主,重点发展各类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预配粉、方便面制品等,继续推进传统主食食品生产工业化。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开发变性淀粉,并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着力开发玉米酸、糖、醇以及低聚糖系列深加工产品。薯类加工以淀粉、变性淀粉以及薯条(片)等方便食品为重点。油料加工以棉籽油和大豆油为重点,努力提高食用油质量,鼓励发展玉米油、专用油等新品种,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重点发展日处理能力1000吨以上的小麦加工企业、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淀粉生产企业。重点支持淄博面粉厂、双歧面粉厂、临淄富康面粉厂、山东永盛油脂有限公司、周村坤盛植物油有限公司、高青傲齐油棉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
  (二)肉禽加工业。形成屠宰生猪25万头、肉食兔4000万只、肉食鸭5000万只、肉食鸡5000万只、肉制品5万吨的加工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猪、鸡、兔、鸭、羊等肉类深加工制品,稳定高温火腿肠产量,扩大低温肉制品生产。开发面向城乡市场的放心肉和面向国外市场的分割鸡和分割兔系列产品,增加肉制品的分割品种,积极推行食品国际注册。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采取生物技术,搞好猪、牛、羊等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的标准化试点养殖基地建设,完善肉类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质量安全。继续推行定点屠宰,稳步提高机械化屠宰的比重。重点支持山东海达、淄博齐美斯、淄博民信、新盛食品等企业的发展。
  (三)果蔬加工及饮料业。果汁饮料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果蔬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矿泉水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加强果蔬良种的培育,扩大无公害、无污染的果品、蔬菜基地建设,努力开发和生产各种绿色环保食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果品加工以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为重点,发展不同规格、精包装、易开启、多口味的新品种,开发果冻、脆片、果酱、果醋等系列产品。蔬菜加工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蔬菜汁、复合果蔬汁等系列产品,同时搞好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支持发展有机绿色蔬菜,搞好食用菌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果蔬和矿泉水资源,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天然矿泉水、含乳饮料等产品,并向天然绿色、健康营养型饮料方向发展,提高软饮料行业占食品工业的比重。重点支持淄博汇源、淄博椰风等企业的发展。
  (四)乳品制造业。液态乳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加强和规范奶源基地建设,稳定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和产量,全面推广机械化挤奶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大力发展消毒奶、灭菌奶、发酵奶,积极研究开发多功能、多营养等高附加值的乳品,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等。重点企业全部建立起与生产相匹配的标准化奶源生产基地。重点支持得益乳业、淄博汇源、山东兔八哥等企业的发展。
  (五)调味品制造业。食醋、酱油、酱类生产能力分别达到8万吨、13万吨、3万吨。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技术,稳步扩大生产能力,提高装备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面向大众市场的酿造酱油、食醋、酱、调味料等产品,积极推广加铁强化酱油、风味酱油、食醋。鼓励发展年生产酱油、食醋2万吨以上的生产企业。重点支持淄博巧媳妇食品、玉兔食品、宝凤食品、川鹰酿造等企业的发展。
  (六)酿酒业。白酒业生产能力总量控制在18万吨以内,啤酒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白酒行业控制生产总量,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浓香型名牌白酒,研究开发芝麻香型新品种,不断提高白酒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积极推进“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准化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芝麻香型白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啤酒行业大力发展规模经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减排水平。推广无氧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新技术,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黄酒行业在保持好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消费者口味、习惯的变化。鼓励开发葡萄酒、苹果酒、山楂酒、枣酒等特色酒,搞好市场开拓,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支持扳倒井集团、黄河龙集团、百粮春酒业、中轩酒业、华狮啤酒饮料公司、淄博亚啤公司、山东华王酿造公司等企业的发展。
  (七)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生产能力达到烧饼3500吨、小食品5万吨。围绕群众生活需要,积极开发方便食品新品种,重点发展方便面、方便主食、速冻调理食品、即食食品、配餐配菜,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重点支持淄博周村烧饼公司、玉兔食品、山东兔八哥、淄博蒲家宴食品等企业的发展。
  (八)食品添加剂。主要产品黄原胶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重点支持中轩集团、淄博嘉吉、淄博顺达等企业的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落实发展食品工业的扶持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建立地方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制度;探索建立商业代储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持适当库存水平,满足消费市场的基本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发展食品加工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是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减税、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税收、扶持乳品企业等政策,保障食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完善基金管理机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等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食品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对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的清理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二是积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四)积极实施各类营销措施,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确保国内外两个市场。组织食品企业参加省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积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降低销售费用,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工作,尽快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品生产许可门槛。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鼓励食品企业建立召回制度和流通企业食品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相关标准的有效性,全面提升食品工业的质量水平。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管理和监管力度,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用市场化方式推动名牌建设,从创名牌产品逐步向创名牌企业、名牌生产基地发展,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产品、企业、食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带动食品工业发展。
  (七)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加强行业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增加科技投入,加强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发挥好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作用,用好技改贴息、增值税转型和设备引进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整体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
  (八)建立完善食品工业标准化体系,推进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确保食品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逐步使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提高食品原料的质量品质,以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九)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研究和掌握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规划提供参考。要制定并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淄博市塑料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轻工行业协会

  塑料作为可循环利用的环境友好材料,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已远远超越钢材、水泥、木材等传统基础材料。为促进我市塑料工业健康发展,提高全市塑料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塑料加工企业1000余家,产品涉及十几大类数百个品种,塑料行业发展规模名列国内地级市前三位。生产能力超过250万吨,2008年实际产量150万吨,完成工业产值1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利税1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塑料企业116家,总资产41亿元,从业人员2万余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利税7.4亿元,出口交货值14.6亿元。其中,产量过万吨、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20家。农用薄膜、塑料编织袋、塑料管材、电缆粒料、PVC手套等主导产品规模大、质量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我市塑料行业还具备以下几个发展优势。
  1.品牌优势。塑料行业抓住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的机遇,在抓管理抓质量的同时,创出了全国农膜行业第一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清田农膜。此外,天鹤塑胶、庄园塑胶、齐旺达、新力塑编、汇丰塑料、新宇塑胶等企业的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
  2.原料优势。随着齐鲁石化三轮乙烯改造项目的启动,我市增塑剂年产量可达6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增塑剂生产基地。淄博塑料助剂厂生产的各种PVC加工助剂以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质量替代进口,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生产厂家之一,为我市塑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证。
  3.交通优势。我市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北京燕山石化、南京扬子石化、天津石化等国内大型原料基地与我市之间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市中心距离青岛港210公里,畅通的海运使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石化企业也成为我市塑料工业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市塑料工业主要产品是薄膜、编织袋、管材等,工程塑料、日用塑料制品、塑料工艺品几乎是空白。现有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档次、低价位恶性竞争问题突出,企业利润空间小。
  2.科研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全市塑料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省级研发中心,基本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只能延续生产过去的老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利润空间小。有些企业的发展,靠购买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的产品专利,投入大、成本高,制约因素多,影响市场开拓,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企业的集中度不高。全市塑料企业数量多,但大部分为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低水平重复,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没有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三)面临形势。
  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塑料产品市场需求减少,国内塑料制品出口增速将明显下滑,产品库存也将增加,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势在必行。二是受人民币升值、环保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及国外贸易保护措施影响,塑料制品出口价格优势减小,削弱了我市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国内塑料原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四是受农膜行业治理整顿、限制塑料购物袋使用等政策影响,低档塑料制品面临淘汰,对我市相关企业影响较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依托齐鲁石化的原料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中国名牌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注重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在节能降耗、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塑料行业优势,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技术进步原则。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强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集聚发展原则。依托骨干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产业集群。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聚集,推进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3.市场导向原则。围绕市场需求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比重,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节能减排原则。强化节能环保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减少资源消耗,力争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1年,全市塑料制品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均增长15%以上,创建塑料编织袋、农用薄膜、PVC一次性塑胶手套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个中国名牌产品, 5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企业达到20家,形成2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争取1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三、发展重点
  (一)农用塑料制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节水农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塑料地膜和棚膜、农用塑料管道、土工材料及微灌、渗灌、滴灌等节水农用器材。开发内涂、长寿无滴与防雾、高透明、调光、保温等高功能棚膜,以及除蚜虫、除草、有色等高功能地膜。重点支持建设山东清田塑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喷涂型功能膜项目、山东天鹤塑胶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功能膜项目及年产1万吨土工膜项目、淄博庄园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年新增2000吨农地膜扩产项目等。
  (二)新型建材塑料制品。围绕节能环保加大新型塑料建材制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供排水管和暖气管等塑料管材,加大超高分子PE管、大口径排污管、化工用管及多功能管的开发力度。扩大塑钢门窗、装饰材料及防水材料的生产规模,逐步向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及高档化方向发展。
  (三)塑料包装。在继续发挥塑料编织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支持齐旺达集团、齐鲁塑编、山东齐高公司等企业的发展,在着力打造国家级塑料编织袋产业基地的同时,加快发展食品、药品包装材料,重点开发高阻渗包装材料、无菌包装材料、热灌袋包装材料,适用微波炉加热及耐蒸煮的耐热性材料,保鲜包装材料,用于粮食储运的防霉、防虫包装材料及水泥化工产品包装材料等。
  (四)工程及工业用塑料制品。汽车、家电、电子产品中工程塑料用量较大,这几个产业也是我市的发展重点。要立足本市,面向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苯醚(PPO)、聚酯(PBT)和特种工程塑料,以及电力、邮电、通讯用塑料电缆料、穿线管以及为信息、邮电、通讯、机械、国防工业配套的各种高科技塑料制品。
  (五)高档日用塑料制品和医用塑料制品。日用塑料用途广、用量大、投入少、效益高,也是我市塑料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重点扩大PVC一次性塑胶手套生产规模,全力支持山东蓝帆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及淄博鸿烨上勤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扩产项目建设,在2010年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力争产量在2011年达到全国第一位。医用塑料除了重点开发塑料瓶、袋外,加大输液器、输血袋和一次性注射器等产品开发力度。
  (六)废旧塑料的回收和利用。随着塑料制品应用范围的扩大,废旧塑料回收处置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目前,国内废旧塑料利用率仅为22%,我市再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极少,塑料企业所用的再生料基本是从周边地区购进,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要加大废旧塑料利用的开发和研究,扩大废旧利用的规模,切实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围绕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加大技改投入,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及产品,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改造落后企业,提升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优质绿色环保产品,在农膜、包装、建材等领域实现技术、工艺的突破,促进塑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重点企业进入园区发展。除了在品牌建设、招商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外,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创新并拓宽渠道。围绕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吸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特别是依托齐鲁化工区,吸引更多塑料企业进区建设发展。
  (三)加大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齐鲁现代物流港项目的建设,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高潮,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高层次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重视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新的理念,促进塑料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塑料行业员工整体素质。建立淄博市塑料行业高级技工培训基地,增加塑料工艺学科专业设置,不定期举办高级技工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塑料行业高技能人才。
  (五)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重点研究解决行业中的共性问题,抓住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企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关注生产和市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工作。筹建行业专家委员会,拓宽行业信息交流渠道,积极为企业开展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同时,协助政府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淄博市家具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轻工行业协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淄博家具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当前形势,促进淄博家具业加快实现产业链的完善与整体升级,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市家具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家具企业达到4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家具企业29家,从业人员3万人,年生产各式家具35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7740万元、利润9889万元、出口交货值8127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淄博家具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1.家具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家具企业引进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先进生产设备180余台(套),有力提升了我市家具企业技术水平。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软体家具大型骨干企业,生产的凤阳牌床垫和沙发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淄博福王家具有限公司的福王牌商标系山东省著名商标;万家园木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木门制造商之一,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国家质检合格建材绿色环保产品;南华藤业为江北藤制品创始者之一,产品江北市场占有率达到70%;淄博梦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生产红木系列产品160多个品种,使传统家具的生产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初具规模。2007年周村区被山东省轻工业办公室命名为“山东省家具产业基地”,淄川区西河镇被命名为“山东省红木之乡”。
  3.家具市场快速发展。全市共有规模较大的家具销售企业(商场)20余家,经营面积超过60万㎡,入住商家5600余户,经营额超过160亿元。工业企业生产、商场经销综合能力均位居全省第三位。周村区沙发家具市场是江北最大的沙发家具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三十强市场”和“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并荣获“最有投资价值奖”。
  4.家具标准和环保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家具企业重视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多数企业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绿色环保家具生产已经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
  但是,我市家具行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企业设计开发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强势品牌和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等。
  (二)面临的形势。
  一是国家上调家具出口退税率等措施,对家具企业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国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等措施,在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家具业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家具产业呈现南资北移、外销内转的趋势。由产地销向销地产的转变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的选择,家具生产与家具卖场的南资北移迹象表明了我国家具业重心北移的趋势。四是出口企业改变单一的出口模式,部分转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内销”的组合模式。五是国内家具消费主要在城市市场,广大的农村和新兴的小城镇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全市工业振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定信心,积极作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靠技术进步,培植龙头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发展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家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加快建立从生产供应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以大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为主体,产业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互补、专业化生产与合作的家具产业格局。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到2011年底,重点培育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以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方向,开发推广仿真木、科技木、木塑板、合成面料等新兴替代材料。不断完善销售网络,有一定规模的家具商城及原辅材料市场发展到25家。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出口交货值4亿元,完成投资5亿元。
  三、发展重点
  (一)加强家具特色区域建设。到2011年,全市家具产业重点发展“张店—周村”家具产业带,沿309国道依托张店的红星美凯龙、装饰材料城、陶瓷科技城和周村的五金材料城、沙发家具市场、凤阳集团、福王家具公司,采取“专业市场+生产工厂”的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增强企业的关联度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从原材料供应、成品生产到市场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努力壮大周村区家具产业基地和淄川区西河镇红木之乡2个产业基地(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整体水平。
  (二)推进家具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市场培育和发展,完善现有的以生产企业自销为主的家具营销方式,发展多种家具流通模式,鼓励专业家具销售公司的发展。扩大消费区域覆盖面,重视城镇和农村市场的开发。做大做强软体家具、原辅材料和木材加工3个市场。在中国陶瓷科技城设立红木家具馆。
  (三)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家具。积极适应国外环保标准提高、欧美等地提高家具准入门槛等形势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原材料选购、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在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化合作的同时,发展大型规模化龙头生产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设备资源,建立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四大类产品。
  1.软体家具。应用人体工程学原理,使软床与沙发产品向规模化、系列化、功能化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如程控技术、远红外技术等)满足高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扩大环保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重点发展企业: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王家具有限公司。
  2.实木家具。鼓励企业到国外资源丰富地区设立半成品加工基地,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研发环保新型复合材料。重点发展企业: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王家具有限公司、淄博梦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周村仇潍红木家具厂。
  3.板式家具。引导企业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引进关键数控生产设备,实现流程再造,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重点发展企业: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王家具有限公司、万家园木业有限公司。
  4.新型家具材料。大力扶持并引导仿真木、科技木、木塑板等新兴木材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利用木纤维和木粉、植物秸秆纤维发展仿真木,利用速生杨和低档木材发展科技木,利用废旧木材和木材剩余物等木质碎料发展木塑板。重点发展企业:森美人造板厂。
  四、工作措施
  (一)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家具生产、管理、销售等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材料的使用率。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走品牌建设之路,把知识产权纳入品牌战略,加强商标注册和保护,实行自主经营。加大科研投入,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产品研发和设计,保持产品活力。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找准定位,做好包括公关、广告、价格、包装、营销渠道建设等在内的整合传播。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项目为依托,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抓好山东凤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档欧式、板式和实木家具技改项目、淄博宝恩家私有限公司的擦色真皮沙发工艺改进项目、淄博梦琦红木家具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红木制材干燥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投产达效。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企业到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参展观展,促进企业及行业间的交流、合作与技术信息沟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或国家投资办厂,或在海外建立经销机构,发展海外家具经销业务。积极引进外资、国外先进设备工艺和管理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继续办好山东省红木古典家具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企业管理者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展职业培训,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争当首席技师活动,促进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淄博家具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强化组织协调与服务。组建淄博市家具协会和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及时掌握和研究国内外家具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制定并实施行业行为规范,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大力发展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合作与技术交流。

淄博市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陶瓷行业协会

  陶瓷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国防军事、文化交流、日常生活等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陶瓷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市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名城,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给我市陶瓷工业带来严峻挑战,也为其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调整振兴陶瓷产业,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陶瓷工业涉及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园林陶瓷、高技术陶瓷、高级耐火材料、陶瓷机械、陶瓷装饰材料等十大类万余个品种,生产总量占全省的54%。产品覆盖国内市场,远销欧美、非洲、日本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出口交货量占全省的2/3,在全国名列前茅。我市陶瓷行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经济规模总量大。2008年,全市陶瓷行业工业总产值完成86亿元,同比增长17%,销售收入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17%,利税6.2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3%。出口创汇1.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生产日用陶瓷8.2亿件,同比降低4.5%,其中:高石英瓷、骨质瓷、镁质强化瓷等高级日用细瓷产量达到1.26亿件,同比增长6.8%;出口陶瓷5亿件,同比下降7%。高技术陶瓷产值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23%。
  2.结构日趋优化。形成了以博山区为中心的日用陶瓷产业集群。全市陶瓷新材料、新瓷种优势明显。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博山、淄川、张店等地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破产重组基本结束,资产存量进一步盘活,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市陶瓷产业的骨干力量。280余家日用陶瓷企业中,民营企业占55%,股份制企业占30%,中外合资及其他形式企业占15%,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的结构体系。
  3.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镁质强化瓷、骨质瓷、高石英瓷、华青瓷等高级日用细瓷成为主导产品,高技术陶瓷产值占总产值的20%以上;工艺美术陶瓷产品种类丰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茶具、中西餐具、咖啡具、宾馆系列餐茶具,陈设、装饰陶瓷工艺品、美术陶瓷制品、有色釉料、颜料、金水、金膏、花纸等陶瓷装饰材料稳步发展,用于国防军事、信息工程、化工、机械、航空、电子等领域的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研发生产步伐加快。出口陶瓷中的高档产品比重增加,单件换汇水平不断提高。
  4.品牌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国内外市场。淄博陶瓷已成为国家用瓷和星级宾馆的首选,作为国礼,被国内外博物馆和国际友人广泛收藏。到2008年,全市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5个,山东名牌9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轻工名牌2个和山东省陶瓷行业名牌12个。
  5.技术创新效果明显。陶瓷专业技术人才众多。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6名,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63名,山东省陶瓷艺术家26名;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60余名,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部、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0余名。研发体系比较完善。拥有山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山东省陶瓷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广阔,产品创新成果显著。
  我市陶瓷工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总体技术含量不高,花色品种需进一步增加,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际知名品牌不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档品种比例偏低。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国外陶瓷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的“等静压”成型技术、高压注浆等先进设备我市尚未采用。三是技术进步能力不强。研发机构的配置、研发水平、产品质量的控制手段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有所降低;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四是节能减排压力大。日用陶瓷发展模式粗放,能耗较高。五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水平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分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理念,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
  (二)面临的形势。
  1.市场前景看好。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高端陶瓷制造企业的冲击,客观上扩大了我国陶瓷出口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前几年我市陶瓷生产企业经历了改制重组和出口受阻等多次困难历练,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河北的陶瓷企业影响较大,而对我市陶瓷企业影响相对较小。目前,我市陶瓷企业大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仍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市场前景看好。
  2.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由于我市陶瓷生产原料日趋枯竭,能源、资源紧张,原材料和燃料价格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经济效益普遍偏低。
  3.高技术陶瓷投资较少。属新材料范畴的高技术陶瓷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是一个新的发展亮点,但是我市在这个领域技术水平不是很高,投资力度不够大。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抢抓机遇,积极拓展国际高端陶瓷市场。加大技改力度,实施日用陶瓷差异化、艺术陶瓷团队化发展战略,强化市场细分,推动日用陶瓷与文化、旅游、服务、家居等相关产业以及农村市场的融合,增强行业竞争力。着力推进高技术陶瓷发展,促进我市由陶瓷大市向陶瓷强市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建立完善国际化名牌、品牌战略经营机制,用高新技术产品引导开拓国内外市场。
  2.可持续发展原则。把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循环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3.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原则。着眼于前沿领域,以我为主,高起点引进,引学研并举,重在吸收、研究再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陶瓷行业的技术水平。
  (三)任务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到2011年,日用陶瓷实现产值135亿元,年均递增17%;销售收入132亿元,年均递增17%;利税12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出口创汇2.5亿美元,年均递增15%。日用陶瓷产量9.5亿件,年均增长5%。
  2.节能降耗目标:到2011年,日用陶瓷综合能耗920千克标准煤,比2008年降低30%。淘汰燃煤窑炉,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管理体系双认证。
  3.技术创新目标:到2011年,建成陶瓷新材料科研开发中心(山东硅苑)、高级日用细瓷科研开发中心(淄博华光)、高档耐火材料科研开发中心(淄博工陶)3个科研开发中心。建成高技术陶瓷生产销售基地、高档宾馆用瓷生产销售基地、出口陶瓷生产销售基地、陶瓷装饰材料生产销售基地、高档耐火材料生产销售基地、工艺美术陶瓷生产销售基地等6个生产销售基地,争取再创 6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4.结构调整目标:三年内,力争实现五大突破。(1)着力培育“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品牌。形成以镁质强化瓷、高石英瓷、骨质瓷、华青瓷、鲁青瓷为主的高级日用细瓷区域品牌;(2)提高出口陶瓷附加值。增加高档日用细瓷的出口,单件产品平均价格达到42美分,比2008年提高10美分;(3)大力发展高技术陶瓷。三年后,全市高技术陶瓷产值突破40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4)拓宽工艺美术陶瓷国际市场。整合陶瓷艺术人才资源,挖掘陶瓷文化底蕴,推动工艺美术陶瓷向产业化迈进,扩大出口规模;(5)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步伐,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做强做大四大产业集群。做强日用陶瓷、高技术陶瓷、陶瓷新材料、工艺美术陶瓷四大产业集群。建立起与主导产品相配套的产业链和市场网络。吸引相关企业到产业集群所在地集中发展。
  (二)重点发展五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高档日用陶瓷、功能陶瓷、结构陶瓷、艺术陶瓷、陶瓷新材料。高档日用陶瓷重点发展骨质瓷、高石英瓷、鲁光瓷、镁质强化瓷等高档新品种,提高高档瓷、成套瓷、色釉产品、浮雕产品的出口比重和国际高端市场份额;功能陶瓷重点发展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能源交通、精密机械等高科技领域的超导陶瓷、电子陶瓷、生物技术陶瓷、磁性陶瓷、光敏陶瓷等品种;结构陶瓷重点发展应用于冶金、电力、航空、化工、机械等行业的氧化铝陶瓷、氧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等品种;艺术陶瓷重点发展刻瓷艺术、雕塑艺术、釉色艺术、园林陶瓷等,研究开发具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各种园林陶瓷,发展不同消费市场的工艺礼品用瓷、婚礼用品瓷、旅游纪念品用瓷;陶瓷新材料重点推进富矿劣质陶瓷原料的开发应用和环保健康陶瓷新材料的研发,重点开发陶瓷无苯金水、陶瓷无铅颜料、陶瓷低温色釉料、低温高档瓷等陶瓷新材料品种。限制普瓷等中低档产品的生产规模,推行陶瓷原料、泥料、匣钵、模型等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的产品。
  (三)提升“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品牌形象。在着力培育“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地域品牌的同时,不断提升“华光”、“硅苑”、“福泰”、“泰山”、“国华”、“华洋”等陶瓷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增强镁质强化瓷、高石英瓷、骨质瓷、华青瓷、鲁青瓷等产品优势。在稳定以咖啡杯类、普通西餐具为主普瓷及炻器的基础上,提高色釉咖啡具类中档瓷及骨质瓷、镁质强化瓷等高档瓷出口的比重;加大高档日用细瓷、高技术陶瓷以及展示中华陶瓷文化品味的工艺美术陶瓷等高档产品的出口。
  (四)做强六大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华光瓷业有限公司、淄博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山东福泰陶瓷有限公司、博山陶瓷有限责任公司6家重点企业,重点从工艺装备、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品结构、技术队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节能减排等方面抓起,发挥好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实施日用陶瓷差异化、艺术陶瓷团队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壮大淄博陶瓷的综合实力。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重新洗牌的机遇,以优势企业为主导,加大对中小企业或困难企业的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同盟,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培育和拓宽国内外市场。搞好博山陶瓷大观园、中国财富陶瓷城、中国陶瓷科技城等陶瓷交易市场建设,搭建市场载体。积极参展办会,加强合作交流。继续办好陶博会;组织全市陶瓷企业与中国饭店协会、中国旅游协会联合举办国际宾馆饭店用品博览会;举办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第三届山东省青年陶瓷艺术设计优秀作品大赛活动,同时搞好大型展览和经贸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到港、澳、台和北京、上海等地举办淄博陶瓷琉璃展览展销活动;组织企业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陶瓷行业发达国家进行参观学习、技术交流活动,寻求跨国合作,努力开拓国际高端市场,推动企业在国外的资本运营扩张。
  (三)推进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全面推广使用清洁燃料,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裸装明焰烧成技术,窑炉余热利用率达到90%以上。研发推广低温快烧技术,采用低熔泥料,降低烧成温度,节约能源消耗。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工艺,压缩坯体干燥周期,逐步推广微波干燥、红外线干燥等先进技术。原料加工、成型工序及窑炉附属设备使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四)加大技改力度,提升行业水平。积极鼓励企业淘汰、更新落后工艺设备,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国外高压注浆、等静压成型等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并进行再创新,突破我市日用陶瓷产业技术升级的瓶颈。 争取用三年时间实现我市重点陶瓷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
  (五)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山东硅苑、省工陶院等专业科研单位、山东陶瓷工业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国家级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集中科研力量,加大陶瓷新材料、高档日用细瓷、高档陶瓷装饰材料、新型陶瓷机械的研发力度,为陶瓷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整合陶瓷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陶瓷生产企业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整合全市陶瓷行业技术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质量检测、理化分析、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建立陶瓷技术资料库,为企业提供国内外陶瓷技术信息服务。
  (六)积极争取财税政策支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市陶瓷产业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融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重视企业技术基础工作、质量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重视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搞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复审工作。大力推广燃气节能辊道窑炉、燃气节能隧道窑炉新技术,采用洁净燃料,节约能源。限制和淘汰燃煤隧道窑、推板窑、倒焰窑生产线。积极推广高档瓷二次烧成技术,推广第二代滑石瓷、高档瓷无铅釉等技术成果,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八)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市陶瓷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搞好行业管理,制定年度计划及实施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提供行业信息和咨询服务,打造行业国际技术、经济合作的交流服务平台。搞好行业信息、行业宣传工作。指导和组织企业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出现的新的国际贸易壁垒。组织或参加国外会展、展销、招商引资、行业论坛、产品推介等国际间的活动。指导企业改革、企业管理、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工作。依法保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搞好行业自律,提高陶瓷行业的整体素质。 

淄博市服装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市经贸委 市纺织行业协会

  服装工业在繁荣市场、美化生活、吸纳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服装工业涉及纺织原料、面料、辅料、服饰配件等产业,服装工业的发展可带动整个纺织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服装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尽快做大做强服装工业,对于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我市服装工业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服装工业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都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以牛仔服装、色织衬衫、针织服装为主,包括童装、西服、休闲装等比较齐全的服装品种。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达到5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生产服装8122.4万件,其中梭织服装4280.3万件,针织服装3842.1万件。我市服装工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步建成了具有淄博特色的服装生产基地。我市的高档色织衬衫、牛仔服装、童装、针织运动休闲装在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鲁泰公司的高档色织衬衫是我市服装行业的精品,企业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从面料质地到服装款式都融入了国际发展潮流。我市是全国有名的牛仔服装生产基地,拥有兰雁集团、鑫东海服装公司、丽纳尔集团、宏业服装公司、兰骏集团等几十家牛仔服装生产企业。我市以淄川区为主,涌现出宝艺服装公司、莹丽服装公司、天使服装公司等40多家童装生产企业,淄博童装与天津童装在国内齐名。另外,还拥有幸运风服装公司、金海服装公司、雪燕公司、金麒麟公司等一批针织服装企业。
  2.总体装备水平比较先进。鲁泰公司、兰雁集团等重点服装企业先后从日本、瑞士、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进了CAD服装辅助设计系统、电脑刺绣机、服装专用设备、水洗、整烫后整理等先进设备,形成了装备精良的牛仔、衬衫、针织内衣、运动装、西服专业生产线,整体装备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90%。企业在引进硬件的同时,十分重视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到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合资合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客户派驻技术人员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市服装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3.拥有较高品质的服装面料。鲁泰公司是世界产量最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保持技术领先优势。鲁泰公司以天然纤维面料为主线,以多组份功能纤维面料为引领,形成了以纯棉紧密纺纱为原料的82个系列、几十万个花色品种的产品体系。兰雁集团是国内牛仔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生产以不同纤维组合、不同纱线组合、不同纹织设计的重、中、轻磅几十个系列牛仔布,每年开发新产品上百个,牛仔面料质量和档次国内领先。银仕来公司形成了高支高密、丝棉交织、纯棉大提花、纯棉小提花等六大产品系列3000多个花色品种,特别是高支高密纯棉系列织物的开发,使产品档次一举跨入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另外,兰骏公司、钜创公司、海天公司的牛仔面料、沃源公司的仿毛面料、齐赛公司的服装面料等,都为服装行业提供了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种类齐全的面料资源。
  4.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名牌服装产品。鲁泰·格蕾芬衬衫获得“中国名牌”称号,“鲁泰·格蕾芬”、“兰雁”、“兰骏”、“幸运风”等4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雪燕”牌T恤衫、“宝艺”牌童装、“金麒麟”牌运动休闲装、“丽纳尔”牌牛仔服装、“一代龙”牌西服等10多个产品获得 “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山东名牌产品”称号。
  5.出口竞争力大幅提升。全市服装出口创汇由2005年的1.9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98亿美元,年均递增27.1%。鲁泰公司、兰雁集团、鑫东海服装公司、兰骏公司、宏业服装公司、丽纳尔集团、鲁燕公司等企业成为全省重点出口服装企业。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服装工业的差距主要是:(1)相对面料而言,服装产量还不够大。我市牛仔布产能近2亿米,用于本市牛仔服装加工的面料占不到20%;高档色织布、匹染布1.8亿米,自用面料只占10%。(2)相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我市服装企业品牌运作还有很大差距。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批名牌服装企业,但在品牌的整体宣传策划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很多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主要从事贴牌生产,盈利水平较低。(3)服装专业设计人才短缺。服装是最终消费产品,时尚性、流行性较强,服装的款式、色彩、风格只有适应甚至引领消费潮流,才会为广大消费者认可,赢得市场先机。这就需要一大批高层次的服装专业设计人才,而我市多数服装企业设计人才短缺,设计力量薄弱,主要依靠来样加工。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市场看,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将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巨大压力。国际市场的变化还将会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产品积压、价格下降、竞争激烈。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将使服装行业面临较高下行风险。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市服装产业基础比较牢固,在国内外市场基本面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有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完全能够通过努力扭转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局面,并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调整升级、实现产业振兴奠定基础。
  从服装市场需求看,将出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服装消费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二是多层次的消费群体需要高、中、低档服装产品相配套。三是品牌的作用不断扩大,重品牌、重设计风格的品牌消费群体相对扩大,以品牌知名度来开拓市场更为有效。四是生态衣着消费成为主流,人们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生态健康。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化衣着类”为主攻方向,坚持“强化特色、壮大优势、培育品牌、提高档次、突破辅料、开拓市场”的方针,扩大服装生产规模,增强服装创新设计能力,大力培育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争取通过三年努力树立起淄博服饰新形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积极应对当前需求萎缩、亏损增加、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扩大内需,确保行业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2.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加花色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促进就业,扩大出口。
  3.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通过制定规划、标准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4.自主创新原则。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工业和信息化相融合的原则。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设计、制造、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1.到2011年,全市各类服装产量达到1.2亿件,年均增长15%;出口创汇达到5.6亿美元,年均增长12%。
  2.主要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80%,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60%。
  3.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山东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15个。
  三、发展重点
  (一)抓好特色服装发展。
  1.牛仔服装。依托兰雁集团、兰骏公司、鑫东海公司、海天公司、北斗星公司等重点企业,提升牛仔布品质,大力开发非棉、高支、经纬双弹、精梳、竹节纱、灯芯条、彩色丝光、超重、超薄、高密等高附加值新型牛仔布;充分利用我市牛仔布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牛仔服装加工业。以创新的设计、精良的制作、国际流行的款式、丰富的色彩,形成男、女、老、青、少、童各式系列化牛仔服装。到2011年,牛仔服装加工能力由2000万件增加到3000万件。
  2.高档衬衫。依托鲁泰公司、银仕来公司、沃源公司等企业,抓住纺纱、染纱和后整理三大关键,不断提高高档色织面料的质量,着力提高面料手感及特种功能开发,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面料舒适化、时尚化、功能化的需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注重高档色织衬衫色彩、款式、风格和制作工艺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外知名衬衫品牌。到2011年,衬衫加工能力由1600万件增加到2600万件。
  3.针织服装。依托鲁燕公司、祥业公司、金麒麟公司、幸运风公司、金海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中高档针织内衣和运动装,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大力开发甲壳质、彩棉、森林浴罗布麻及真丝等高附加值绿色生态针织内衣,满足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运动装要把握好色彩及款式的流行趋势,注重原料多样化,面料系列化。到2011年,针织服装加工能力由3900万件增加到5000万件。
  4.童装。依托宝艺服装公司、莹丽服装公司、天使服装公司等童装生产企业,积极选用吸汗、透气、刺激性小的柔软织物面料,慎用加入过多化学染料的织物;加强童装的时尚设计,全面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面料、色彩、装饰等设计要素与时尚趋势紧密结合;提升童装品牌效应,使童装摆脱在低档次、低质量中的相互竞争,进而在高档产品中赢得市场份额。到2011年,童装加工能力由300万套增加到500万套。
  (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服装消费需求。
  1.促进地方性商业体系与地产品牌企业联手,探讨一条商企共赢的新路子,尽快提高名牌服装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2.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俄罗斯、南亚、拉美等市场,培育新兴的出口增长点。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主要出口市场贸易环境的稳定。
  3.支持境外投资。鼓励有条件的服装企业“走出去”,充分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境外投资设厂或采取收购、租赁、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提高对服装产品终端市场的控制力,实施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在国内外的优化配置。
  (三)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装业的步伐。
  为提高我市服装工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装业的步伐。针对服装个性化的需要,积极引进三维量体、三维试衣、立体整烫、数字喷墨印花、成衣染色等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加快建立企业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在服装生产、管理和营销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实现信息的垂直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各个制造环节通过网络进行有效连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快速交货能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网络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行网上竞价采购和销售。
  (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对产品被评选为中国名牌、山东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服装行业重点企业跟踪制度,整合数据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与预警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
  2.建立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为服装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检测、产品设计开发、社会责任推广、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逐步建立和完善淄博服装创新发展技术服务五大创新平台:即服装产业链信息发布平台,服装产业链科技新产品推介平台,色彩、纱线、面料及服装流行趋势发布平台,品牌建设与推广平台,工艺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淄博服装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服装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生产流动性资金的贷款支持;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担保机构优先向服装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
  (二)集中财力支持服装企业发展。整合财政及有关部门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向服装企业倾斜,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和推广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作用明显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重点品牌的整体推介;支持面向服装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各类科研创新基金对服装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设计师、工艺师队伍建设。我市服装行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设计师、工艺师非常缺乏,必须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是加大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选拔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通过到高等院校深造、参加“山东省服装职业速成培训”等途径,尽快熟悉和掌握新兴服装设计知识。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引进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优良的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服装行业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信息咨询、公共服务、应对贸易摩擦、协调企业加强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